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佔坑,一會答。

孔尚任在《桃花扇》裏評價他:倉皇誰救焚書禍,只有寧南一左侯。

評價很高,但是當時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很難當的起這個評價。

依據明史,左良玉其實也是一個可憐人。

家庭方面。父母早喪,他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母親的姓氏,由叔父撫養長大,後來許州兵變,他的所有族人都被殺,只剩下他和兒子左夢庚。可是說,左良玉的一生沒能從家庭中得到太多的溫暖和慰藉。

崇禎帝又是怎麼對他的呢?

崇禎元年,寧遠衛兵變,畢自肅自殺,左良玉獲罪丟官,後來大淩河被圍,朝廷派不出人,左良玉才得以復出。

崇禎五年,左良玉開始獨自帶兵,本來已經對張妙手等賊兵完成了合圍,然後監軍接受賊兵投降,急忙回京向崇禎報喜請命,「會天寒河兵合,賊遂從澠池徑渡」。煮熟的鴨子,都咬了口了,又飛了!

崇禎九年,左良玉大敗老回回等賊兵「連營七十里」,追殺數十里,獲銀盔九頂,後被賊人激怒,輕敵冒進,為敵所困,「糧盡援絕」(這個援絕真的好寒心),幸得部將驍勇,得脫。死裡逃生後,迎接左良玉的是楊繩武的彈劾,崇禎命他「戴罪自贖」。

這時候的左良玉已經算得上戎馬半身了,受到的是這種待遇,算得上事業有成,但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正是在這樣的待遇下。

從崇幀十年開始,左良玉從一個兢兢業業為國效力的大明柱石,一步步蛻變成外戰外行、內戰內行、魚肉百姓、擁兵自重的軍閥。

為了保存實力,他先是避戰李自成的大順軍,那時的大順軍剛剛在山海關外被清軍擊敗,倉皇南逃,已是強弩之末,但是他還是望風而逃,丟了武昌。

後來,多鐸南下,他又藉口馬士英為奸臣,打著清君側的名義,東進南京,後病死軍中。其部由左夢庚率領繼續進軍,被黃得功擊敗,退守九江,當是時,多鐸已攻破揚州,南明局勢危若累卵。

以後再更。。。。

之後,阿濟格南征,左夢庚投降清君。

回顧左良玉的一生,有愛國之心,懷報國之能,然而卻沒有人給她創造報國的環境。即使後來崇幀殉國,福王即位,把持朝政的也是一直對他有意見的馬士英,可以說是時勢將他一步步逼到了擁兵自重的地步。

如果他不擁兵自重,很可能都活不到多鐸南下。

看明朝歷史,尤其是明末,總感覺明朝的武將太不容易了,前面是如狼似虎的起義軍和清軍,還上有皇帝的猜忌,下有東林黨的掣肘,好不容易回到軍中,後面還跟著皇帝派來的太監監軍。

十面埋伏啊,十面埋伏。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