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老子以及早期道家思想,《老子》的思想精髓是什麼?

我個人讀《道德經》學到了安心本職之道。

一本只有5000字的書籍,卻道盡了天上人間、從虛到無的哲理。

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平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明史上的智慧寶典中汲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髓。

最為社會中渺小的一員,讓我感受最深的還是其中哪些如何立足社會、安心本職的「道」。

當今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精神財富卻越來越貧乏,毒奶粉、毒大米、毒水等等觸目驚心的社會問題時見報端。

「堂堂正正做人,兢兢業業工作」的呼聲日益強烈。

物現實生活中,面對金錢、地位等的誘惑,我們要如何處理,在《道德經》這部聖典中,我看到了最睿智的答案,那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注重守靜處世,少私寡慾,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儘力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一、守靜篤 立身社會

靜篤是立身社會、安心工作之本,老子說道「清靜為天下正」。

《道德經》十六章云:「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 。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

強調了「致虛」就是要消除心靈的蔽障和釐清混亂的心智活動,而後才能「守靜」,通過「靜」的工夫,深蓄厚養洞察力,才會「知常曰明」,不會因「不知常」,而「妄作,凶」也。

二、少私寡慾 安心本職

身在職場,大家不免會遇到各種誘惑,此時,學習老子的這種少私寡慾,安心本職的精神,對我們在自身廉潔修養上頗有裨益。

再看老子《道德經》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我們可以看出「寵辱若驚」的根源就在於「為吾有身」,「為吾有身」就在於人的心性不能清凈如水,清澈透明,把個人看得太重,把自己的名利、地位看得太重。如果恬淡處世,致虛守靜,少私寡慾,安心本職,又怎會「貴大患若身」呢。

在我看來,身為社會的一員,盡心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也就是「道」。

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自己的本職工作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時常處於致虛守靜的狀態。

如不能進入致虛守靜的心境,則會處在浮躁、各類慾望交織的大網裡。故致虛守靜是盡心干好自己本職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守靜篤,才不受名利得失困擾,不因進退去留而影響;人們的心境達到虛靜的狀態,才會時刻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工作作風,才會在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

學習《道德經》,從內心領悟致虛守靜、凈化心靈的精神,才能盡心盡責地干好本職工作,為社會貢獻一份微薄之力。


我是趣說正史,我將給你專業的解答。

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是對立辨正的哲學思想,認為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其中最為根本的是有與無的相對,兩者又存在著轉化關係,有是生於無的。《道德經》里指出「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所以美醜、善惡、難易、長短、高下、前後、有無、損益、正奇、與奪、曲全、枉直、利害、盈虛、剛柔、強弱、禍福、攻守、進退、靜躁、輕重等等都是相對相生可以轉化的。

二、無為而無不為的政治思想。這一思想脫胎於老子的哲學思想,被放大並運用到政治實踐之中,認為治理國家應該採用無為而治的方式。楚莊王三年不上朝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漢初到武帝時期,張魯治漢中,嘉靖皇帝多年不上朝遙控朝野,都是道家這種治國理念的體現。

老子思想孕育了道家和道教,孔子思想孕育了儒家,都同樣重要,而且道家對中國人民的日常生活影響的重要性或許更大一些,這些都與道家始祖老子有關。


1可以變成2,2可以變成3,3可以變成無數。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無窮,這是道德經中非常重要的一句話。這表明了,老子對於世界萬物都認為是不斷變化的,根本沒有什麼真正的定數可言。

現在要想研究老子的思想都是從道德經開始。但是最開始老子並不是想要寫這個道德經的,是因為他準備要退休了,要離開這個混亂的時代,但是有一個人在路上攔住了他。這個人就是當時的函谷關的關令伊喜,他對於老子是非常崇拜的,想要多聽一下他的思想教誨,並且想要老子寫一本書,自己可以好好研究。

