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多,比如:

德國本土沒有受到戰爭的損害,工業結構還在(從而確保二戰前期德軍的裝備補給);

蘇聯受到全世界的制裁,因此這對難兄難弟私底下勾搭上了,德國向蘇聯出口「農用拖拉機」生產線、技術、「維護人員」等,順便派遣大批人員赴蘇「指導」如何使用「農用拖拉機」;蘇聯自己開始祕密生產「農用拖拉機」,並且向德國祕密出口「農用拖拉機」零件,當然也順便讓德國的一大票「農用拖拉機駕駛員」在蘇聯練習「如何使用拖拉機」——喂兄弟你忘了把軍章給取下來了趕快……

世界經濟危機的出現,讓納粹得以上臺。這是加速完成戰備的重要舉措。別小看這點,德國本身的消費市場並不大,一旦經濟危機,產品賣不出去,該如何是好?國家在此時出面投資採購拉動經濟是可以預見的想法,但東西市場上都賣不出去了國家收進來有什麼用?所以只好進行基礎建設,可是德國本身鐵路完善,高速公路那時候還是新鮮玩意兒,那怎麼辦?對了,軍備。這東西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但又不會回到市場上,是個絕佳的在蕭條時期的應對方式。但問題是,那麼多大炮、坦克——不對是「農用拖拉機」——放在倉庫裏怎麼辦?換誰整天點算著都會有想法不是?

至於說,美國人可以用來採購牛奶然後扔掉,採購棉花然後鋪路,為什麼德國人就會一根筋地開始拿去重新武裝,是因為一戰後法國的武裝佔領對德國實在打擊太大了:

德國政府遇到危機,請求各國減免賠款;

英美同意,但法國反對(法國自己也不好過,面對反對派的威脅,政府只能在對德態度上強硬);

魏瑪政府無力反抗,號召煤炭、鐵礦工人罷工;

法國軍隊進入魯爾地區,強制要求復工;

魏瑪政府以被佔領地區無條件漲薪,政府全額支付為條件,鼓勵被佔領區罷工;

法國不願退縮,維持佔領;

德國主要經濟中心區經濟活動完全停擺,為支付工資政府開始大量印刷貨幣;

德國馬克開始瘋狂貶值,政府只能越印越多;

德國經濟在幾個月全面崩潰;

英美干涉,法國被迫撤軍,同意減免債務;

魏瑪政府在危機中的應對備受指責,民眾不滿政府的軟弱,要求對法強硬。

所以問題並不是後來的經濟危機,德國的全面右傾在之前的賠款危機已經形成了。這個危機有多可怕?

在一本講通脹的書裏提過,通脹最瘋狂的時候德國工人每天發兩次工資,上午一次下午一次,發工資的時候丈夫從窗口往外扔錢,妻子在外面接錢,拿到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東西;

在一本遊記裏講過,一個美國人用1美元就能找一個良家少女那啥。只因為1美元就能在黑市上買到全家人的食物。

在這樣的刻骨銘心的記憶之中,一個原本是想當畫家的瘋子在啤酒館裡高呼幾句口號,就被民眾歡呼著送進總理府了。


關鍵人物
  • 普魯士宰相奧託-馮-俾斯麥
  • 魏瑪共和國外交部長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 魏瑪共和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
  • 納粹黨黨魁阿道夫-希特勒

關鍵詞

  1. 戰前德國國內激烈的階級衝突
  2. 魏瑪共和國
  3. 四年計劃

1918年前的德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呢?它到1871年才完成統一,這要歸功於普魯士宰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德國的工業化進程始於19世紀的早期,但是到了統一之後變革的速度急劇加快。從1871年到一戰爆發的1914年,德國製造業的總產值增長了五倍,人口從4100萬增長到6700萬。

俾斯麥留給德意志帝國的遺產是:內生於獨裁統治中的一系列張力與快速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混合。

鐵血宰相奧託.馮.俾斯麥

一些地區發生的高速現代化導致城市的擴張和位於德國西部魯爾區的重工業與採煤工業中心的膨脹,以致出現了首都柏林這樣的大都市。大部分從農村遷入到城市的工人缺只能把自己安頓在擁擠陰暗、衛生條件惡劣的廉租房中,城市的中上級雖然住在已構成德意志帝國的標誌性豪華建築中,但這個階級的中下層還包括人數不斷增長的白領工人、傳統的自由職業者、小商人、小店主和手工業者。後者的生計日益受到大工廠主們所經營的現代化大規模的機器工業的挑戰,以及越來越多的大型百貨商店的威脅。

