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07年,投降唐朝的原黃巢起義軍將領朱溫滅掉唐朝登基稱帝。建立梁朝史稱後梁,其他原來唐朝的藩鎮諸侯也紛紛稱王稱帝。有些實力弱小離中原較遠的諸侯紛紛改變旗號,接受後梁的冊封而徹底背叛唐朝。但是還有一些忠於唐朝不願服從朱溫的勢力,他們並不甘心唐朝的滅亡繼續打著唐朝的旗號和朱溫進行鬥爭。

(後梁太祖朱溫又名朱晃、朱全忠)

其中以朱溫的死對頭晉王李克用為代表。這個李克用是誰呢?他和唐朝是什麼關係?後唐和唐朝是像西晉東晉那樣的延續嗎?

唐朝國力強大影響力遠及四方,很多少數民族或畏懼武力強大或者仰慕天朝富足而甘為附屬。很多歸附臣服唐朝的少數民族首領被賜與唐朝國姓李氏,後來他們很多自稱李氏。實則和唐朝皇室並無血緣關係。

沙陀族就是其中一支,他們是西突厥別部處月部。分布在金娑山南,蒲類海東,名為「沙陀」的大沙漠一帶,因此號稱沙陀突厥,簡稱沙陀。沙陀族首領姓朱邪,李克用的父親朱邪赤心因幫助唐朝鎮壓龐勛起義有功,被唐朝封為金吾上將軍。賜姓李氏,名國昌,其後世代以李氏為姓。

(後唐的奠基人晉王李克用)

後來李克用幫助唐朝鎮壓黃巢起義有功,任河東節度使後被冊封為晉王從此割據河東地區。李克用和朱溫在鎮壓黃巢起義過程中結下大仇,雙方連年大戰互有勝敗。朱溫滅唐稱帝後不久李克用病故,他的兒子李存勖趁朱溫死後諸子爭權奪利滅掉後梁。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年號同光,沿用唐朝國號定都洛陽。後來李存勖派大將郭崇韜和長子魏王李繼岌攻滅前蜀,馬楚和南平相繼內附。後唐基本統一北方和四川等地,後唐是五代十國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史書記載:「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時梁晉吳蜀四分天下,後唐以一滅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

(後唐疆域最廣時)

李存勖繼位後開始疏遠猜忌跟隨打天下的宿將,寵信宦官伶人導致朝政混亂。鄴城兵變李存勖派大將李嗣源出兵平叛,不料部下發生嘩變和叛軍一起擁戴李嗣源為帝。手下兵士也逃散一空,李存勖在亂軍被部下郭從謙所殺。李嗣源也是沙陀人,從小被李克用收為養子。李嗣源登基後仍沿用唐朝國號,改元天成,是為明宗。李嗣源是五代十國難得的明君,在他的七年統治時期休養生息,治理貪腐。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史稱「明宗之治」。

(幽雲十六州地圖)

李嗣源死後他的養子李從珂起兵叛亂殺掉李嗣源的兒子李從厚登基為帝,李從珂又想殺掉坐鎮河東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石敬瑭得知以後先發制人,並派人以稱臣納貢石敬瑭對遼主以父事之和割讓幽雲十六州為條件請求契丹出兵幫助。公元936年,石敬瑭和契丹軍隊包圍洛陽李從珂自焚而死後唐滅亡。

(後唐庄宗李存勖像)

後唐建立者為突厥沙陀族,和李唐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後唐以復興大唐為號召,奉唐朝宗廟為祀。五代史記載:詔於晉陽立宗廟,以高祖神堯皇帝、太宗文皇帝、懿宗昭聖皇帝、昭宗聖穆皇帝及懿祖以下為七廟。所以很多人以為後唐為大唐的延續,但是實際上後唐只是延續了唐朝的國號而已,本質上是兩個不同的政權。這和西晉的宗室司馬睿在西晉滅亡後,在金陵稱帝建立東晉並不相同。後唐前身是奉唐朝國號的少數民族地方政權,東晉是西晉殘餘勢力擁立西晉宗室建立的割據政權。

五代十國除了後唐以外,還有一個以唐朝為國號的政權。由於地處黃河以南的淮河長江流域所以被稱為南唐,南唐因為大詞人後主李煜而被世人所知。

(南唐地圖)

南唐建立者徐知浩,又名李昪,字正倫。小字彭奴。徐州人。據稱是唐憲宗第八子建王恪之玄孫。也有記載他本姓潘,父親是個小吏。他自稱父親叫李榮,在他六歲的時候去世。一直流浪到淮南地區濠州,偶然機會被淮南節度使楊行密看中。據《南唐書》記載:「乾寧二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見而奇之,養以為子。」但是楊行密的長子楊渥很討厭李昪,不把他當做自己的親人估計還有虐待的問題。楊行密便把他託付給自己的部將徐溫,改名叫徐知浩。