但是老子根本不喜歡寫什麼書,這個根本沒什麼用。但是出於無奈,要是老子不寫什麼書的話,這個人就不會讓老子走。為了能夠讓自己能夠出去走一走,老子最終還是寫下了道德經,總共5000字。寫完之後騎著一頭牛就走了,然後再也沒有回來,就這樣老子消失了。

在道德經中還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話,道可道非,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道」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詞,不僅是在道德經中,在道教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誰要是能夠真正領悟到這個字的真正意思。那麼他就是真正的聖人,就可以立刻飛身成仙。

但是道是玄之又玄,沒有人能夠真正講的不清楚,大多數人都是從很多經典中推測,得到的不過只是字面意思而已,但是真正的還沒有人能夠懂得。講一句實在的話,「道」就是真正能夠讀懂天地,找到天地發展的規律,然後順其自然,天理不可違。

雖然天地在不斷的變化,但是這個過程是緩慢的,對於一個人來講,在歷史的長河中,自己就是滄海一粟,要想真正的能夠看透一切,就如螢火與日月爭光。所以老子很多觀點就是勸人放棄,順其自然就可以了,根本不是人力可以為之的。

後來這些思想逐漸的變成無為而治,在漢朝的時候被統治階級運用,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實這個也沒有達到老子所要要求的,他真正的無為而治是什麼都不用管。

老子理想的世界就是可能和原始社會差不多,一個人做自己的事情,就算和鄰居在一起生活一個地方,也老死不相往來,更何況是朝廷國家這些機構呢。每天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類逐漸的繁衍,達到這個目的就可以了。

越想要讀懂老子所說的觀點,其實就是閱難。你要抱著一種順其自然態度,隨便看一下就可以了,才能夠真正體會到精髓。有些事越用力越糊塗,就比如想要把水洗乾淨卻越洗越臟。


老子思想為出世思想,講究順天而為,不要去多做改變,例如,不要去發明戰車的多樣性,戰爭機器發明的越多,死傷的人數越多,不要去干預他人之事,你使一些人更強,就會使一些不進步的人顯的越弱,恃強凌弱的事件也會越多....道德經分兩經,道經,德經,雖然叫道德經,但讀的順序卻是德經為前,道經為後,指出當時有些書籍經常說人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卻沒說為什麼人應該要這樣做,但道德經指出,人,應該順天而行,觀察了世間萬物的規律後,指出人應該遵循萬物之律行事,但人類農業文明的出現,其實就是逆天而行了,自己能種出糧食了,不用在從大自然中去採摘果實,去深林中捕獵來補充能量活下去,跟畜牧類不同,沒有危險性,能很好的繁殖下去,造成人類的崛起,後面,人類逐漸發明更多的工具,每件工具的誕生,都是逆大自然規律發明的,且人類不僅會發明,而且經時間的推移,集千萬人的智慧,不多的改進強化工具的應用,例如,槍支火力的加強,從強化個人到強化一個國家的戰力,出現了強欺弱,踩弱強己的道路...如跑車,馬力的加速,一秒可以跑多少米,間接導致車禍帶去人命的人數每年在往上升...如核武器的研發,一顆核彈可滅百萬人,越來越可怕,但強國已強,弱國不追也會被欺到沒脾氣,只能惡性循環,不斷的追求發展,劍出生本為護己,卻不曾想,成為了可滅他人的利器..... 老子早就指出,無為而治,便是最好的治理,但他卻沒有全面的判斷出,這種情況只能出現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不然我們的無為總會被他人的有為所欺,毫無還手之力.....


今日回答問題:老子,姓李,名耳。生活在東周春秋時代,道家創始人!主要思想就是一個人,一個字:道。因為西周在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少數民族入關,為了紅顏一笑,就是毀了自己的帝國大廈!歷史就進入了東周時代,周平王東遷洛陽,開始了春秋時代,就是禮樂制度崩壞,君不君,臣不臣,國不國,周天子的權力在帝國之中,也就徒有其名而已……春秋時期前後有五霸,在這個時代背景下!我們的老子李耳,道家思想就集中在一個字上,那就是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為而治,有所為而有所不為,不為即是有所為,有所為即是不為,道是道,亦非道,道中道,道是空,空是道!