顯然,當時的城市生活正在加速的變革和擴張。

像巴伐利亞南部這種偏遠地區,農民們卻依舊延續著他們數百年來的生活方式。當城市裡的資產階級享受著電力提供的便利之時,這些農民仍舊住在牆上繪有宗教壁畫、陽臺用花草裝飾的舊木屋中,以蠟燭照明,從井裡打水。

德國東北部的農村盛行著另一種社會模式:容克。身為貴族的地主階級,容克佔據著大片土地,無地的農民為他們耕種,但這種模式也受到迅速工業化的國家無處不在的競爭的重壓。

德意志帝國無法消除各邦之間的差異。例如,巴伐利亞與普魯士之間存在的世仇,原因在於幾個世紀以來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差異。宗教對立也是關鍵因素,宗教改革後,德意志一分為二,一邊是天主教,一邊是各種形式的新教。這種宗教分裂貫穿整個社會。

政治上,通過對帝國內部最大的普魯士邦的控制,舊式的容克貴族得以保持在整個帝國的顯赫地位。然而隨著德國快速的工業化,資產階級地位日升,代表著不斷壯大的工人階級利益的激進政黨也在成長,這引起了統治階級內心的恐懼。

對內戰的恐懼是促使德國滋生在海外用兵的一大肇因

隨著德國海軍的壯大,傳統上與土地貴族相聯繫的軍國主義價值觀與資產階級的經濟利益有效地結合起來,也助長了一些羣體更加咄咄逼人的具有擴張性的民族情緒。儘管德國新獲得的海外殖民地在經濟上和政治上沒有多大實際價值,但是在軍國主義文化中,以及20世紀前十年德軍鎮壓西非及東非的反殖民起義中使用的殘暴手段,卻提升了大眾的民族自豪感。這些生活在後方遠離軍事行動的老百姓對於佩戴軍功章的人非常尊崇。

有觀點認為:這些暴行有其長遠影響,是德國在一戰和二戰期間的暴行的一個背景。與此同時,歐洲列強間日趨緊張的關係,對戰爭的恐懼和預期兼備的心態及不斷增強的壓力氛圍所刺激起來的軍備競賽,共同惡化了歐洲內部搖搖欲墜的政治穩定。

可以確定的一點:當時的德皇威廉二世及其顧問們非常想要這場戰爭。

結果是:一戰根本沒有緩和德國國內的緊張關係。這種矛盾被惡化與傳承了下來。

1918年的軍事失敗與國內革命誕生了魏瑪共和國,它是德國對議會民主制的第一次嘗試。從開局就充滿了動蕩,新政府的首要任務就是同戰勝國簽訂和平條約:德國失去了所有殖民地,阿爾薩斯-洛林歸還給法國,西普魯士、上西里西亞和波茲南歸還給新復國的波蘭,但澤變成自由市,由國際聯盟管理。東普魯士與德國的其他地區被「波蘭走廊」切割開。德國邊境地區被宣佈為非軍事區,萊茵河左岸由協約國管制15年,陸軍縮減到10萬人,海軍還被禁止擁有潛艇,不準建立空軍,還要求支付一筆巨大的戰爭賠款。

這個新成立的共和國一開始就遭受著來自國內外的重壓,它最初的四年特徵就是不斷的暗殺,政變,罷工和示威遊行。

德國人民的對策就是「消極抵抗」,停止生產,拒絕與佔領軍合作。德國發生了災難性的通貨膨脹:1919年1月,1美元可以兌換8.9馬克;1920年1月,比例為64.8馬克;,1922年7月,1美元已經可以兌換493.2馬克,而到了1923年1月,已經上升到17972馬克,然後是通貨大爆炸,同年10月,居然到了1美元兌252.6億馬克。用紙幣買東西已經不可能了,德國人的存款與希望在這場猛烈混亂的通脹中一掃而空。最終,1923年8月-11月執政的施特雷澤曼政府實行貨幣改革控制住局面,結束了魯爾區的消極抵抗。

