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袋 小袋 魔袋齊亮相 智能改變生活 新聞 第1張

除了更快,5G還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就在不久前結束的第52屆國際消費性電子展(以下簡稱“CES”)上,美團展示了無人配送的全家族成員,包括能與門禁、電梯自如交互並自主選擇目標送餐樓層的室內配送機器人“福袋”,體型小但可以應對各種封閉園區路況的室內外無人配送車“小袋”,主要應對外部開放道路、可以通過面部識別開箱取餐的室外配送中車“魔袋”等等。未來,外賣將通過美團無人配送來到你身邊。

“福袋”首亮相

可自助進電梯送餐

在CES展區的智慧城市分區中,一臺可以自己搭乘電梯的機器人吸引了現場觀眾的駐足體驗。遠遠看去,這個機器人身高1米左右、擁有圓環狀的智能腦袋和上窄下寬的大肚皮,看起來頗像“大白”——而這正是美團無人配送家族首次亮相的室內配送機器人“福袋”。

在現場搭建的仿真電梯交互展示區,來自美國一家硬件公司的工程師Jack就嘗試了一把。他模擬下單後,“福袋”就以毫秒級的速度接收到配送訂單信息,並同時與電梯進行交互選擇需要到達的樓層。這個過程看起來就像是“福袋”和電梯相視“看”了一眼,電梯就打開了門。當識別到達目標樓層後,就可以靈活地走出電梯,將餐品交給剛剛收到取餐提醒短信的參觀者。

機器人是如何“按”電梯的?據美團工程師介紹,“福袋”不需要伸出一隻機械臂按電梯,而是直接通過無線通信與電梯進行交互。據悉,“福袋”擁有20米感知能力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紅外傳感器、人臉識別RGB攝像頭、溫度傳感器,重力傳感器等多種傳感能力,這些模塊可以讓它自如地與電梯交互並自動識別目標送餐樓層。用戶可以通過人臉識別、二維碼、NFC等方式進行一鍵取餐。餐箱進行了獨特設計,以保障在送餐過程中餐品的熱量溫度。此外,還使用了新型屏幕和地面投影以增強科技交互感。

此前,美團曾發布針對室外運行的無人配送車,而在目前人與機器人相互補充的配送場景中,室內配送機器人在最後100米的末端配送也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美團無人配送部總經理夏華夏表示:“室內無人配送作為整個無人配送的一個重要環節,福袋是美團對無人配送末端100米的一次全新嘗試,未來希望通過福袋打通智能門禁、智能電梯、智能樓宇的全流程生態環境。”

“魔袋”引關注

年內將研發量產版

在展區現場,“魔袋”區的人臉取餐體驗環節排起了長隊。“魔袋”是一款在室外運行的低速無人配送車,它是一款中型配送車,定位於解決半開放道路長距離場景無人配送服務。在魔袋四周,開發者佈置了類似乘用車與周圍環境進行交互的燈光組件,通過不同的燈光狀態可以顯示車輛前進方向、照明、轉向、等待、通過、故障等狀態。據介紹,該機器人將在2019年內實現量產版本的研發。

而“小袋”則是一款小型的配送車,通過內置的芯片,它可以對紅綠燈、坡度路況、意外障礙等做出及時剎車等智能判斷。

“小袋”如何送餐?在無人配送直播間分區中,畫面以小袋的第一視角展現整個取餐送餐過程,當小袋接收訂單之後,美團智能調度系統會根據天氣狀況、道路狀況、商家出餐時間、預計送達時間等信息,迅速給它匹配出最優的送餐路線,保證小袋可以順利完成配送任務。

原來,無人配送的真正落地運營與智能調度技術有着緊密的關聯度。現在,美團外賣日訂單量超過2400萬單,有60萬騎手活躍在中國2000多個城市,單個外賣平均配送時間縮至28分鐘,能夠實現這樣的吞吐量,背後依賴的是智能配送的“超腦系統”。

未來在5G時代,“小袋”和“福袋”、“魔袋”都會變得更靈活,5G更低的時延會縮短它們對路況、對智能調度系統、人機交互時等的反應速度,提高無人配送機器人的便捷性、安全性、時效性。

美團科技戰略

技術改變商業模式

目前,美團的無人配送機器人已經在北京首鋼園區、東直門來福士、雄安新區、深圳聯想大廈等室內外多場景進行測試運營,覆蓋了半開放道路、封閉園區及室內樓宇等多種配送環境。

那麼未來無人配送機器人會不會代替外賣小哥呢?美團高級副總裁王莆中給出了否定的回答:“我們希望在很多場景下機器和人並存共生。隨着外賣單量的不斷增長,無人配送會成為騎手的有效補充。”他說,面對不斷增長的外賣訂單,無人配送機器可以24小時持續工作、承擔更多夜間配送任務;騎手更為靈活,可以處理一些較為復雜場景下的配送任務,騎手與無人配送車可以發揮各自優勢,提升效率並優化用戶體驗。

“讓技術有更廣闊的場景便利性。這是美團為產業做的貢獻,讓外賣變成一個日訂單量達數千萬單的大產業。對比下,現在中國的外賣訂單比全世界其他國家加起來還要多10倍。”王莆中說,技術可以改變產業。

“美團不僅僅是一家平臺業務公司,更是一家科技公司”,在CES上解釋美團為何要發展無人配送時,王莆中表示,美團今天展示的這些科技創新,既是對“Food+Platform”戰略的深入思考,也有可能成為一個變量,通過創新為其他行業帶來更大價值,“我們相信,無人配送與美團末端配送場景的結合,將是技術去改變整個商業模式的機會”。

文/本報記者 溫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