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連理工大學的簡稱是大工

一個月以來總是想寫一些什麼東西,但又毫無想法,寫好一段之後又刪掉,再重新馬上一段,再重複刪掉的過程,寫寫刪刪竟然過去了一個月而毫無進展,不由對自己甚為惱火。好在幾天前下了一場雪,新雪初霽,潔白的地面在陽光的照射下反射出刺眼的光芒,終於讓一個暗淡的冬天有了一點亮色。這場雪也算是了卻了我心心念念一整個冬天的事情,心情稍有舒暢。轉念一想,距離2010年我進入大學校園讀書居然已整整8年有餘,不由得慨嘆時光如白駒過隙,而我則白白的蹉跎歲月,一事無成。遂想到要寫一點什麼東西向這些過去的時間來告別,亦或者紀唸吧。太久的事情難免記憶不清,更何況隨著年齡增長深感記憶力大不如前,索性趁著現在還能記住一些什麼,趕緊寫下來,也算了卻一個心願,也好在日子無聊的時候回首舊事之時能有些談資。

大連理工大學是一個不起眼的學校。學校不大,也沒有很多傳奇。如果非得說這個學校有點什麼特別之處,我覺得就是學校的簡稱了。

大連理工大學,本校學生稱其為「大工」,大連人稱其為「理工」,東北人稱其為「大理」「工大」「理工」,出了山海關之後應該沒幾個人知道這個學校了。大工作為官方稱謂,似乎叫的沒來頭,世上這麼多理工大學也沒見哪個名字裡邊去理存工,比如北京理工一般叫北理。大工之名,實際來源於大連工學院,也就是大連理工大學的前身。這所學校從建校伊始幾經易名,最後大連工學院的名字一直存續到1988年,隨後被新名字大連理工大學取代。但作為前校名的簡稱,大工卻沒有隨著正式名稱變更而淡出歷史。經過一代代師生口耳相傳,這個名字深深地根植在了這方校園,以及生活在這方校園中的學生腦中,於是就形成了同一個學校在學生和市民中有兩個不一樣的名稱的怪事。

於是,我就在2010年踏上這片土地,開始了新的一段人生。

2,大工校園

大工的校園有些很搞笑的故事,或者說事故。大工學生都知道的一個典故,是基礎部對面是大學生超市。大學生超市原先是個食堂,叫八食堂,後來才改成的超市。2008級的學生還有幸看到過這個食堂的真容,而對於後來的學生來說,消失的八食堂成了都市傳說的良好素材。

基礎部是這個學校最老的幾個樓之一,我考研備考的一部分時間就在這裡度過,雖然這個樓內部實在是很破。與基礎部齊名的破教學樓還有機械館,材料館,機械館原先叫電子館,材料館原先叫機械館。

學校的最東邊,有一座破樓,叫鑄造中心,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就在此度過,這個地方也將是後面篇章故事的重要發生地。這樓破到了一定境界,水管中的水深受金屬材料專業實驗廢物的影響,一改印象中晶瑩剔透的模樣,變成了有著各種顏色的混濁的水,這混濁的水支持著樓裏大部分碩博完成了他們或長或短的學業,化作血淚,浸透著他們較勁腦汁寫出來的一篇篇或爛或不爛的論文。

學校最西邊的樓是令希圖書館。學生都管他叫令希大酒店,內部設施很好,軟軟的座椅加上舒適的空調溫度,讓人覺得不睡覺簡直對不起這個地方。與之相比,伯川圖書館(大工的老圖書館)就簡樸得多,冬天在伯川圖書館自習的勇士們一定對閱覽室中料峭的寒意印象頗深。

學校最南邊是科技園酒店,酒店不出名,出名的是酒店上邊的字:努力把我校建設成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於是隔壁的海事就有了一個笑話:問,大連海事大學離世界一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有多遠?答案是一站地(海事和大工坐公交車只需一站)。當然,這個名頭比起世一大來說還是底氣不足,不過也過得去,畢竟山東省立大學總要壓著山東省大連市的高校一頭,完全說得過去。

學校最北邊有座高樓,是大工最高的建築物,叫大黑樓。為什麼叫大黑樓呢,因為這個樓外邊是黑的。沒錯工科生的思維就是這麼簡單實用而且無聊。數學和電信專業的研究生們在這個樓裏上課(我總覺得這裡差不多聚集了這個學校所有的聰明人,因為我是非常不懂數學的)。然而這個樓總與一些沉重的話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畢竟樓的高度放在那裡,自然成了某些意圖結束自己痛苦生命的學生的首選。樓下樹影婆娑, 幾秒之後,一個生命就結束了,幾天後甚至最愛傳各種故事的學生都已對此了無興趣,生活又變成了原來的模樣,一切都沒有發生過。

先寫到這吧,以後慢慢寫,慢慢把這將近十年的故事寫出來。

19.2.18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