(楊行密像)

徐溫倒是很喜歡這個被塞過來的養子。徐知浩也在徐溫身邊學到了很多帶兵和治理地方的本領,而且對待徐溫比徐溫的親生兒子還要孝順。徐溫有病卧床,徐知浩和妻子一起侍候不分白天黑夜。徐溫大受感動,楊行密也說諸位將領的兒子沒一個比得上徐知浩的。楊行密死後楊渥繼位,楊渥和大將徐溫張顥爭權被二人幹掉。兩人推舉楊渥的二弟楊隆演為王,沒過不久徐張二人又發生矛盾。徐溫先下手為強殺掉張顥,獨攬吳國大權並推舉楊隆演稱帝。不再尊奉唐朝年號。

不久徐溫病死,徐溫的兒子們想除掉徐知浩。沒想到徐知浩先下手為強,將徐溫的兒子徐知詢解除兵權軟禁起來。徐知浩掌握了吳國的大權,進封齊王改名徐溫。937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大齊,改元升元,追尊徐溫為太祖,以金陵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徐知浩像)

徐浩建立齊國三年後,以自己是唐朝後裔為由改國號為唐。復李姓更名為昪,史稱南唐。就這樣這個不知道真實姓氏的流浪兒變成了皇帝。雖然他自稱是唐朝後裔,尊奉唐朝宗廟。但是在古代家天下的宗法制度下,王朝宗族要血統清晰傳承明確。南唐李昪血統來源不明,又附會唐朝遠支。難以確立其繼承唐朝的合法性。

(唐朝前期極盛時疆域圖)

他先建立齊國後改為唐似乎也證明他的心虛,在打著唐朝旗號的後唐被滅亡之後。又改國號為唐似乎是有意為之,南方各個藩鎮一直對唐朝中央比較恭順。唐朝在南方的影響力很大,李昪改國號為唐未嘗沒有在後唐滅亡後接受唐朝政治遺產的打算。畢竟唐朝滅亡不久,江南地區還有大量的唐朝遺民,躲避北方戰亂而南下的士族百姓也有很多懷念大唐的榮耀與安定。

李昪繼位後輕徭薄賦,修養生息國力逐漸強大。但是李昪沒有對外擴張,反而是和鄰國和睦相處。李昪駕崩後,他的兒子李璟繼位。李璟繼位南唐國力一度達到頂峰,先後攻滅了福建的閩國和湖南的馬楚政權。但是可惜都沒有穩固統治,先後被地方勢力趕了回來。李璟寵信文臣喜好文學生活奢靡。不久他遇到了五代第一英主後周世宗柴榮,後周大軍南下多次擊敗南唐守軍盡取南唐淮南之地。李璟被迫削去帝號自稱國主向後周稱臣納貢,奉後周正朔。成為後周的藩屬國。

(五代第一明主後周世宗柴榮像)

宋朝取代後周之後,南唐又奉北宋為宗主國。南唐侍奉北宋十分虔誠,拒絕其他國家一起聯合進攻北宋的計劃。李煜繼位後南唐國勢日衰,這位大詞人對國家也無可奈何。只能日日填詞作曲醉生夢死。趙匡胤是個卧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的主兒,他看到李煜不敢反抗便先消滅其他割據政權。

(南唐李後主像)

時機成熟以後北宋以李煜拒命不朝為由,發兵十萬南下攻打南唐。宋軍很快兵臨城下,李煜奉表投降。南唐滅亡。李煜為千古詞帝,投降後被封為違命侯。由於經常寫詞表達自己亡國喪家之情,幾年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詞感人至深,情真意切。使詞這一種形式發展到新的高度,由伶工之詞發展為士大夫之詞。


唐朝、後唐和南唐在當時都是以「唐」為國號的,後世為了區分,就把五代十國時期李存勖建立的中原王朝「唐」稱為後唐,而將李昪建立的南方割據政權「唐」稱為南唐。

即便李克用說:「我是忠君愛國的好臣子,我要復興大唐的盛世。」,而李昪說:「我是李唐王室的後代,我要光復大唐的榮耀。」但是,他們建立的政權已經和大唐沒有什麼關係。他們之所以都用「唐」為國號,自然是想借大唐的光來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

