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龄社会-转文》

 位于泰晤士河畔的伦敦「南岸中心」在三月国际妇女节期间,举办了一系列的「女性节日」活动,其中一场演说:「我膝下无子,下一步呢?」,在寒冷的英伦周末午后,吸引了大批听众。

 挤在这场演说听众群中的,或许不致令人感到太意外─以中年女性居多。

这场演说的主讲人之一是《时代杂志》欧洲总编辑梅尔(Catherine Mayer),也是《逆龄社会》(Amortality)一书的作者。

 现年五十二岁居住在伦敦,已婚但选择无子女的梅尔,以自己的人生选择和生活方式与心态,跟现场听众互动。听众中,有人分享说,自己似乎从未觉得已经准备好要当母亲,总认为「或许明年我会准备好」,结果这个时刻,似乎从未来临;有人坦承,现在科技发达,可以冷冻卵子,有人工授精,「生育子女不再有传统的生理时钟压力」。听众中,有许多人则是冲著梅尔的《逆龄社会》而来。

 梅尔透过自己多年新闻工作的观察,撰写完成《逆龄社会》,这本书二○一一年在英国出版时引起广大回响和讨论。

有人认为这本书观察到了一个当代社会重要现象,并开启了一个禁忌话题;有人则以为,这是一个拒绝接受人生从盛年到老去、自然循环法则的虚浮幻想。

 「逆龄」原文Amortality,这个字在二○○九年前是不存在的。它是梅尔在为《时代》杂志制作封面故事《十个正在改变世界的观念》时,特别「创造」出来的字,当时,她解释逆龄族的特征为:「从青少年到死亡为止,始终以相同的步调和方式生活,做著差不多的事,消费差不多的东西。」

 梅尔最初想传达的是一种从自己身上和身边感受和观察到的社会现象:「人们对生活的冒险和热情,并未随著年龄渐老而消逝,反而愈活愈带劲。」。今天,这个字已逐渐成为永恒不老或抗拒老化的代名词,根据Collins大字典「逆龄」的定义为,「永恒生活的潮流,通常否定死亡。」

然而,生老病死原是人生的自然循环,我们真的可以反向操作,逆龄而活吗?

「我要讲的不是青春永驻,而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活永远充满热情的健康心态。」,梅尔说,「逆龄是一种与年龄数字无关,拥有不停歇冲动的人生。」,「像妳和我,每天想到的只有如何完成这件事或那个任务,而非怎么变老,如何死去。」

 梅尔说的没错,我们因为工作在伦敦成为同业和朋友,我们的年龄相仿,我们虽没有青春永驻的神奇本领,但我们都有不停歇的好奇与冲动,我们知道人生的列车有终点站,但不以老死规画人生,依然向往学习和成长,并企盼能够更加了解自己,能与自己更和乐相处。我们辛勤工作,但也不忘善待自己。

 梅尔把《逆龄社会》这本书做为给自己五十岁的生日礼物,「我知道,研究这个话题,是因为我自己想知道答案。」。结果,她发现,年龄不是尝试新事和追求梦想的绊脚石,一如《花花公子》杂志创办人兼发行人海夫纳,这位八十六岁的「逆龄族」前辈所言:「我最大的惊喜是,年龄只是个数字。」

 对于逆龄族,年龄可能真的只是一个数字而已,一个随著人生向前行进,无法阻止它向上递增的计算符号,但他们热爱和热衷追求生活的态度却始终如一。曾经听过一个朋友形容她八十四岁辞世的母亲,「从来没有老过,就死了」,八十四岁,怎么没有老过呢?但我现在明白,她说的是一种对生活和生命的态度,无关年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