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多多少少都聽過一個詞,叫“安全感”,這個概念,是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的,後來又有一個叫哈利·哈洛的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很著名的猴子實驗,來證明這個理論。

“安全型依戀”這個概念,是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最早提出的。後期,根據美國比較心理學家哈利·哈洛的猴子實驗,可以有效證明“安全型依戀”的理論。

哈洛把幼小的猴子和母親隔離開來,並給小猴子的籠子裏安裝了兩個假媽媽。這兩個假媽媽,一個是用鋼絲做成,胸口上放了個奶瓶;另一個用絨布包裹,但沒有放奶瓶。令人沒想到的是,小猴子只在特別餓的時候,纔會跑到鐵絲媽媽那裏喝幾口奶水,然後又飛快地跑回來緊緊抱住絨布媽媽。

如果按照“有奶便是娘”的道理,小猴子的做法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又是十分正常的,因爲絨布媽媽是有溫度的,是溫暖的,柔軟的。

殘酷的是,這些猴子長大後,不僅不能融入正常的族羣生活,性情冷漠,更是拒絕與任何同類相處、交配,有的即使懷孕,對生下來的孩子也非常冷漠,甚至出現殺死自己孩子的情況。

這個有點殘酷的研究揭開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只是餵飽孩子是不行的,是要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和存在,孩子才能得到安全感、過上幸福的生活。

心理學上一般會把家長與孩子的依戀關係分爲四種,安全型依戀、焦慮型依戀、逃避型依戀和紊亂型依戀。顯然,安全型依戀是最好的,這樣的孩子看起來自由而勇敢,敢於去探索世界,當他們需要的時候又隨時會回到家人的身邊,他們一般都更加的平穩、性情溫和、自信樂觀。

《發自內心的爲人父母》的作者,著名心理學家丹尼爾·西格爾博士認爲,安全型依戀需要家長做到4 S 即:

Seen(理解): 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爲背後的動機

Safe(安全): 避免那些可能傷害或者驚嚇到孩子的行爲,讓他們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撫慰):協助孩子處理情緒上和其他問題上遇到的困難

Secure (穩定):幫助孩子發展出一種發自內心的穩定的幸福感

穩定的幸福感似乎聽起來最虛,怎麼做到呢?答案很簡單,無條件的接納你的孩子。不要給你的愛附加各種條件,聽話、懂事、聰明、漂亮、比別人優秀都不是愛他的理由,我們得先想清楚,愛我們的孩子,不需要前提。如果孩子很清楚,無論是因爲什麼原因出現了什麼狀況,爸爸媽媽以及家人,都不會拋棄他們、不會不愛他們,他們心中如果建立起了這樣的安全感,就爲他們一生的幸福成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些要求看起來有點難做到,但其實並不需要我們成爲完美的家長。這其實也引出了我們這一組理想親子關係的另外一半,“靈活開放”的親子關係。雖然“靈活”在字面意義上與“穩定”似乎相反,“開放”也貌似和“安全”有些矛盾,但是他們的內在含義其實是一致的。

隨着孩子的長大,他們與我們之間的關係,從嬰兒時期的須臾不離、密不可分,到孩子逐漸進入學校、走入社會,隨着一個個叛逆期的到來,孩子會經歷非常多的變化,我們家長本身也會不斷積累自己的人生故事,我們和孩子並不一定總是越來越親近。而真正穩定安全的親子關係,可以面對彼此人生的任何風雨變化,即使出現裂痕,也會自我修復。

沒有完美無差錯的親子關係,但是卻有永遠敞開懷抱的港灣。

具體該如何做才能形成這種理想的親子關係,答案在如何與孩子交流相處的各種細節裏,等待着用心的家長們去發現和實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