李克用是後唐的締造者,其先祖可追溯到貞觀時期的隴右金城(現甘肅蘭州)人朱耶拔野,也算是大唐的一名驍勇善戰的武將,在征高句麗和平薛延陀時都建立了戰功,朱耶拔野是第一代沙陀督府的都督,之後就是世襲制,一直到李克用的曾祖朱耶盡忠在和吐蕃交戰中戰死。李克用的祖父朱耶執宜在德宗時期成為陰山府都督。

李克用的父親朱耶赤心為唐州刺史,而李克用原名朱耶翼聖,生於神武川新城,排行第三。話說李克用的死對頭朱溫也是排行老三,這兩個人可不是一般的有緣。869年,龐勛起義,朱耶赤心和朱耶翼聖父子倆立下了大功,被唐懿宗賜姓李,從此,父子倆就成了李國昌和李克用。所以,李克用和李唐王室並不是一個姓,只是被賜了姓而已。

李克用在龐勛起義和黃巢起義匯總立下大功並成為一名強悍的節度使。後來朱溫將唐昭宗遷到洛陽,改了年號,李克用固執的繼續用原來的年號,而當朱溫最終滅掉大唐建立後梁之後,李克用同樣是拒絕承認後梁的合法性,仍舊堅持用大唐的年號,並在去世後繼續讓兒子李存勖攻打後梁,終於在923年滅掉了後梁建立了後唐政權,李存勖下令繼續用年號「唐」,以此證明自己的政權是合法的,但無論如何,它已經不再是原來的大唐。而且,後唐也並沒有存在多久,在936年就滅亡了。

在後唐滅國的第二年,徐知誥篡南吳而立南齊,再兩年後,李昪和他的南唐應運而生。徐知誥原名就是李昪,李昪生於889年,其父李榮在他六歲的時候就死在了戰亂中,不久母親有去世,李昪一直在安徽一帶流浪,後來被攻打濠州的楊行密收為養子,楊行密轉手又將李昪送給了部將徐溫收養,從這時起,李昪就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徐知誥。

徐溫父子在跟隨楊行密建立南吳的過程中立功頗多,而在楊行密去世後,徐溫父子逐漸把持朝政,成為南吳的實際掌權者。徐知誥在與徐溫親生子的爭權中,徐知誥最終勝出,並在徐溫去世後成為南吳的執政者。

徐知誥最終在937年逼楊溥退位,建立了南齊政權,並在939年改回原名李昪,將國號改為「唐」。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他稱帝後還為唐高祖李淵和唐太宗李世民立廟。

不過關於李昪的身世,一直是一個謎,能夠得知的只是他的父親是李榮,在那個戰亂年代,李家並不富裕,而李榮又早死。再往上推的話,只能是李昪自己來說,他自認是李唐王室的後人,即李恪的四世孫,但是在《新唐書》中又明確寫著建王李恪無嗣。所以對於李昪的身世,有很多中說法,很大一部分人認為李昪與李唐王室沒有關係,但在一些正史野史中,李昪為李唐王室的說法有好幾種,比如陸遊《南唐書》中寫李昪自認是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比如薛居正《舊五代史》中又寫李昪自認是唐玄宗之子永王李璘的後裔。

李昪的身世註定只能是一個謎,但即便他是李唐王室的後裔,其所建立的「唐」也已經與大唐沒有什麼關係,但是這個「唐」確實能為李昪收買人心,只是南唐立國時間也不長,很快就被李昪的兒子李璟和孫子李煜給玩沒了。

其實李昪認李唐王室為先祖這件事並不是他開的先例,當初李淵建國,也是追溯自己的祖宗到了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李暠,但其實李淵的祖上能夠確定的只是其祖父為西魏八柱國之一李虎,屬於關隴集團的貴族。


唐朝和後唐、以及南唐之間還是有一定關係的,比如說開國君主都姓李,不然也不會使用「唐」這個國號,雖然我們稱後面的兩個唐朝為後唐以及南唐,但是他們當時還是都稱為唐的,只不過因為歷史好區分,才稱為後唐和南唐。

好了,回到核心問題,首先是後唐和唐朝之間有什麼關係。後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存勖,你別看他姓李,實際上是沙陀族的,他這個「李」姓很顯然是因為祖上有功所以被唐王朝被賜國姓「李」。這種操作更熟悉的就是鼎鼎大名的航海英雄鄭和了,鄭和原本姓馬,叫做馬和,後來護朱棣有功,所以被賜姓鄭。所以這個問題,我可以追溯到李存勖的爺爺—朱邪赤心(姓朱邪)。