值得一提的是,1923年11月8號-9號,希特勒領導納粹黨在慕尼黑髮動「啤酒館政變」失敗,希特勒被捕入獄,實際服刑一年,獄中出版了《我的奮鬥》一書,這次失敗的暴動卻使希特勒和他的同黨獲得了頗為可觀的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

1923年11月,右翼自由派的施特雷澤曼就任外交部長,直到1929年10月去世。這段時間德國進入了相對穩定期,他一直穩坐外交部長的寶座,也是魏瑪共和國時期不得不提的人物之一

1924年德國批准了「《道威斯計劃》」,這項計劃幫助德國恢復了經濟,也有助於美國的經濟擴張。它的目的是推遲賠償問題的解決,允許德國在有能力支付全部賠款以前有一個喘息的空間:計劃減少了德國頭四年的賠償額,使其逐年增加,到第五年達到最高值。這個計劃對德國來說意味著對於國外短期貸款的嚴重依賴:根據計劃實施的早期,僅有五分之一的賠償源自德國自身的資源,剩下的則來自國際社會的「啟動性」貸款。這一計劃對於虛弱的德國經濟還是個不小的負擔,但這明顯小於與有關國家特別是法國關係的正常化帶來的潛在收益。

1925年7月,德國的形勢明朗化,法國軍隊開始撤離魯爾。同年10月,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比利時五國代表簽訂了《洛迦諾公約》,確定了德國與各國之間的邊界,承諾放棄武力或入侵彼此的領土。公約標誌著德國開始回到一個致力於尋求和平與安全的歐洲框架的國際社會,也為德國在1926年9月加入國際聯盟鋪平道路。

同時為了安撫國內輿論與蘇聯政府,施特雷澤曼在1926年與蘇聯締結了《柏林條約》,條約確認了1922年簽訂的《拉巴洛條約》的效力:重建蘇德關係,互相宣佈放棄向對方提出的賠款或補償要求。條約還有項祕密規定:允許德國在蘇聯境內重整軍備。而在《柏林條約》中,除了上述內容外,蘇德兩國相互承諾:如果其中一國與任何第三國或集團發生戰爭,另一國將保持中立。這意味著,如果波蘭和蘇聯發生戰爭,法國將無法通過德國領土支援波蘭。

評價:施特雷澤曼這一系列合約是為了向國內民眾和政敵們表明,德國的外交政策並非一味地親西方,德國能夠在歐洲中心扮演一個維持東西方和平的橋樑角色。這也使德國的修正主義者看到有朝一日修改東部邊界的希望。

1929年,德國充分履行賠款義務的年份到了。同年8月「楊格計劃」再次修改了賠償方案,設定了一個新的額度同時減少了年平均賠款額。計劃在德國激起了強烈的反對,納粹黨通過與德意志民族人民黨聯合行動,提高了自己的聲譽。

然而很快,這一切就因為1929從美國爆發的經濟大蕭條而改變,這場地震使本來根基不穩的魏瑪民主大廈轟然倒塌。

說到魏瑪共和國,除了施特雷澤曼以外,還有另一個重要人物「保羅.馮.興登堡」元帥。

陸軍元帥,右翼君主主義者,此時已經77歲的興登堡於1925年當選為德國總統,與上一任艾伯特不同,興登堡不認為自己有支持和維護民主制度的義務,他毫不掩飾其儘可能和儘快用專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的意圖。興登堡的當選有雙重意義:1.它表明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在略微超過半數的德國選民中佔優勢的政治傾向;2.它把這樣一個人送到了一個具有巨大權力的寶座上,這個人本是被授權去鞏固民主制度的,而如今它卻決心用這種權力來逐漸地侵蝕民主。它反應了德國民主議會制的衰退。

1929年的大蕭條迫使美國撤回了給予德國的短期貸款,使本就脆弱不堪的德國經濟雪上加霜,新上任的勃魯寧政府採取了嚴厲的通貨緊縮政策,加劇了日益惡化的失業形勢。1930年夏季,勃魯寧宣佈解散議會,重新舉行議會選舉,在經濟危機不斷加重的背景下,納粹黨在選舉中取得突破性進展,成為國會第二大黨。藉助嫻熟的宣傳技巧,納粹為自己樹立了充滿活力和朝氣的形象,吸引了眾多年輕選民和新選民。

