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佔據北方四州的袁紹實力最為強大,而且袁家「四世三公」,袁紹出身高貴,以袁紹的地位與實力來看,他是最有希望一統天下的諸侯,東漢末年除了袁紹,還有哪些諸侯有一統天下的實力呢?

TOP1:公孫瓚

公孫瓚的實力一度遠遠超過袁紹,戰場上打的袁紹節節敗退,其實公孫瓚比袁紹更有希望佔據北方四州(冀、並、青、幽),雖然公孫瓚在磐河之戰,被袁紹以少勝多擊敗。之後袁紹乘勝追擊公孫瓚又被袁紹擊敗,雙方可以說是互有勝負,而公孫瓚實力還略微強於袁紹。

後來公孫瓚殺死很有威望的幽州牧劉虞,雖然在實力上一度遠超袁紹,但是卻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心,其實公孫瓚完全可以軟禁劉虞,控制幽州,可惜公孫瓚居然做出了最愚蠢的決定——殺劉虞,劉虞不僅深得人心,而且還是朝廷命官,公孫瓚的行為等於公開背叛朝廷,袁紹可算師出有名了,袁紹奪取冀州就比公孫瓚奪取幽州聰明的多,他是用計讓冀州牧韓馥主動讓位。公孫瓚殺劉虞的行為,使得他陷入眾叛親離的境地,儘管在地盤上,公孫瓚佔據幽州、青州大部與半個并州,而袁紹只有冀州、青州一小部分、半個并州,但是人心,已經站在袁紹這邊,袁紹討伐公孫瓚,都可以說是匡扶漢室了。

TOP2:劉表

劉表自身佔據荊州七郡中的六郡,佔據荊州最北的南陽郡的張綉乃是劉表得附屬勢力,負責替劉表鎮守北疆,因此也可以說劉表佔據的整個荊州。江東「小霸王」孫策,只用了2千兵馬起步,幾年之內迅速平定江東六郡,他幾次進攻劉表手下的江夏郡,都沒佔到便宜,黃祖一個小小的江夏太守,居然以一郡之兵擋住了曹操都評價「難與爭鋒」的孫策,可見劉表實力之強,劉表坐擁漢末人口最多、地盤最廣、資源最豐富的荊州,帶甲10萬以上,實力強勁,荊州也是人才濟濟,蒯越、龐統、諸葛亮、魏延、黃忠、馬氏五兄弟等人都是荊州的傑出人物。

劉表不僅僅控制了荊州地區,還染指了周圍的益州和交州,據《三國志士燮傳》記載,劉表曾經任命部將賴恭為交州刺史,部將吳巨為蒼梧太守,劉表自己只不過是荊州刺史,居然能夠擅自任命交州刺史與郡守,這是明顯挑釁大漢朝廷的行為,大漢朝廷直接稱劉表為「逆賊」,可見早期的劉表,還是很有野心的。

東三郡(房齡、上庸、西城),原本屬於益州漢中郡,房齡太守蒯祺乃是劉表手下首席謀士蒯越的親弟弟,他的妻子則是諸葛亮的姐姐(孟達後來奉命攻取東三郡時,殺了蒯祺,難怪諸葛亮那麼恨孟達了,蒯祺可是他姐夫呀。)從蒯祺與蒯越的關係可以看出,劉表試圖通過重用蒯氏兄弟控制益州,劉琮投降曹操以後,東三郡太守也跟著投降曹操,由此可見,益州的東三郡實際上處於劉表控制之下。

以劉表的實力,完全可以與曹操、袁紹爭奪天下,然而後期的劉表失去了當年的雄心壯志,不再有進取天下之心,官渡之戰時,曹操袁紹對峙官渡,後方空虛,此時劉表完全可以率軍從南陽郡出發進攻許都、洛陽。官渡之戰時,官方數據是曹操2萬兵馬對袁紹10萬大軍,而劉錶帶甲十萬,如果進攻曹操,曹操主力被袁紹牽制,拿什麼抵擋劉表?劉表如果與袁紹聯合擊敗曹操以後,將得以佔據中原地區,與袁紹分庭抗禮,然而劉表始終沒有邁出那一步,也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最好機會。

參考文獻:

《三國志》

《後漢書》


感謝邀請。

劉表字景升,漢末八駿之一,文採風流志趣高雅,年輕的時候是一個憤青,經常對針砭時弊,議論朝政,後來因參加太學生運動受到牽連,不得已離家避災。但是劉表也因此成熟不少,再後來,單騎入主荊州,說服蒯、蔡兩大家族與之合作,平定荊州除南陽郡以外的所有州郡,一時之間聲望大增(南陽郡是袁氏地盤),荊州世家大族皆衷心臣服,而一直到劉表接納劉備之前,劉表一直都是積極進取的,先是敗袁術、殺孫堅,後是趁劉焉病亡謀取益州,接著聯合張綉共據曹操。雖然沒有取得決定性的勝利,但是也不能說劉表是毫無作為的。只是很可惜,到了後期劉表就變的喜歡聽從讒言,又在繼承人的關鍵問題上放了大錯,致使荊州人心離散,才讓曹操有機可趁。