       老子思想為出世思想,講究順天而為,不要去多做改變,例如,不要去發明戰車的多樣性,戰爭機器發明的越多,死傷的人數越多,不要去干預他人之事,你使一些人更強,就會使一些不進步的人顯的越弱,恃強凌弱的事件也會越多....道德經分兩經,道經,德經,雖然叫道德經,但讀的順序卻是德經為前,道經為後,指出當時有些書籍經常說人應該怎麼樣怎麼樣,卻沒說為什麼人應該要這樣做,但道德經指出,人,應該順天而行,觀察了世間萬物的規律後,指出人應該遵循萬物之律行事,但人類農業文明的出現,其實就是逆天而行了,自己能種出糧食了,不用在從大自然中去採摘果實,去深林中捕獵來補充能量活下去,跟畜牧類不同,沒有危險性,能很好的繁殖下去,造成人類的崛起,後面,人類逐漸發明更多的工具,每件工具的誕生,都是逆大自然規律發明的,且人類不僅會發明,而且經時間的推移,集千萬人的智慧,不多的改進強化工具的應用,例如,槍支火力的加強,從強化個人到強化一個國家的戰力,出現了強欺弱,踩弱強己的道路...如跑車,馬力的加速,一秒可以跑多少米,間接導致車禍帶去人命的人數每年在往上升...如核武器的研發,一顆核彈可滅百萬人,越來越可怕,但強國已強,弱國不追也會被欺到沒脾氣,只能惡性循環,不斷的追求發展,劍出生本為護己,卻不曾想,成為了可滅他人的利器..... 老子早就指出,無為而治,便是最好的治理,但他卻沒有全面的判斷出,這種情況只能出現在沒有外敵的情況,不然我們的無為總會被他人的有為所欺,毫無還手之力.....

如果說精髓的話,老子思想主張「無為」,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

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老子的「無為」並不是以「無為」為目的,而是以「有為」為目的。

因為根據之前提到的「道」,「無為」會轉化為「有為」。這種思想的高明之處在於,雖然主觀上不以取得利益為目的,客觀上卻可以更好地實現利益。老子所說的「自然」不是類似於神的概念,萬物的規律(道)由自然來指定,即是「道法自然」。有人誤解了此處自然的意思。

本期回答:孫子濤


謝謝邀請

老子道家思想精髓總體來講,是在講解"宇宙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

《道德經》第一章老子開門見山的給我們直接總結了宇宙萬物的起源、衍生、發展規律。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對此如果沒有現代版注釋我們很難看懂這裡的奧秘,你不禁會發出感慨:「這都是什麼鬼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貫穿整個老子道德經的始終,是老子論述的中心思想,這句話位於道德經開篇第一章,而以後的章節幾乎都是圍繞這個進行深層次的論述的,可謂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看似深奧莫測的道理其實很容易理解,我們先看第一句話「道可道,非常道」簡單來說:這句話中的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的是某種不可以描述的宇宙萬物之間的本源的本源,一切都有這種「道」演化出來。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說道、表述的意思。再往後「非」是「不是」得意思,常指「正常」,道指的還是那個宇宙萬物的那個道。連起來說的意思就是道這種東西是不可以用語言表述的,如果能用語言表述出來那就不是真正的「道」了。

同理我們看第二句話「名可名,非常名」中第一個名指的是名詞,即指代「道的名字」,第二個名是動詞,指代「命名」。後面的「非常」同上段分別指「不是」、「正常」的意思,最後一個名代指「道的名字」。連貫起來的意思就是如果道這種東西要是可以命名的話,那麼他也就不是最初的道了。