儘管第一大黨社會民主黨並沒有推翻勃魯寧政府,而勃魯寧的政策加劇了經濟大蕭條中備受煎熬的人們的痛苦,失業人數從1929年9月的130萬上升到1930年9月的300萬以上,到1933年已經超過600萬,代表了適齡勞動者的三分之一,超過一半的德國家庭受到嚴重影響。

1932年到1933年,面對經濟.政治和政府危機,儘管嘗試過多種策略,但都無濟於事,魏瑪共和國的末日一天天臨近。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開始推行「一體化」政策

1933年2月27日,國會大廈失火,納粹黨藉此搜捕異見人士和反對派

1933年4月7日,頒布《文職人員重建法》,將猶太人和政治反對派開除公職

1933年6月1日,頒布《減少失業法》,「萊茵哈特」計劃出臺。利用銀行儲備,創立和發行梅福票,為德國擴軍籌措資金

1933年6月27日,頒布一個建設高速公路的法律

1933年7月,克虜伯公司開始在「農業拖拉機項目」的名義下生產坦克,重振軍備計劃開始實行,飛機,軍艦,炸藥陸續投入生產

1933年7月14日,出臺《禁止組織新黨法》,所有黨派被取締或解散,德國成為一黨制國家

1933年9月21日,第二個「萊茵哈特」計劃開始實施

1934年1月30日,廢除國會上院,撤銷各州的獨立權力

1934年6月30日,「長刀之夜」,清洗衝鋒隊的領導層

1934年8月2日,興登堡總統逝世,希特勒藉此把總統和總理職位合二為一,給予自己「元首和帝國總理」的正式頭銜,親自統帥武裝部隊,軍方和文職官員都必須宣誓效忠希特勒個人

得益於納粹政府實施的兩項「四年計劃」,使德國經濟很快得到恢復,這些早期的建設項目很多都具有基礎設施性質,雖說和軍事戰備沒有直接關係,但是為後來的擴軍備戰打下了基礎。

納粹德國經過兩個四年計劃的發展,經濟基本得到了復甦:1933年國民生產總值(以1928年價格計算)約為737億帝國馬克。以不變價格計算,1938年的德國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了1264億帝國馬克。

但是,納粹德國1913一1938年的經濟年均增長2.6%低於1870一1913年的平均水平2.9%,更遠遠低於1950一1960年的7.6%或1950一1970年的6.2%。所以,納粹德國的經濟只能叫復甦。

公園工業領域:1936年,德國工業生產恢復到了1929年的水平;1937一1938年,仍持續上升。德國工業的發展速度令美、英、法等國望塵莫及。

根據英國學者湯因比的數據,德國在1938年佔世界製造業產量的14.3%,超過法國和聯合王國生產的總和。到1938年,德國的鋼產量達2330萬噸,居歐洲第一位。到1939年,德國的鋁產量為19.9萬噸,佔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

德國控制了資本主義世界顏料生產的2/3和顏料輸出的90%。在30年代,德國控制了全世界鉀輸出額的70%。德國是世界上人均擁有收音機數量最多的國家。

1933年一1939年,德國的軍工生產增加了7倍。以軍用飛機生產為例,1934年的產量是840架,而1939年達到了4733架。

德國大批的機場、國防公路和防禦工事等工程都己投入運行。這些都為希特勒軍隊在戰爭初期階段取得節節勝利提供了重要的條件。

德國通過推行「劃撥清算制度」,在中歐和東南歐日益建立起了自己的經濟優勢。1938年,在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以及希臘的進口貿易中,德國所佔比例已經分別達到了30%,35%,33%,48%和29%。

1933一1938年,德國通過易貨貿易、限額制度等手段加大了對巴西、智利、墨西哥和祕魯等拉丁美洲國家的出口。至1939年,德國己經佔到了上述拉美國家出口份額的1/4。德國在這些國家的進口額中所佔的比重雖然仍低於美國,但其出口增長幅度卻明顯高於美國。

德國的輸出品主要是工業成品,而輸入品則主要是原料和食品。1937年,德國工業成品在輸出總額中佔82%(1929年佔73%),而原料和半成品只佔16.5%。在德國輸出的成品當中佔最重要地位的是機器設備、光學儀器以及精密機械設備。化學工業製品是德國輸出重要部分,曾佔全世界第一位,這種製品在德國輸出總額中佔12一13%。德國輸出的原料主要是煤和焦炭,輸出的半成品主要是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