朱邪赤心是唐朝沙陀族的首領,唐宣中時期任蔚州刺史、雲州守提使。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桂州爆發了龐勛為首的戍卒起兵事件,朱邪赤心率兵鎮壓。事後,朱邪赤心升至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賜名「李國昌」。

所以說,後唐跟唐朝基本沒什麼鳥關係,只不過姓李而已。其中特別是李存勖的老爸李克用對唐朝算是非常忠心,在那個唐末藩鎮割據時代背景下極力擁護李唐正統的將領,後被封為晉王,所以李存勖建國後就國號「唐」了。

雖然後唐跟李唐沒啥關係,但是南唐倒還真的是唐朝皇室後裔。南唐的開國君主叫做李昪,從他往上數四代的太太爺爺叫做李恪,是唐憲宗李純的第八子,封建王。所以後唐算是跟三國時期蜀漢一樣存在。

不過最後我們還需要說明的是,先不說李存勖,就李昪而言,從小出身卑微,就是個流浪漢,父親在戰亂中走散,成為吳國大丞相徐溫的養子。這是李昪發家最重要的途徑,但問題是他真的是不是李唐後代,十有八九根本不是,而要把國號改成唐,只不過是聲明自己正統的用意罷了。


從血統上講,「後唐」與「唐朝」沒有任何關係!

後唐建立者李存勖雖然信李,但他不是李唐宗室。甚至於連漢人都不是,他是沙陀人。

這個沙陀族乃是突厥人的分支,所以又被稱為沙陀突厥。大概在唐朝中後期,沙陀族歸附了唐朝,為唐朝屯守西北,屢立戰功,

後來沙陀首領朱邪赤心即李存勖得爺爺因為鎮壓龐勛起義有功,被唐懿宗賜名「李國昌」,這便是李存勖李姓的由來。

後來李克用割據河東,並在朱溫滅唐之後,建立晉國,與其爭霸中原。

到了李存勖這一代,終於滅掉了朱梁,建立了後唐!

所以,這個後唐乃是沙陀人建立的一個新王朝,其與咱們歷史上熟知的「李唐王朝」沒有關係。

但如果拋開血統不談,在法理上,這個「後唐」與「唐朝」又存在一定的存續關係!

首先在朱溫代唐以後,李克用父子一直都是打著唐朝的旗號,用的也是唐朝的年號。所以從名義上來講,李克用父子只是一個唐朝的軍閥,他們乃是為大唐而戰。

後來滅掉朱梁,李存勖也沒有用「晉」這個國號,而是用的「唐」。而且他奉唐高祖、唐太宗、唐懿宗、唐昭宗為宗廟,說明他是奉唐朝為正統,奉李氏為先祖。

從某種角度來講,在他這裡,唐朝還沒有滅亡。

倒是有點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的感覺,只是劉秀好歹也是劉家親戚,宗室之後。李存勖則基本上是一點關係沒有了。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後唐之外,在五代十國時期,還有一個以「唐」為國號的政權,即「南唐」,其建立者是李昇。這哥們自稱是唐憲宗李純的四世孫。

如果其言非虛的話,他這個南唐倒是比後唐更正宗。

不過這個李昇的身份來歷也不是太光彩,一切都是他自己說的。

不過這個南唐政權還頗為出名,在當時的南方頗有勢力,其最後一任國主李煜,是個大才子。


國號來說三家都叫「唐」,後人為了區分而稱之為「唐朝」、「後唐」、「南唐」。後唐是五代之一,南唐是十國之一,他們都是借唐朝的光。後唐和唐朝沒有血緣關係,但因為祖上被唐朝賜姓李,又被封王,所以以唐為國號。南唐是號稱唐朝宗室後裔(基本不靠譜)。

後唐創始人叫做李存勖,但根源要說到他的祖曾父,他是西突厥沙陀部落酋長,姓朱邪,叫朱邪執宜。沙陀部本屬吐蕃,安史之亂後,唐朝對各地掌控力減低,外族多有侵擾,歸附的少數民族多有叛亂。唐憲宗時吐蕃與回紇爭奪甘州、涼州,調沙陀部北上參戰。朱邪執宜認為沙陀部世為唐臣,不願反叛,勸說其父朱邪盡忠帶領族人東遷,被吐蕃圍追堵截,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率余部萬餘人抵達山西代北,被唐朝接納。此後,朱邪執宜替唐朝征戰,官至陰山都督、代北行營招撫使、朔州刺史,藉此統一了代北各部,成為一支強大的軍事力量。

