旺報【記者李怡芸╱廣東深圳報導】

20世紀初中國畫和整個民族一樣,面臨著現代化的轉型,在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諸多創造輝煌的藝術家,大陸知名策展人、藝評人錢曉鳴在主持《渡海白雲.黃君璧雙甲紀念暨黃氏父女作品聯展》座談會時便指出,黃君璧的「雙甲」紀念之所以重要,在於他以一甲子為分水嶺,在此前、後的作為與影響均別具意義。

錢曉鳴指出,黃君璧的前60年在大陸打下創作基礎,而在渡海後,任教臺師大而造就臺灣第一批本土成長的藝術家,且當時臺灣深植日本殖民文化,渡海大師使得中華文化藝術在臺得以延續,也使得水墨畫得以取代此前佔據臺灣畫壇主流的東洋畫,而他退休後展開的全球寫生創作巡展,更是將中華文化帶向了世界。

臺北海洋科技大學副校長陳合成則指出,從黃君璧課徒的畫稿精緻細膩可看出「其教學用心與嚴謹」,他奉行道法自然,注重寫生,帶領出具生命力、創新力的一脈臺灣畫壇學子;臺灣知名花鳥畫家陳若慧也指出,黃君璧重視寫生,為了畫好飛瀑,曾在美國特別租了直升機觀摩。

元智大學藝術創作學系教授沈禎指黃君璧成長於廣東,正是最早和西方接觸的中國口岸,因此他甚早便有透視法、素描等西畫基礎,也因此他對光影、空間的處理都具有開創性。錢曉鳴也呼應指出,中國水墨的「白」最難畫,而黃君璧的「雲水」便是對白的重要突破。

孫文學校校長張亞中與前臺北市副市長李永萍,均由文化傳承角度看黃君璧的成就,張亞中認為在日據時期長達50年的空白後,黃君璧把中華文化重新帶回臺灣;李永萍指出,黃君璧將傳統文化在臺灣接續,足為大陸年輕城市的參考,從文化傳承做起,定能找到自己的文化座標。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