德國的國外投資在1938年僅為6.76億美元。如果把專利權、隱蔽資本和其它財產頁計算在內,德國的國外資本在二戰將近結束時約為62億美元。德國在亞洲各國(中國、日本、伊朗等)的投資也很大。1937年,德國在中國的投資達1.37億美元。

德國外債由1932年的200億馬克下降為1938年的90億馬克,銀行利率由6%降到了3%,國民收入由430億馬克上升到800億馬克。

就業領域希特勒上臺兩年後,使德國的失業人數從600萬降至了400萬,到1936年基本達到了充分就業。以9月30日為每年統計截止期限,德國1933年的失業率為20%;1934年為20.5%;1935年為9.6%;1936年為5.7%;1937年為2.5%;1938年僅為0.95%。德國失業人數1933年為550萬,1935年為200萬,1937年不到100萬,1939年只有幾萬了,基本上「消滅」了失業現象,並且出現了勞動力短缺。

其他領域1933一1939年,德國的鐵路營運里程由5.8185萬公里增至6.1940萬公里;興建了被稱作「autobahn」的四車道高速公路系統,公路在德國中心地區蜿蜒了2000英里,司機可以以每小時50英里的驚人速度持續直線行駛好幾個小時。這可以說是現代高速公路的先驅。普通的德國人只要有了車就可以享受高速公路系統帶來的便利,而希特勒允諾給每一個勞工家庭都配車。健康的生活方式包含運動、閱兵、火炬遊行等,甚至還有奧運會這項崇高的賽事。

德國商業銀行存款由1933年的69.53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82.98億馬克;政府歲入及主要稅收由1933年68.50億馬克增長至1938年的235.75億馬克;而物價指數如以1913年為100,1933年到1939僅由68變為了78。城鎮化水平也得到提高,德國在1933一1939年的城市人口由占人口總數的67.2%上升為69.9%,據估計,從1933到1939年有100多萬德國農民搬遷到城裡。

尤其能充分展示德國成就的是第十一屆奧運會在柏林成功舉辦,希特勒以一種王者之風在耗資7700萬馬克壯麗的柏林奧林匹克體育場宣佈開幕,這一刻柏林成了「世界之都」。

至此,德國走上了復興之路

而我,也快累死了…


談到這個問題,小編不僅反問一句,二戰的戰敗國如今怎樣了呢?德意日三國戰敗反倒若無其事,個個都是發達國家。再看戰勝國,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可是結果呢?91年解體的時候著實讓人唏噓。古人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人尚且如此,何況國家呢?沒有永遠的公平,只有永遠的利益,下面我們言歸正傳,說說德國為什麼能在短短的20年內便能恢復元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富不富強,首當其衝看你的經濟實力如何。經濟上:德國敗戰之國,簽訂了大量的條約,這條約裏有一項呀,便是大量賠款。戰敗的德國和戰勝的法國(兩個國家可謂是從一戰打到了二戰),一直以來隔閡不斷,法國戰勝,當然要最大程度的削弱德國。但是,削弱德國,法國就會不斷做大,這可是海上霸主的英國所不願意看到的,於是英國扶持德國恢復得以與法國抗衡;再說這美國,美國真的是何其幸運,一戰二戰都未侵略到美國本土,可謂是坐收漁翁之利。德國戰敗,美國從中得利不說,還大舉像德國境內傾銷商品,偏偏這時候,你法國要反其道行之,這美國能同意嗎?於是呀,最後這賠款,便不了了之咯。由此可見,雖然日本當初被原子彈所傷,但是現在卻躋身發達國家的前端也是不用驚奇和懷疑的。

這政治上、民族上:德國人自詡自己的民族是最高尚的民族,一戰德國的戰敗不僅沒有使得德國人民反省,反而激起了他們的民族羞恥心,覺得戰敗是羞辱。於是乎,希特勒上臺宣揚的種族屠殺論和拓土開疆的擴張理論正中下懷,他們齊心協力都想開戰的理念更是加速了二戰的到來,為後來的大舉屠殺猶太人埋下伏筆。

除此以外,德國本土的重工業沒有收到影響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以下為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德國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百度百科一下軍國主義

體現為為某個國家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軍事化,以及對外奉行侵略擴張的政策。

在這種傳統未消失殆盡之前

這種行為是不會消失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