唐文宗時期,朱邪執宜去世,其子朱邪赤心繼承了父親的官職,後一路建功立業,因為平定龐勛叛亂的功勞,官拜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徐州觀察使,賜名李國昌,賜京城親仁里官邸一所,並準備計入宗籍,視為李唐宗室。這就是後來李存勖定國號為唐的根源。但是,李國昌卻因為恃功而驕,不服調令,擅殺官員,佔據州郡,與李唐王朝決裂,被唐懿宗派兵征討,李國昌不敵,逃亡韃靼。

唐僖宗年間,黃巢起義軍攻破長安,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在沙陀軍中素有威望,於是李克用被赦免罪責,徵召剿賊。沙陀軍勢如破竹,收復長安,李克用居功首位,唐僖宗任命他為檢校司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河東節度使,任命李國昌為雁門以北行營節度使。不久李國昌去世,李克用成為沙陀軍首領。後來李克用繼續征戰,討伐黃巢,其間與同樣討伐黃巢的朱溫產生矛盾。黃巢被剿滅後,李克用被封為隴西郡王。此後,李克用擁兵自重,不斷發展勢力,割據河東。他與朱全忠(朱溫被賜名全忠)成為唐朝兩股強大勢力,分別被封為晉王、梁王。雙方相互攻擊,最終,朱溫代唐自立為帝,成為五代第一個朝代後梁,病重的李克用拒絕承認,堅持繼續使用唐年號,一年後李克用去世,其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

李存勖稱晉王后十五年中,振興晉國,南擊後梁、北卻契丹、東取河北、西並河中。於923年四月稱帝,定國號唐,史稱後唐。追尊李國昌為獻祖,追尊李克用為太祖。十二月後唐滅後梁,開啟五代第二個朝代。李存勖在位其間的後唐也是五代中最鼎盛的時代。但不久,李存勖寵幸伶人、宦官,窮奢極欲,屠戮功臣,引發政局不穩,最後死於興教門之變,兵變的李克用養子李嗣源繼位。

然後說說南唐,南唐是五代十國中的「十國」之一,創始人叫李昪,其父名為李榮,在唐末戰亂中不知所蹤,李昪就被十國中的南吳太祖楊行密收養,因又與楊行密的兒子們不合,結果被送給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靠著徐溫的勢力,徐知誥一步步嶄露頭角,與其養父徐溫一起把持南吳朝政。最後,937年南吳末代君主楊溥禪讓於已被封為齊王的徐知誥,南吳滅亡。

但徐知誥建立的政權一開始並不叫唐,而是因為自己齊王的封號叫做齊。兩年後,徐知誥宣布恢複本姓李,改名為昪,自稱唐憲宗第四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其實,他的父親出身卑賤,李昪的說辭不過是給自己臉上貼金,用李唐王朝的名號撈取政治資本。他究竟是不是李恪的四世孫誰也不知道,族譜可以偽造,全憑他自己說。


先明確一下,個人認為唐朝、後唐和南唐沒有任何關係,後唐和南唐也根本不是唐朝皇室的後裔。要說關係,大概可以說後唐和南唐是大唐的「仰慕者」吧。

唐朝,是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歷21帝,享國289年,是後世公認的中國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唐朝皇族出自隴西李氏,是北魏關隴貴族集團的重要成員,唐高祖李淵的祖父李虎為西魏八柱國之一,被追封為「唐國公」,爵位由李淵父親李昺繼承,後傳至李淵。

後唐是公元923年由沙陀族人李存勖建立,定都洛京,共歷4帝,歷時14年的短命王朝。李存勖以唐朝的合法繼承人自居,把自己的國號定為唐,但他自己的血緣和唐皇室真的是沒有半毛錢關係。

南唐(937年—975年)是五代十國時期李昪在江南建立的政權,定都江寧,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39年,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公元 975年被宋所滅。公元939年,南唐開國君主徐知誥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恢復李姓,改名為昪。但這種為抬高自家門第,亂攀親戚的真實性其實真是太不真實了。

所以,追根問底,實事求是,實話實說這三家「唐」真的是此唐非彼唐,一點關係都沒有。


簡單來說,後唐與南唐以唐朝繼承人自居,但他們不是唐朝皇室的後裔。

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可再怎麼強盛的王朝終有沒落之時,安史之亂後唐朝便由盛轉衰,起起落落折騰了一百五十多年,最終在907年落下帷幕,五代十國的亂世畫卷徹底展開。

