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自列入黑名單之日起,須整改兩年後纔可重新申報審查”。近日廣東省出臺的校園APP監管措施頗吸引了不少眼球。

廣東省教育廳發佈的《面向中小學生校園學習類APP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簡稱《管理辦法》),聚焦審查範圍、主體資質、審查內容、隱私保護等幾大焦點問題,明確要求需要提供針對學生用戶的護眼模式,並首次提出對校園APP實行黑灰白名單和紅黃牌動態管理制度。

圖源視覺中國

內容涉黃、誘導付費、外鏈遊戲娛樂服務、違規收集學生隱私信息……在過去一年,教育類APP暴露出來的問題越來越多。

爲治理教育APP亂象,今年年初,教育部發布《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明確要求停止使用含有色情暴力、網絡遊戲、商業廣告等內容及鏈接,或利用抄作業、搞題海、公佈成績排名等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的APP。隨後教育又提出要與網信部門開展聯合行動,開展校園APP專項調研。

但記者注意到,廣東省出臺的《管理辦法》是自教育部發文之後,首個對學習類的審查管理提出落地細則的地區。

動態監管,列入“黑名單”禁兩年

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安全工程學院李建華教授此前在接受未來網記者採訪時表示,“現在做教育APP的成本很低,很多基層應用都是模板化。違規成本也低,所以關停一個轉頭又可以再開發一個,導致這種APP太多了根本管不過來”。

對屢禁不止的問題,廣東省此次提出的校園APP實行黑灰白名單和紅黃牌動態管理制度,頗引人注意。

記者瞭解到,通過內容審查的將列入白名單,會通過廣東省教育廳門戶網站等渠道公佈機構的名單及產品信息。但進入白名單的機構也不是“一勞永逸”。根據《管理辦法》,列入白名單的學習類APP在日後被投訴、舉報違反《管理辦法》規定且查證屬實的,給予黃牌警告,列入灰名單。

申報審查材料不齊或違反《管理辦法》規定的,退回整改;連續退回達3次的,給予黃牌警告,也會被列入“灰名單”,60天不予申報審查。

而校園學習類APP主辦者申報審查時,申報材料或者測試樣品存主觀惡意、弄虛作假行爲的,或同一個APP被黃牌警告後再次出現違反相關規定的,給予紅牌處理,列入黑名單。一旦被列入黑名單,兩年後纔可重新申報審查。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也認爲,對黑名單企業執行兩年禁入制度,這條“高壓線”對有害APP起到了極強的震懾作用。

去除無關學習功能,素質類APP將迎機遇

內容始終是教育APP的監管重點也是問題突出所在,未來網就曾連續曝光教育APP涉黃,以及成爲網絡遊戲藏身之所,誘導消費。

據瞭解,《管理辦法》將校園學習類APP分爲校內學習類APP和學科培訓類APP兩種類型。

對於校園學習類App的內容則明確要求,主辦者應建立嚴格的內容審查機制,保證App發佈內容健康有益,產品(含各功能板塊)無網絡遊戲、娛樂、購物、商業廣告等與學習功能無關的內容及鏈接,不得存在追星、互動交友、動漫、美食、星座、加圈子、發佈個人動態等,不得存在性暗示、性誘惑等不良、低俗內容,不得存在吸引眼球、非法營銷的垃圾內容。

而校園學習類APP應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不得采用應試教育手段增加學生課業負擔,並需要提供針對學生用戶的護眼模式。

北京市方舟社會工作發展中心主任徐胤就告訴未來網記者,校園APP學習功能一定要大幅減少甚至徹底去除。此外APP內容一定要響應教育部減負要求,真正爲學生和老師服務,不能借APP給學生增負,像廣東省要求的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也迫使企業在內容上大下功夫,素質類教育APP將迎發展機遇。

東莞某中學教師也告訴記者,以往校園APP都是學科培訓類的,學生都是用APP學英語、學數學,幾乎沒有美術類素質教育APP。而且以前很多APP受到老師家長吐槽,看着好卻很難用。現在因爲監管,之前很多進入校園的APP已被要求停用,再加之教育部減負要求,不難想象未來校園APP會越來越結合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也會有越來越多的素質類APP進入校園。

隱私保護受關注,獲取信息需學生主動填寫

此外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代表委員曾向未來網記者指出,學習類APP收集學生隱私數據存在安全隱患。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黑龍江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谷振春就告訴記者,一些手機APP正在將“越界索權”的“爪子”伸向未成年人用戶,比如一些作業軟件,甚至會彈出消息框要求授權使用定位信息,向學生推送不良內容幹擾學生正常學習,把學生信息倒賣還會帶來人身安全隱患。

在今年2月,未來網就曾報道教育類軟件“猿題庫”就因存在未公示用戶個人信息收集使用規則、未提供賬號註銷服務問題被工信部督促整改。

記者注意到,此次廣東省教育廳提出校園學習類APP需要獲取學生用戶個人信息的,應由學生用戶主動填寫有關個人信息。不得調用和學習相關功能無關的隱私權限,不得徵集與使用與本APP功能無關的學生和家長個人信息。校園學習類APP主辦者在用戶終止使用其APP服務後,應當停止對用戶個人信息的收集和使用,併爲用戶提供註銷賬號的服務。

徐胤也告訴記者,以往一些APP提出所謂個性化學習,堂而皇之的收集學生信息,存在很大的安全風險,未來隨着各地的監管細則更加具體嚴格,入校APP將迎來大洗牌,也對教育企業提出更高要求。

來源:未來網 趙亞超 原創轉載請聯繫授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