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謖是諸葛亮揮淚斬殺的。但諸葛亮揮淚不只是為了馬謖的死,也是為了他自己。

馬謖在街亭打了敗仗,按理說按照軍法,不至於殺頭。可馬謖糊塗,竟然逃跑了,躲藏多時才被抓回來。這樣,諸葛亮就無法包庇他,只有把他斬首示眾了。

諸葛亮是很器重馬謖的。馬謖也是有一定的才華的。因此諸葛亮注重對他的培養。在史書上記載,諸葛亮經常和馬謖探討問題,通宵達旦。在南征的時候,馬謖向諸葛亮進獻了攻心為上的策略,諸葛亮採納後大獲成功。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不用久經戰陣的老將魏延吳懿,卻起用馬謖守街亭。就是為了培養馬謖。事先諸葛亮反覆交代方略,只要馬謖能夠守住街亭就行,孤軍深入,千里赴援的張郃部就會處境艱難。但馬謖好大喜功,違背諸葛亮的交代,被張郃打得大敗,致使第一次北伐失敗。

我們可以看到,那些行伍出身的老將是在心裡看不起諸葛亮和馬謖這樣紙上談兵的將領的。馬謖與王平衝突,王平就自成一軍,坐觀成敗。諸葛亮本來想讓馬謖立功堵住大家的嘴,反而因為馬謖的失敗而坐實了大家的看法,怎麼不會怒急攻心,放聲痛哭呢。

馬謖枉死,也使諸葛亮損失了他最器重的接班人選,這也是讓諸葛亮痛心的事。

白帝城劉備託孤,本來就沒有讓諸葛亮管軍事,是讓李嚴管中外軍事,可諸葛亮把李嚴排除在外,親自上陣。劉備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其實也是提醒諸葛亮,不要犯馬謖的毛病,是變著法暗示諸葛亮。諸葛亮想起劉備的話,怎麼會不慚愧,這也是他痛哭的原因之一。


謝邀!

首先看到這個問題,我按不同側重點拆分為三個問題「真的是揮淚」?「真的是諸葛亮」?「真的是斬殺」?咱們分別來說說吧。

首先,

小說中的這件事是確實存在的,結果都是馬謖戰敗被處死。

那是不是諸葛亮下令處斬?

是,因為當時諸葛亮是蜀軍丞相/軍師/元帥,敗將問斬也只有他有這個權利。

那是不是揮淚?為什麼要揮淚呢?

因為馬謖是違抗軍令自作主張而導致戰敗的理當問斬,街亭失守是個非常嚴重的錯誤。而且當時蜀軍中無大將,五虎就剩老趙雲了好像,這種情況下斬將對蜀軍不利。如果不斬又何以立威信?!所以不得不斬,只能「揮淚」斬了。至於是否真的一把鼻涕一把淚好像沒有吧,這些細節不記得了,但是這重要嗎?

最後一個問題是真的斬殺嗎?_??

是的,因為我印象中馬謖並沒有被凌遲或者被烹或者五馬分屍(不至於這樣吧。。。),所以他是被「斬」的。

謝謝!


三國時期的馬謖,字幼常,是諸葛亮的得力助手。幼常,這個名字聽起來的意思好像是幼稚如常。馬謖還真的似乎名如其人,儘管讀的書汗牛充棟,但還是長不大,想法幼稚簡單。

果不其然,就在公元228年,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國。諸葛亮命令趙雲、鄧芝作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北),自己親自率領十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在甘肅境內)。當時有久經戰場的老將魏延、吳壹等,議論者都說應該以這些人為先鋒,而諸葛亮違背眾人意見提拔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漢來伐後,派大將張郃總督各路軍馬在街亭(今甘肅秦安東北)阻擋馬謖。由於馬謖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放棄水源將部隊駐紮在南山上,部隊分置調度混亂,馬謖的先鋒王平連續多次勸諫馬謖,馬謖不採納他的計謀。而且馬謖仗恃南山的地勢,不在山下據守城邑。張郃斷絕馬謖取水的道路,發動進攻並大敗馬謖,馬謖的士兵敗逃四散。諸葛亮進軍沒有落腳據點,只得攻取西縣百姓一千多家回到漢中。馬謖因此獲罪入獄,判處死刑,諸葛亮流淚將他斬首,馬謖死時年僅三十九歲。

這就是三國「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了,可以說家喻戶曉,然而,這只不過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家之言,真的看歷史,並不完全是那麼回事兒。

《三國志·諸葛亮傳》確實說了諸葛亮「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王平傳》也說:「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林、李盛。"

可是,《馬謖傳》卻是說:「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物故"是死亡的委婉說法。可見,馬謖是被判了死刑,死刑沒有執行,馬謖自己就在獄中「物故」,沒等諸葛亮揮淚去斬,就自己死去了。《諸葛亮傳》、《王平傳》中所說「戮」、「誅」馬謖等,應理解為判其死罪的意思。

《馬謖傳》裴松之注引《襄陽記》說的又是:「謖臨終與亮書曰:"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值得注意的是,馬謖是寫信給諸葛亮,並不是當面對諸葛亮說話,可見,馬謖下獄後沒有見到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到監獄看馬謖。如果兩人能夠見面,就沒有必要寫信了,那樣的話,口頭之言也就不一定流傳下來了,京劇《失空斬》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那生動場面也不大可能有了。

有意思的是,《向朗傳》說:「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這說明,街亭敗後,馬謖並未主動向諸葛亮請罪,而是畏罪潛逃,向朗知情不報,犯了包庇罪,被諸葛亮免去官職。

從《向朗傳》可以看出,馬謖打了敗仗後,害怕懲罰逃走了,並不是小說《三國演義》說的那樣,「自縛跪於帳前」。應該是讓人家給捉回來的。

需要說明的是,《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父親也因馬謖受了牽連,受了髡刑。《晉書·陳壽傳》說「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


小說中是這樣描寫的,三國志中綜合描寫,馬謖確實是因戰敗被處死了,但是未必是被當面揮淚斬殺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