五代十國這15個政權裡面有兩個「唐朝」,一是五代之一的後唐,二是十國之一的南唐,這兩個「唐朝」跟唐朝有什麼關係?從現實來看,就是扯大旗的關係。

先說後唐

後唐的皇族跟唐朝皇室沒有一丁點的血緣關係,二者連族屬都不一樣,後唐皇室是沙陀人。

沙陀人是突厥別部,源於西突厥處月部,首領以朱邪為氏。晚唐時期,沙陀首領朱邪赤心助唐朝平叛有功,唐懿宗賜姓為李,賜名國昌。

李國昌之子李克用在平定黃巢起義的戰爭中大放異彩,被任命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

在唐朝的最後時光里,朱溫佔據汴梁(今開封),手握皇帝,李克用佔據太原,虎視中原。在經過一番爭鬥後,朱溫削弱了李克用,廢唐自立,建立後梁,開啟了五代十國的大亂世。

後梁並沒能獲得天下眾多勢力的認可,彼時天下分崩離析,以梁、晉、蜀、吳四國最強,他們都是唐末藩鎮當中的佼佼者,後梁最強,晉國次之,蜀、吳雖然實力不弱,但缺少開拓能君,五代初期的大戲還是由後梁與晉國主演。

朱溫稱帝次年,李克用去世,子李存勖繼位,繼續跟後梁掐架。四年後,朱溫死在了內亂之中,梁晉爭霸的主角變成了二人的子輩。

經過十餘年苦戰,923年底,李存勖滅後梁,定都洛陽,建立了五代第二代,但這個王朝的名字不是晉,而是唐。

自打唐朝滅亡後,晉國就沒承認過後梁的合法性,視其為閏朝,仍奉唐朝正朔。眼看著要滅後梁的時候,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定國號為「唐」,以唐朝繼承人自居,史稱後唐。

再說南唐

南唐的國號,原本叫齊,皇帝叫徐知誥,其前身就是上面提到的吳國。

吳國的建立者楊行密曾是唐朝的淮南節度使,在唐末割據戰中打下淮河以南、長江以東的一片江山,加上唐朝封他為吳王,吳國就此出現。

楊行密去世於905年,在十年前,他曾率兵攻打濠州,並在城中發現一個長得挺帥的孩子,想收其為義子。

按理說,那個年代收義子是稀鬆平常的事,可楊行密的親生兒子卻很不樂意,楊行密沒辦法,只得將這個孩子送給了手下大將徐溫,讓徐溫將李昪收為養子。

徐溫給這個孩子起名叫徐知誥。楊行密做夢也想不到,就是這對父子,將顛覆他奮鬥大半輩子才建立的吳國。

楊行密去世後,子楊渥繼位。楊渥不善平衡,只喜歡遊樂,導致手下將領離心離德。

在唐朝滅亡的同年,楊渥剛剛宣布不承認後梁,硬氣了一把,轉身就被徐溫發動兵變給繳了械,大權盡失。

徐溫大權獨攬,作為養子的徐知誥的地位也不斷提高,並最終找到了打開稱帝之門的鑰匙。

徐溫獲封齊國公後,將齊國治所遷到金陵(今南京),他在金陵遙控指揮朝政,而把親子徐知訓留在廣陵,監控傀儡吳王楊隆演。養子徐知誥則在潤州(在今鎮江),擔任團練使。

徐知訓為人驕橫放肆,跟大將朱瑾產生了矛盾,朱瑾一怒之下,將其斬殺。徐知誥得到消息後搶先趕到廣陵平亂,朱瑾被迫自殺,徐知誥得以控制吳國政權。

徐知誥執政後,為了收攬民心,他寬緩刑法、推廣恩信,還建造延賓亭,用以接待四方之士,因而聚集了宋齊丘、駱知祥等一批謀士,他還經常派人到民間了解疾苦,遇有婚喪匱乏的,便設法予以周濟,因此贏得了人們的好感。儘管徐溫還活著,身居金陵遙秉大政,但人心大多歸向徐知誥。

徐溫當然不想放棄,他直接派次子徐知詢代替徐知誥,但人還沒出發,徐溫撐不住了,雙腳一蹬就去見了楊行密。

原本怕得要死的徐知誥瞬間直起腰,磨好大刀就把徐知詢砍了,掌控了吳國全部的權力。

接下來的戲碼就很老套了,無非是加官進爵,然後禪讓建國。

937年,十月,徐知誥受禪稱帝,國號齊,改元升元,追尊徐溫為太祖,以金陵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

做了兩年的皇帝,徐知浩突然家族榮譽感爆棚,立志要尋根問祖。最終,他自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因此恢復李姓,改名為昪,並改國號為唐,史稱南唐。

