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主「王鐸的書法只是三流。為什麼有人認定了王鐸是古今第一?」這個問題,第一,「王鐸的書法只是三流」,不知出自何處,此論又從何而來;第二,「為什麼有人認定了王鐸是古今第一?」也是驚人之語,同樣不知出自何人之口。

王鐸《贈湯若望詩冊》局部

第一:對王鐸的書法成就,已知的古今評論,都予以極高的評價:

明代書法家黃道周評王鐸:

「行草近推王覺斯。覺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

清張庚評王鐸:

「覺斯為袁石愚寫大楷一卷,法兼篆隸,筆筆可喜,險勁沉著,有錐沙、印泥之妙,文敏(趙孟頫的謚號)當遜一籌。」

王鐸楷書《一覺庵銘》局部

清代大書法家伊秉綬跋王鐸《行草詩卷》:

「生平於覺斯書,極服膺,韻又甚高。」

清人姜紹書《無聲詩史》評王鐸

「行草書宗山陰父子(王羲之、王獻之),正書出鍾元常(矯),雖以鐘王為模範,亦能自出胸臆」。

清人龔鼎孽評王鐸:

「文安公書法妙天下,真得晉人三昧,……海內寶之如有拱璧。」

康有為評王鐸:

「宋人講意態,故行草甚工,米芾得之,寫後世能學之者,惟王覺斯耳。」

沙孟海評王鐸:

「一生吃著二王法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結果居然能得其正傳,矯正趙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在於明季,可說是書學界的"中興之主』。」

王鐸書法,是不是三流,我相信上述書法藝術上造詣高深的飽學之士的評價,而對那些胸無點墨,連書法究竟是什麼都不知道,憑一知半解,道聽途說,就信口開河的半吊子,只能嗤之以鼻。

王鐸《文丹》句:「文中有奇怪,淺人不知耳」,可以借之以答:「書中有奇怪,淺人不知耳」

王鐸《贈湯若望詩冊》局部

第二:「為什麼有人認定了王鐸是古今第一?」有可能出自下述說法:

近代書畫大家吳昌碩對其推崇備至,讚譽王鐸:

「文安(王鐸的謚號)健筆蟠蛟螭,有明書法推第一」。

啟功評王鐸:

「(王鐸)可謂書才書學兼而有之,以陣喻筆,固一世之雄也」《論書絕句》有「王候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林散之評王鐸:

覺斯書法出於大王,而浸淫李北海,自唐懷素後第一人,然盡變右軍之書法,而獨辟門戶,縱橫揮霍,不主故常。

臆說王鐸書法「古今第一」,明顯是信口雌黃,不值一駁。

王鐸臨王羲之《諸從帖》

王鐸自十三歲始專攻王羲之《聖教序》,自言「臨之三年,字字逼肖」;十五歲時精研《蘭亭》。對書法的態度,王鐸自有書後跋語:「余於書、於詩、於文、於字,沉心驅智,割情斷欲,直思儕彼堂奧,恨古人不見我,故飲食夢寐以之。」,直至做到臨「二王」「如燈下取影,不失毫髮」。

陳振濂說:王鐸是具有創造性的古典草書的集大成人物。其行草初學「二王」,甚得筆意,後又受米芾、顏真卿、張旭等人的影響,終於入古而出新,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在明代中葉後浪漫主義書風的影響下,他以自己的胸臆化古法於筆端,線條遒勁蒼老,藝術風格極具個性特徵。

關注「快樂書法營」,快快樂樂玩書法

王鐸跋米芾《三札卷》


王鐸是三流書法家,不知是哪個權威機構、哪位權威人士評價的。這不奇怪,前段時間還看到有人在批判王鐸書法是丑書。

就書法成就而言,王鐸諸體皆能、風格多樣、筆力雄健、長於布局。無論是大小楷,還是行書草書,在當時都是一流的。即便前追晉唐一流書家,也自應有立足之地。

王鐸(1592年—1652年)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字覺斯,一字覺之。 號十樵,號嵩樵, 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 天啟二年進士。

王鐸書法有三個金字招牌,一是「神筆」的稱謂,二是「南董北王」「,三是後王勝先王」之說。

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讚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眾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飽蘸濃墨,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洒脫的一個「太」字,活靈活現地展示在眾目睽睽之下。當時一片喝彩,齊誇王鐸神功。皇帝驚喜萬狀,脫口稱讚道:「 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

王鐸書法與董其昌齊名,史稱「南董北王」。王鐸筆法堪為奇絕,諸體之中尤擅行草,張弛有度流轉自如,洒脫奔放力藏千鈞。戴明皋在《王鐸 草書詩卷跋》中說:「元章狂草尤講法,覺斯則全講勢,魏晉之風軌掃地矣,然風檣陣馬,殊快人意,魄力之大,非趙、董輩所能及也。」戴認為,王鐸重氣勢不同於米芾守法度,筆力之雄之壯,趙孟頫董其昌是沒法比的。王鐸書法在海外很受歡迎,其代表作《擬山園帖》一經傳入日本,在日本書壇引起巨大轟動,並迅速影響了日本的書風。以至於日本書法主流提出了「後王(王鐸)勝先王( 王羲之)」之說。

