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足球運動起源於中國,這是舉世公認、毫無爭議的事實。《戰國策》和《史記》留下了人類歷史上開展蹴鞠活動最早、最明確的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六博、蹋鞠者」。這裡的蹋鞠,就是蹴鞠。蹴,即用腳踢;鞠,是皮製的球;蹴鞠,就是用腳踢球的意思。

·起源

蹴鞠運動起源於中國的春秋、戰國,發展於兩漢、南北朝,繁榮於隋唐、兩宋,之後不斷向日本、高麗、法國、英國等世界各國傳播。那時的中國,是毫無爭議的足球大國,是令世界各國矚目和借鑒的足球強國。然而,這種在中國風靡了一千多年的文化體育運動,不但沒有像英國那樣把蹴鞠發展成為現代意義上的足球運動,反而隨著封建社會的衰敗逐步出現了衰敗,尤其是在元、明、清時代更是不可避免的走向了沉寂。

·走向滅亡的思想根源

在封建社會中後期奉行的儒家思想,是導致蹴鞠走向沉寂的思想根源。激烈、冒險、拼搏、競爭和個性張揚,是現代足球精神的重要內涵,而儒家思想則強調「仁」和「禮」,講究謙恭、溫順、善良、次序和中庸。受儒家「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思想的影響,中國古代蹴鞠的形制越來越淡化對抗,更加側重於娛樂化,社會性隨之也大大減小,蹴鞠不再強調激烈競爭,逐漸發展成為一項講究禮儀和修養的、溫文而雅的健身活動。從漢代激烈的直接衝撞式對抗,發展到唐宋時期中間隔著球門的間接對抗,再到以踢出花樣為本事的「白打」,中國古代蹴鞠像一顆彗星那樣,在經歷了起源、發展和繁榮後,逐漸暗落、沉寂下來。

·興盛

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視蹴鞠運動,並把它當作一種軍事訓練手段,遇到比賽時都親臨觀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風,廣泛開展,這是唐宋時期蹴鞠運動興盛的重要因素。

·滅亡

元朝是由生活在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於生存習慣和民族隔閡等多方面的原因,他們對漢民族的遊戲類型和體育項目不適應,更不提倡。蹴鞠運動不得不從官辦轉移到民間,逐漸成為民間的純娛樂性文化活動。朱元璋稱帝以後,嚴禁軍人蹴鞠,並下旨「蹴鞠者卸腳」,但由於蹴鞠運動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間依然盛行。清朝入關後,喜歡射獵的滿族統治者,對漢民族的蹴鞠也實行了禁止政策。順治皇帝曾口諭禁止踢球,對蹴鞠要「即行嚴禁」。後來,乾隆皇帝乾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動,民間的蹴鞠運動因此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戰國時期漢族民間就流行娛樂性的蹴鞠遊戲,從漢代開始又成為兵家練兵之法,宋代又出現了蹴鞠組織與蹴鞠藝人,清代開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說蹴鞠是中國古代流傳久遠、影響較大的體育項目。

在清朝曾經也有一支足球隊伍。後來沒落了,原因我也不知道。?個人感覺在明朝後蹴鞠的體力重量就慢慢減小。可能後來西方有足球,就隨之開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