大旗好扯

作為最強王朝之一,唐朝一直被拿出來跟漢朝並列,漢朝滅亡後有人扯大旗,如東漢劉秀、蜀漢劉備以及匈奴劉淵。劉秀是真的拿的出族譜證明自己是宗室後人,劉備就斷代了,至於劉淵不用說了,族屬都不同,但他們都通過漢朝這桿大旗聚攬了一定的人心。

唐朝也一樣,後唐和南唐這兩個扯大旗的貨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己政權的逼格,甚至有學者認為唐朝的歷史直到南唐滅亡才結束,後唐、南唐一脈相承,構成五代十國的正統(後唐亡於936年),這種說法雖不是主流,但畢竟存在,說明這兩個王朝扯大旗還是有效果的。


首先,談談這三國的關係。

唐朝存在時間為公元618年至907年。後唐為公元923年至936年。南唐存在於公元937至975年。

公元878年,黃巢起義爆發。在參與鎮壓黃巢起義的唐朝大軍中,有一支力量來自朱邪翼聖,即後來的後唐太祖李克用。因為協助唐鎮壓有功,朱邪翼聖受封河東節度使。公元895年,李茂貞、王行瑜和韓建進入京城挾持唐昭宗。李克用再度勤王,打敗三人,被唐昭宗加封為晉王。

公元907年,朱溫稱帝,建立後梁。李克用認為後梁是偽朝,仍沿用唐朝年號。直到李克用去世,他都打著復興唐朝的旗號與朱溫對峙。

李克用去世以後,他的兒子李存勖即晉王位。直到公元923年,李存勖才宣布稱帝,但仍然沿用唐朝年號。這年底,李存勖攻進洛陽,滅掉了後梁,並在洛陽建都。

公元936年,石敬瑭用幽雲十六州換來遼的兵力,攻入洛陽,滅掉後唐,建立了後晉。而就在次年,及公元937年,李昪在南方建立南唐,宣稱延續唐正統。

我們今天把這三個國家分別稱為唐、後唐和南唐,實際上是後來人為了方便史學研究而進行的命名。在這三國存在時,他們都稱自己為唐。

我們可以看到,在時間上,三者先後關係是唐、後唐、南唐。在正統傳承上,後唐和南唐後都宣稱自己沿襲唐的正統。但他們本質上已經是三個處在不同時間上的國家了。

再來說後兩個唐是不是唐朝皇室後裔。

後唐太祖李克用曾名朱邪翼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沙陀族的後代。關於李唐皇室的來源,至今未有定論。而沙陀族在唐朝歷史中記載並不多,直到唐代末期,沙陀族才迅速崛起。如果李唐皇室和沙陀族沒有沾親帶故,那李克用和李唐皇室就應該沒有親緣關係。

再說李昪。李昪自稱是唐憲宗之子李恪的四世孫。李昪原姓李,後來父親李榮在戰亂中失蹤,便被五代十國時吳國大將徐溫收養,改名徐知誥。

按李昪在建國後追封祖上的情況來看,從李恪起分別是李恪、李超、李志、李榮。事實上,李恪生於公元619年,卒於公元653年。而李昪生於公元889年。兩人死生之間間隔236年,說是四世孫實在讓人難以置信。

同時,根據2016年發現的李氏家譜:公元904年,當時的梁王朱溫強迫皇室搬遷,隨遷的李恪十一世孫李道攜帶皇族譜牒逃出。在這本《李氏家譜》中記載了李道的第四個兒子與公元941年出生。所以,李昪應當和李唐皇室沒有親密關係。


五代十國是唐宋之間的一段大分裂時期,歷時只有半個多世紀,然而其間被視為正統中原政權就有五個朝代,加上同時並存的割據政權一共有十個國家,而這前後十幾個政權中,以「唐」為國號的就有兩個,分別被後人稱為「後唐」和「南唐」。

「後唐」是五代的第二代,唐昭宗天祐四年,朱溫滅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後梁,五代時期自此正式開始,但此時控制今山西中北部的晉王李克用仍然聲稱擁護唐朝,與後梁交戰不休。

李克用不是漢人,而是沙陀族人,沙陀族原名「處月」,是西突厥別部,原來生活在今新疆中部的沙漠,唐代文獻將「處月」譯寫成「朱邪」,沙陀統治者便以此為姓氏。唐憲宗元和四年,吐蕃與回紇爭奪甘州和涼州,欲將沙陀部眾調往黃河以北參戰,當時沙陀酋長是朱邪盡忠,其子朱邪執宜進言:「我世為唐臣,不幸陷污,今若走蕭關自歸,不愈於絕種乎?」於是朱邪盡忠率領部落三萬戶東遷,吐蕃派出大軍前後圍追堵截,朱邪盡忠戰死,朱邪執宜率領余部萬餘人進入山西代北地區,被唐朝靈鹽節度使范希朝收留。