而袁紹的經歷也和劉表差不多,前期也是英武逼人,靠著四世三公和禮賢下士的名聲吸引了不好英雄豪傑輔佐,成功的打下了一片基業,雖然官渡之戰敗於曹操,但是如果袁紹不死的話,曹操是很難統一河北的。只是很可惜,袁紹同樣在繼承人的問題上放了大錯,結果導致自己死後,河北四分五裂,幾個兒子打來打去,就是這樣一個局面,曹操還是用了7年才統一河北。

不要被《三國演義》所誤導,這兩個人絕對算的上是人傑,都是一時之豪傑,只是歷史總有巧合加上本身能力的確不如曹操,所以才會失敗。但是也不能絕對小瞧他們。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之所以說袁紹袁本初、劉表劉景升早年英雄不可一世,晚年卻愚蠢透頂那是因為,他們早年沒有與曹操為敵,晚年卻雙雙敗於曹操之手,他們所謂的英明和愚蠢只是因為參照物的不同而不同。

袁大公子雖是庶出,可仗著自己四世三公的身份標籤,遍交天下名士,我們可以發現當時也只有袁紹的部下在文才武略上可於曹操集團相抗衡,甚至還要略佔上風。滅掉強敵公孫瓚,打下三州之地,袁大公子在北方出盡風頭,好不亮眼。

劉表當時也是一個叱詫風雲的人物,漢末「八俊」之一,作為一個文人,他的膽略也絕對不可小覷。當時荊州地方混亂,盜賊、叛軍各自稱霸,劉表只拿著朝廷的一紙任命書,單騎入荊,很快就與當地豪門大族共同恢復了荊州的治安形勢,上不負朝廷,下對得起黎民百姓。

可惜這倆人晚年遭遇了自己這輩子最為可怕的對手—曹操。他們確實有能力,有辦法,可在曹操面前,他倆都不是對手,他們的強項變成了弱項,他們的弱項變得無限放大,因而顯得愚蠢透頂一無是處。事實上,我們還是要肯定這倆人的能力,再大膽一點,假設沒有曹操,也許三國演義會變成四國爭霸的局面。


謝邀。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是高官的後代後代,所謂「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於天下」。他們家是個封建官僚大家族,世代為官,而且都是高官,到了袁紹這一代,他的叔叔袁隗還是太傅。位列三公,權位很高。袁紹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自然少不了收到封建官僚習氣的熏陶,自然能很適應官場的爾虞我詐和結黨營私。再加上,封建官僚家庭的福蔭,使得袁紹年紀輕輕就可以高官得做,駿馬得騎。表面馬上看袁紹年紀輕輕就很有作為,其實這不過是封建社會特權世襲的結果罷了。這也是袁紹早年成功的根本原因。後來政治形勢迅速變化,導致原有的制度體系被破壞,袁紹賴以生存的制度依靠沒了,在混亂的征戰中,他不能勝任佔據的高位,最後被活活嚇死。而他的兒子們又開始為爭奪地盤兒而火拚,最後都被人殺死。

至於劉表那就更不用說了,他自己就是漢室宗親,而且是世襲的官位,至於名稱八俊那也是別人拍馬屁的說法,把他和另外七個人合稱為江夏八俊,如果他們有真才實學,在亂世為什麼不施展抱負,而是搞一些於經世濟民毫無用處的無聊活動?當時的有識之士對劉表的評價就是守戶之犬,意思是他就是一條看門狗,只能緊緊守著祖宗留給他的那點基業,而不敢走出荊州向更加廣遠的地方發展,這是為什麼?能力不足而已。到最後,劉表一死,劉琮就把基業賣了,最後蔡夫人和劉琮皆為曹操所殺。可見劉表的無能,自己本事不大,子孫沒有教育好,配偶也沒有管好。讓他們落了個身死人手的可悲下場。

這兩個人說白了都是官二代,靠著祖宗保佑年紀輕輕就爬上了高官顯位。讓人們覺得真是「龍生龍,鳳生鳳,老鼠天生會打洞」。其實本質上是什麼樣呢?不過是封建特權階級,利用自己掌握的權力為他們子孫開闢了一條特殊權利通道,而同時堵死了被統治階級的上升通道。進入這個通道的無論多麼無能、多麼愚蠢、多麼邪惡都可以大權在握,號令一方,相反,在這個通道之外的人無論多麼能幹,多麼聰明、多麼善良都不能染指權力,更不要說大權在握了。所以在這樣的反動體制之下,勞動人民遭到來自各個方面的壓迫,最後勞苦大眾忍無可忍,舉起了反抗暴政的義旗。東漢末年的農民起義讓這些無能之輩徹底現了原形。

