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出公十八年(趙襄子元年,前457),趙簡子卒,智氏卿族的智瑤(即智伯,亦稱智伯瑤)成為執掌晉國大權的正卿。此時晉國六卿之間經過激烈的兼併戰爭,範氏和中行氏已被滅掉,形成了智、趙、韓、魏4家並立的局面。智瑤是個很有野

心的人,千方百計地向外擴展自己的地盤,曾「大鐘遺仇由之君,仇由之君大悅,除道將內之……」襲取了位於今山西盂縣城東門外的仇由國:又「伐中山,取窮魚之丘」還夥同趙、韓、魏三家瓜分了原已歸入晉公室的範、中行兩氏的土地。晉出公(前474-前456在位)對這件事非常不滿意,欲借齊、魯兩國之兵驅逐四卿;不料走漏風聲遭到四卿的圍攻,最後被迫出逃齊國,死在途中。智瑤索性另立了一位新君晉哀公,從此以後「晉國政皆決智伯」」。晉哀公四年(趙襄子五年,前453),智瑤借

口恢復晉國的霸主地位,假稱奉哀公之命討伐越國,要其餘三卿各自從領地中拿出長寬50公里的土地歸公家。所謂「公家」其實就是智家,此乃「食果去皮」之計。韓康子和魏桓子畏懼智氏淫威,如數交出土地,唯有趙襄子對這個無理的要求斷然

拒絕。當智瑤向趙家索取蔡、泉狼(今山西省離石縣境)地方時,趙襄子口氣十分強硬:「土地是先人留下的產業,哪能隨便讓給別人!「智瑤大怒,脅迫韓,魏一同出兵攻打趙氏,承應滅趙以後三家平分其土地、人口。趙襄子想起了父親臨終前的遺訓。決定退守晉陽.智、韓、魏三家聯軍尾隨其後,將晉陽城團團包圍。

晉陽經過童安於精心修築,城牆高大堅固,又經過尹鐸的治理,民心歸附,糧草充足,趙襄子又聽取謀士張孟談的建議,將宮殿銅柱熔化製為箭鏃,拆除宮殿圍牆中的蒿楚做成前桿,用以抵禦敵軍的圍攻。智瑤率領聯軍把晉陽城包圍的水泄不通,指揮兵將不分晝夜攻城,但一靠近城牆就會被強努射退,只急得坐臥不寧,圍著晉陽城團團亂轉。有一天,智瑤突然發現晉陽城地勢低窪,而且城東有汾水繞城而過,城南有晉水滾滾奔流,遂令軍土開渠築壩,決引晉水圍灌晉陽城。智瑤與韓康子、魏桓子一同察看水勢時,智瑤得意忘形地說:「……你們看,晉水能淹了晉陽,那汾水就能淹安邑(在山西省解縣東北,魏家的城),絳水也就能淹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南,韓家的城)。 晉陽城在水中被困三年(一說一年).城牆「不浸者三版」(版」指版築的擋土板寬度,三板約相當於6尺),而城中軍民團結一致無叛意,後來水勢越大,眼看水面就和城牆一樣高了,城中「巢居而處,懸釜而炊,財食將盡,士卒病贏」。局勢萬分危急。此時,謀士張孟談向趙襄子獻計並自薦前往遊

說韓、魏。是夜,張孟談潛入韓、魏營中,陳以「脣亡齒寒」之利害,勸韓、魏二卿一同反智。韓、魏素與智瑤貌合神離,原本被迫出兵,又怕智瑤日後勢大危及自家,於是決定倒戈,與張孟談訂立了盟約。趙、韓、魏三家約定時間,決堤以水反灌智瑤營寨,智軍措手不及連連敗退,智瑤坐小船過了洞渦水(即今瀟河),被趙襄子追殺於鑿臺(遺址在今晉中市榆次區郭家堡)晉陽之圍終於得解,趙、韓、魏三家滅掉智氏一族,分掉了智瑤的土地和人口,晉國四卿並立的局面從此由趙、韓、魏三卿取而代之了。

所以說智瑤正是「三家分晉」的關鍵人物。


在我們正統的歷史中,我們一直說智瑤這個人是晉國的忠誠。晉國的最後的忠臣。他是一個很有抱負的人,他親眼看見晉國因為內部的六卿的矛盾逐步消弱了國力。而其他幾個大國逐漸超越了晉國,他心裡很著急。一心都想恢復晉國往日的實力。只是方法最後導致他適得其反。他們有充分利用的各方之間相互的矛盾,而達到過過急迫相互的削弱對方的實力。最終也沒有挽回三家分晉的結局。因此在三家分進這個事件上看是一切的矛盾或者一切的緣由都指向他。


應該說趙無恤與知瑤倆人是三家分晉的主要當事人,晉國中後期,六卿混戰,趙氏與知氏是最強大的兩家,晉陽之戰趙無恤勝利導致三家分晉結果。因為趙氏依靠韓魏兩家力量打敗知氏。而如果知氏當時打敗趙氏,吞併趙氏領地,最終結局有可能是知氏最後併吞韓趙魏三家,同田氏帶齊一樣,知氏替代晉國姬氏,所以歷史的偉大就在於它的不確定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