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的崩潰,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深究秦亡天下的原因,主要在於,秦朝君臣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帝國航母,但是還沒來得及學會駕馭這輛航母,舵手就犯下了致命錯誤,導致船毀人亡。

秦制以前的國家,是一個由眾多貴族,逐級對下統治,對上臣服的金字塔統治模式。君主位於金字塔的頂端,貴族大夫向君主負責,並向下統治領地的人民,這種統治依賴層級之間的秩序,國王的只是國家的象徵,並不擁有四海,而是與貴族大夫們共同享有這片國土。

然而,秦制的誕生,將國家真正變為了皇帝一人的私產,曾經與君主共享統治權力的貴族大夫們,實際上也與百姓一道,降格為皇帝的臣民。

當整個帝國淪為了皇帝的私產,那麼也就只有皇帝本人對帝國負完全的責任了。這個時候,皇帝的一舉一動,都能牽動帝國的神經,他必須非常小心地駕馭這個新式的帝國。

很可惜,即使如秦始皇一般雄才偉略,也還是犯下了致命錯誤。

第一個錯誤是,濫用民力。秦朝依賴商君的法家賞罰制度,抽幹了全國的民力,吸引了天下的人才,用以支撐征服六國的戰爭。這套制度,固然可以在短時間內增長國力,但是卻並不能持續長久,因為所有的征服戰爭,終於有結束的一天。秦國百姓,跟隨秦朝君臣衝鋒陷陣,是因為有大片的土地可以征服封賞。但天下一統之後,再無地可封。這個時候,正確的做法,應該是與民休養。然而,躊躇滿志的秦始皇,仍然希望可以隨心所欲地驅使民力。朝廷拿不出足夠的封賞,卻仍然希望像戰時那樣驅使百姓,這就造成了百姓心中的積怨。

第二個錯誤是,民心不穩,推行新制。六國的百姓已經熟悉延續幾百年的封建體制。秦法嚴酷,法令繁瑣,百姓稍不小心就觸發法令,遭受酷刑。這使得他們都懷念故國。因此,陳勝吳廣一呼百應,天下豪傑應者雲集。

第三個錯誤,軍隊在外,中央空虛。秦始皇自以為掃平宇內,國內不會有反叛勢力,於是將幾十萬虎狼之師的秦軍主力,一支派往北方防備匈奴,一支派往南方政府百越。秦國內亂爆發時,並不能快速的抽調正規軍進行平叛,反而由於中原的戰亂,導致朝廷與遠方軍隊失去聯絡,最終被風起雲湧的起義軍迅速攻滅。

總的來說,秦朝的快速覆滅,在於秦始皇打造了一個重來沒有過的新式大一統帝國,而統治難度則是呈幾何指數般增長,秦始皇作為中華歷史上第一個皇帝,犯下了一連串的錯誤,最終,這艘剛剛出海航行的船隻觸礁覆滅,實在令人可惜。


奮六世之餘烈,從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莊襄王,在到秦始王,不僅僅是君王賢明,臣下也有像商鞅,張儀,蘇秦,白起王翦等一批文臣武將讓秦國由一個西邊弱國成長成為一個統一六國的大國。不過公元前210年秦始王在沙丘因病去世,李斯和趙高矯詔立秦始皇最小的兒子胡亥為帝,本身秦始皇是要立公子扶蘇為帝,扶蘇賢明,而且在軍中又有蒙氏兄弟的支持。秦二世相當於本不該當這個皇帝,名不正言不順,而且一直被趙高給控制著,再加上秦朝剛統一不久,六國舊貴族也沒有被始皇帝消滅,一直在尋找機會復國,再加上天下苦秦久矣。秦二世當了皇帝不僅殺了哥哥扶蘇,除掉了蒙氏兄弟,還殺了所有的兄弟姐妹,那時候賦稅加重,秦朝本來就是一個法令嚴明的政治體系,老百姓也受此禍。所以在導火索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之後,六國貴族紛紛起義準備復國,天下大亂,而秦二世也被趙高蒙蔽,二世也沒有先前的秦朝君主賢明,主上昏庸下無賢臣輔佐,所以各種原因導致秦朝統一幾十年就滅亡了,不過秦朝開創了大一統也成就了後來的大漢王朝。


六世餘烈中,沒有任何一代君王中出現過二世那樣的「敗家搭檔」,趙高胡亥,這倆奇葩的搭檔把朝綱弄亂,把皇族子弟和大臣坑殺,導致後面叛亂時人人自危,最後一位領著囚徒作戰的名將都給逼到對方陣營當中了,誰還保你秦帝國呢???


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