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初期鄭國的鄭莊公,完全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但為什麼卻沒有入選呢?

我們先說一下鄭莊公是怎樣的人。

鄭莊公,名字叫「姬寤生」,是鄭武公和武姜的兒子。而「寤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有故事的,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段鄭國內亂的歷史證明。

寤生是什麼意思呢?難產!原來,武姜在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加上鄭莊公顏值不在線,所以武姜從小就一直不喜歡鄭莊公,而對自己顏值在線的小兒子共叔段卻是疼愛有加。由是之故,在鄭莊公繼承國君之位後,武姜和共叔段就圖謀推翻他取而代之。

不過在古代,顏值這東西的作用遠不如現代社會的作用大,鄭莊公在大臣和國人的支持下,輕而易舉的就挫敗了母親和弟弟的陰謀,共叔段被殺,武姜被囚。

這一事件之後,鄭莊公就算是徹底解決了內部問題。鄭國的政局才算穩定下來。

在平王東遷的時候,諸侯的勤王之師寥寥無幾,而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東周早期,鄭國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鄭莊公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以諸侯和卿士的雙重身份輔佐周平王。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鄭莊公的強大對於政治能量不夠的周平王來說是一種威脅。

於是周平王讓自己的親信虢公分鄭莊公的權,以壓制鄭莊公的勢力,這自然是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為了安撫他,周平王又派自己的王子姬狐到鄭國當人質,鄭莊公也派自己的世子姬忽到朝廷當人質,這就是著名的「周鄭交質」。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惡性的事件,因為周朝為天子,鄭國為諸侯,天子向諸侯派人質,於情於理於法都是說不過去的。

這一事件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王室衰微,以天子至尊居然要向所屬封國派人質,本身就是實力不濟的象徵,地位一落千丈。

二,鄭莊公與周王室的關係已經極度微妙,周王既需要鄭氏的力量,同時又非常的忌憚他。

後世的人,通常都是以此為春秋時期出現標誌,自此之後,禮崩樂壞。

從這個層面來說,正是鄭莊公開啟了之後數百年的大亂世。

微妙的關係通常都不會維繫太久,果不其然,後來因為一系列的事件,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急劇惡化,甚至兵戎相見。

周平王去世後,周桓王繼位。

周桓王早就不滿鄭莊公的所作所為,於是便罷免了他卿士的職務,這再度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加上之前周鄭之間早有嫌隙,於是在當年的秋天,鄭國的軍隊便跑到周地去,把公家的麥子都強行收割了。

周桓王怒不可遏,決定對鄭國用兵,周鄭矛盾徹底公開化。

也許在今天的人看來,覺得割麥子並不是多嚴重的事,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嚴重的。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糧食產量低,非常寶貴;另一方面,周朝實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收割掉公家的麥子,等於是直接斷了周王的糧。

於是周桓王帶領著本國和其它諸侯國的聯合軍隊浩浩蕩蕩的殺奔鄭國,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聯合軍被鄭國殺得大敗,周桓王本人還被鄭國將領祝聃射傷了肩膀。

從此之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重振的機會,淪為諸侯們稱霸的傀儡。天下諸侯開始各自為戰。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鄭莊公對於當時那個時代和後世的影響力,完全不遜色於後來的那些霸主們,為什他無法入選春秋五霸?

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對君主不敬,不合禮數。無論是周鄭交質還是箭射周王,都是非常出格的事,在講求「忠君愛國」的古人眼裡,是大逆不道的,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二,鄭國國力不濟。鄭莊公的霸業,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諸侯們服從周王的命令,認同周王室的權威,鄭莊公才有發揮的舞台,一旦這個前提消失,以鄭國的國力,是沒有什麼發展潛力的。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後來楚晉爭霸,鄭國都是必爭之地,鄭國為了求生存,時而附楚,時而附晉,根本沒有一點尊嚴。而反觀其他的春秋霸主們,他們的霸業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本國國力強盛的基礎之上的,也許這一點,正是鄭莊公無法躋身於春秋五霸的根本原因。


春秋五霸其中四霸可以確定為:齊、晉、秦、楚,第五個名額就麻煩了,畢竟是尾聲咯,也就是頗為名不副實的:宋、吳、越。

何謂春秋的霸,即為伯,音轉為霸,可視為州伯、方伯,換句話說就是商周時期的那種什麼東南西北伯的地位。

這些諸侯的權重貴為諸侯之長,也就是率領諸侯,尊崇天子。

最後簡化為尊王攘夷。

首要一點必須做的就是會盟諸侯。

宋襄公和吳王夫差就是在會盟諸侯出事情的,搞得稱霸變成了不倫不類,給了對手機會。

很簡單但非常必要的條件。

稱霸之後就是尊崇天子,這也是稱霸的條件之一,否則就直接步入戰國,準備一統天下咯。

鄭莊公不具備條件,故此無法入選霸主行列。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