朱邪執宜的兒子朱邪赤心因鎮壓龐勛起義有功,賜名李國昌,預備屬宗籍,並拜單于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徐州觀察使。但李國昌恃功驕縱,不服王化,最後被唐僖宗派軍擊敗,被迫與其子李克用北奔韃靼。

李克用後來又接受唐僖宗詔書,鎮壓了黃巢起義,唐昭宗時又率軍勤王,救出皇帝,加封晉王。此後李克用長期割據河東,對抗佔據汴州的梁王朱溫。

後梁末帝龍德三年,李克用的兒子李存勖打起中興唐朝的旗號,以唐朝賜姓為李的合法繼承人身份在魏州即位,國號仍為「唐」,為了與之前的唐朝區分開來,史稱「後唐」。同年,後唐攻佔開封,後梁滅亡,隨後後唐定都洛陽,並統一了華北地區,所以被正統史學家認為是五代的第二個朝代。

「五代領域,無盛於此者」,後唐是五代時期統治疆域最廣的朝代,之前梁晉吳蜀四分天下,李存勖滅其二,天下四分已得三分,但李存勖晚期治國無方,造成內亂,死於興教門之變,後唐從此衰敗,李嗣源統治時期雖有所起色,但他死後,後唐很快就被契丹扶持下的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所滅。

後唐被滅後第二年,南吳大元帥徐知誥建立齊國,以建康(今江蘇南京)為西都,以廣陵為東都,改元升元。升元三年,徐知誥「複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憲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為徐州判司;志生榮。乃自以為建王四世孫,改國號曰唐。」為了與唐朝及「後唐」區分,宋代編史時將李昪建立的「唐」國稱為「南唐」。

南唐是十國當中版圖較大的國家,極盛時大約地跨今江西全省及安徽、江蘇、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傳三世一帝二主,享國三十九年,最後被北宋太祖趙匡胤所滅。

綜上所述,五代十國兩個國號為「唐」的國家中,「後唐」皇帝並不是唐朝皇帝的後裔,只是以被唐朝賜姓為李的借口立國,「南唐」則自稱唐朝李姓皇帝之後,其真偽雖無法分辨,但姑且信其有吧。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更多精彩,敬請關注。


唐朝和後唐、南唐說起來關係真不大。後兩個雖然國號都叫唐,但是基本和李唐王室沒有半毛錢的關係了。即便如此,後兩個把國號定為唐,還是有一些原因的,只不過和血緣無關。

唐朝的開國皇帝李淵來自隴西李氏,李淵的祖父李虎曾為隴西郡公,父親李昺為唐國公,李淵承襲了唐國公的爵位,因此當他登基做皇帝後,他的國家就是唐朝。

後唐的開國君主是李存勖,李存勖不是漢人,而是沙陀人,本姓朱邪。李存勖的祖父被唐朝皇帝賜姓李,改名李國昌。唐朝皇帝封其為朔州刺史。然而,李國昌在代北一帶坐大之後,竟不聽命於唐朝,後來逃亡韃靼。

黃巢起義,唐朝無人可用,遂免了李國昌之罪,召其子李克用領兵攻打黃巢。李克用的沙陀兵不僅收復了長安,還剿滅黃巢於野狼谷。唐僖宗以李克用為河東節度使,封晉王。李克用遂擁有了河東代北之地,成為沙陀首領。

李克用臨死給了兒子李存勖三隻箭,讓他滅燕國,滅後梁,滅契丹。李存勖完成了前兩項,原本他的國家應該叫晉,但是,考慮到自己被唐朝皇帝賜姓,自己又是唐朝的忠臣,因此,李存勖就把自己的國家也稱為大唐。只不過史家為了區分,才寫作後唐。

南唐為十國之一,南唐的前身是楊行密所建立的吳國。可惜楊行密早死,傳位於自己的兒子楊渥。楊渥的宰相叫做徐溫,是五代十國時期難得的政治家。南唐的開國皇帝李昪即是徐溫的乾兒子,名叫徐知誥。

李昪是個私鹽販子出身,他的父親叫李榮,窮得都活不下去了,李昪才鋌而走險去販私鹽,後來又改姓。然而等到李昪當了皇帝,他聲稱自己是唐憲宗之子建王李恪的四世孫,於是,他的國家也要叫唐。李昪到底是不是建王之後誰也不知道,只不過他出身寒微,總要認個祖宗來裝門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