學界以為,王鐸極大拓展了書法作品平面空間構成上的美學創造,人稱「幽險猙獰」的「魔鬼美學」原則,讓人在視覺上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鞭雷電而騎雄龍」的意象,至今已歷四百年而無人居其右。後人對王鐸的書法評價極高, 吳昌碩稱其書法:「文安健筆蟠蛟璃,有明書法推第一」。啟功老師亦曾言,「覺斯筆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抱庸淺談。


題主對王鐸的評價太低,不準確。從中國書法歷史上看還沒有哪位名家評王鐸的書法為三流。他的書法作品不僅受到我國人民的推崇,國外對他的作品也有頗高的評價。諸如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尤其是日本對王鐸的書法作品評價極高,有後王勝先王之說。國內的世人對其也有`神筆"之譽。

我認為王鐸的書法既繼承了前人的傳統,又對書法有所創新,尤其是在行草上。狂草方面,他大膽而巧妙的運用連筆,所謂"一筆字",給人以耳目一新,變化無窮之感。在墨法上也很有見樹,善用漲墨,有渾厚有力效果。

當代的書法界流派很多,有主張一成不變的效古派,這多年來還沒見過出張旭,懷素,王鐸其右的書法大家;有主張各行其事的所謂革新派,結果丒書成害。

我認為當代的書法應該學習王鋒這種既要繼承傳統書法,又要大膽創新,"不服不服"的精神。

以上完全是個人拙見,只想談談個人見解,無任何歪意。謝謝!


王鐸在中國書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不是三流。中國書法在宋以前,除碑以外,帖學均以手札,手卷為主,未有長條大幅。宋有大幅作品,但不普遍,至明祝枝山,徐渭,王鐸,傅山,才把長條大幅作品發揮到極致。其中王鐸一生學二王,米芾,精能之至,筆力扛鼎,把帖學書法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且在結字、章法、墨法(尤其是漲墨法)上有新的創造,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後世幾百年。因此,把王鐸歸為三流書家不公平。


好像沒有聽說王鐸有什麼三流幾流之說的。這個偽命題也不知道從那裡冒出來的!

關於對王鐸書法的評價非常多,基本上都是肯定的。幾百年來,確實還沒有發現能與之比肩的。至於比誰高,比誰低,很難有明顯的界限。這與識者對書法藝術的認知、境界的不同、所站的高度不同而不同!

而「神筆王鐸」,從王鐸後就有之,非某一個人一家之言。說明是自然形成的,非人為而為之。這就足以說明名至實歸,無瑕之謂!

所以王鐸書法影響是大的,在中國書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絕非有些人稱之為「丑書」、「三流五流」之說。

有此說者,必定是對書法認識膚淺、無知且鼓瞽之人!對這些人只能嗤之以鼻不以理睬為是!因為「能和明白人打一架,不和糊塗人說句話」是也!


王鐸的定位當時一代一流大師,而不是三流。看三個方面,一,王鐸功底深厚,二王宋四家熟臨而爛,王鐸筆力能杠鼎!二,王鐸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開創一代風流,將用墨用水運用到極致,所寫書法濃淡乾濕,酣暢淋漓!善於寫大字,將二王筆法進一步改造,由「轉切筆法」改作兩筆連貫而出。行書草書成就很高。三,王鐸影響了一代書法人,徐渭傅山等都受他影響,現在也是眾多書家學書取法的來源。


王鋒銳意書法革命,但作品千篇一律不算書法革命,在王羲之之下,在中上書法人之人。值得肯定!


王鐸草書古今第一是站不住腳的,比張芝、羲獻、張旭、懷素這些草書大家不沾邊,比黃庭堅草書也不能望其項背,上面這些大家線條骨豐肉堅,力感強質感爽,而王鐸草書比上面這些線條相比相對來說肉多骨少,質感力感稍弱了些。


看這問題是知對書法未深學者…王鐸,明天啟壬戍進士,官大學士,入清宮禮部尚書…據清倪燦《倪氏雜記筆法》,說「王覺斯寫字課,一日臨帖,一日應請索,以此期間,終身不易」…又,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曰「鐸書宗魏晉,名重當代…」近代馬宗霍說:「明人草書,無不縱筆以取勢者,覺斯則縱而能劍,故不極勢而勢若不盡…」

王鐸行書把二王高古、顏真卿剛健、米芾之多姿盡融其中,筆道勁健,常取逆勢從空際搖落,行筆果敢,不避險狠,有龍震虎威之勢,結字平中寓險,欹側開合得體,較之米芾及當時近女媚之董氏更為峭拔沉雄…

王鐸的行書草書都博歷世書家之長,是五百年不曾見的高手大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