老子開篇這句話,直接袒露了一種辯證矛盾的狀態。在老子認為:我們世界的一切都有一個本質,這種本質分為實體的本質和虛無的本質,實體的本質我們能看到,就像孩子的母親,就是孩子的本源,而虛無的本質我們看不到。而無論實體的本質還是虛無的本質都產生於一個更高的本源——道。而道卻是用人類的理性無法窮盡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我們沒有人能夠用語言描述它。

所以只有保證自己的虛無、無為、明鏡,才能夠把握宇宙間的本質,相反,則只能把握實體的本質,此兩者,都同出於「道」,而道又衍生出無數。

因此老子的精髓是在講道。道又是什麼,是宇宙自然萬物的運動規律。

謝謝


老子,不謙虛的說,其思想高度和成就,絲毫不亞於孔子,只是拜李斯所賜,獨尊儒術,罷黜百家,讓儒家一家獨大。

說到老子的的到家思想,其精髓主要有兩點:

第一,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

第二,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凡事有度。

老子,姓李,名耳,謚曰聃,字伯陽,楚國苦縣(今鹿邑縣)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 間曾做過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國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偉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經》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家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經》。


感覺邀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著作《老子》,或叫《道德經》,據最新出土消息,《道德經》原叫《德道經》,分為上下兩卷,上卷〈德經〉,下卷〈道經〉,與現在流行的《道德經》內容除少數地方有差別外,大體一致。

「道法自然」是《道德經》中老子思想的精華。「道」作為《道德經》中最抽象的概念範疇,是天地萬物生成的動力源。

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通俗理解為,道是創造天地萬物的原始之母,因此人要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效法自然。「道法自然」並不是把道與自然對立起來,道是終極的、絕對的,沒有「外」,所以「道」就是「自然」。「自然」這一概念在老子的學說中一般有三方面構成,即一是不干預,自由發展,二是不勉強,三是出於天然,不假人工造作者。

由此可以看見,老子所言之道,即因循自然之規律達致「無為而無不為」之境。此處,「法」一詞在句中作為動詞,即效法、因循、遵守之意,而無法則、法律之意。

當然,法「道」也有超越世俗法律之上的自然法則之意,即遵循社會常理、常識、常情,而這些既是「道」的引申義,從而也可作為世俗法律之根基與合理性之評判。

老子認為,「國中有四大」即「道大、天大、地大、君王大」。天、地、王三者都要依循道來成就,他們之間的關係就在於道是根基、母體之所在。而王作為國家的統治者要治理國家,也應遵循老子所言之道,而此道運用到政治治理之中,也即法律、倫理、政策、規則等都應順應道的發展規律。


道教提出的 「道」 就是一種 理念。 其形式 類似 費希特和黑格爾時期 德國唯心論 時代 強調的 意識 。不同的是 道教並不賦予 「道」 主觀能動性。 而是強調 在完整體系中 遵循其個體發展 從體系出 規整出 的 規律。這屬於道。 在實際效果上 道教強調 要守本分不做分外之事(無為) (也就是 遵循其個體發展) 從而使得 和 完整體系 達到和諧 最終達到 「無不為」的境界。 從倫理學的角度來說。道教 符合那個時期的 整體精神面貌。。提倡用 溫和 純樸的態度 對人。這也是 有價值的地方!


人都在追求成功,但是卻沒法對成功下一個準確的定義,於是只好以別人的眼光來定位自己的成功,努力奮鬥,全力拚搏!當有一天繁華落盡,挫敗來襲,部分人會開始自我反思,拋棄光環,這個時候或許能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原來自己本來應該是怎樣的人,只要順其自然,無需刻意追求,把真正的天分發揮出來就可以在某些方面達到令人仰望的高度!其實,天下萬物無不如此,知物,則能物盡其用,不知物,高科技,先進技術,學說滿天飛,最終不能發揮事物本身的本質作用!知人,則善任,忠誠的人無語制度約束也有自我自覺,不道德的人,制度約束也會破壞制度,避開制度!這就是無為,順其本真,萬物歸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