他們依靠父母祖宗的扶持當了大官,實際上沒有可與官位相匹配的能力,在東漢末年農民大起義的風暴面前,這些昔日的青年「才俊」一個個敗下陣來,反而是像曹操這樣的」贅閹遺丑「、劉備這樣的」織席販履之徒「紛紛脫穎而出,在群雄逐鹿的混亂年代裡,力挫群雄,建功立業。而袁紹和劉表之流的人都紛紛敗亡。

如果說這兩個人年輕時還有點英雄氣的話,那也是顯赫的家族給的,不過是仗勢欺人罷了,至於他們後來的敗亡則是他們的無能的表現罷了。這截然相反的兩個階段都是由他們的階級出身決定的。


  根本就不存在袁紹愚蠢的說法。從官渡之戰就可以知道袁紹很厲害。

官渡之戰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曹操早期最大的勁敵自然就是袁紹了。在官渡一戰,曹操以弱勝強,從此奠定自己的基業。因為官渡之戰實際是曹操一生最重要的戰役,惜墨如金的陳壽在《三國志》中都花了大量篇幅,不光曹操自己《本紀》,其他人的傳記中相關記載也非常多。不過關於官渡之戰,一直以來形成的一些說法錯誤還是比較多的。   

袁紹作為當時最強有力的諸侯,如果從《三國志》的描述來看,會得出是個草包的結論。可是正如剛才所說,《三國志》是尊曹貶袁,黑袁紹黑的最起勁的一本書,完全相信《三國志》那就大錯特錯了。   

官渡之戰中其實有兩個關鍵的地區,而這兩個地區都遠離戰場。一個是河內,一個是宛城。

  漢獻帝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大舉圍攻呂布,做為呂布的鐵哥們,河內的張楊出兵東市,為呂布聲援牽制曹操。十一月,張楊在東市軍中死於部將楊丑之手,這個楊丑倒是曹操的鐵杆粉絲,殺了張楊後立即投靠了曹操,但好景不長,楊丑又被自己的部將眭固擊殺。眭固對張楊也算忠心耿耿,殺了楊丑後立馬投靠了張楊另一個鐵哥們袁紹。眭固以張楊以前的長史薛洪和河內太守繆尚留守射犬(今河南泌陽東北),自己帶著大部隊北上向袁紹求救。  

  建安四年四月(公元199年),曹操抵達黃河,以史渙、曹仁為先鋒渡河,一戰就大破眭固,拿下他項上人頭,於是曹操跟著過河平定河內全境,一戰剷除了擁袁反曹的張楊勢力。  

 通常,都把曹操謀奪河內說成是威脅袁紹側翼,這是胡扯淡。就憑曹操那點實力拿什麼去威脅袁紹側翼。佔領河內其實是謀求自保,並不是為了在鄴城之西打住一根釘子。  

 而且,河內這個地方不能孤立的看,必須和宛城結合起來。   

為啥兩個離的很遠的地方需要結合在一起來觀察呢?這就得從袁紹要進攻曹操,有哪些方案說起。   

古代作戰,一般情況下無非就是左中右三個方向。袁紹在其右翼制定的方案對曹操非常有威脅,那就是是下河內,走修武,渡孟津,趨陽城(今河南登封東南)、葉縣(今河南葉縣西南),進擊許昌側後。

這個方案的好處是可以分割曹操關中力量和本部之間的聯繫,直接威脅曹操側背,逼迫曹操決戰;問題是河洛地區受戰亂破壞最嚴重,大軍就地納糧困難,交通線直接暴露在曹軍夾擊之下,一旦劉表背盟,張綉不肯歸附,袁紹大軍將陷於絕地,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該方案的關鍵點是得到張綉、劉表的聯合作戰,袁紹大軍可以在宛城得到一個補給基地,獲得對曹操作戰的有利地位。   

我們都知道,張綉當時是和劉表聯盟,事實上,就是依附於劉表,由劉表提供軍需後勤,張綉在一線抵抗曹操。這個套路是劉表常玩的,後來的劉備在新野也是這個套路。河洛地區雖然破壞嚴重,但是如果能打通這一路,袁紹大軍就可以得到劉表方面的後勤支持,補給不再成為問題。   

而走這一路有兩個關鍵點,河內和宛城。曹操佔據河內首先堵住了袁紹并州軍團南下以及主力軍團西南下的通路,但是光憑一個河內並不保險。因為袁紹一旦大舉進攻,曹操是無力分兵保衛河內的。所以要上一個雙保險——拉攏張綉。對曹操來說,只要能把張綉拉過來,袁紹這一路就得破產。而整個官渡之戰前後,曹操最怕的就是這個情況。袁紹大軍能夠到達宛城,曹操就會面臨兩線作戰的情況;而這種兩線作戰和張綉本人在其側後形成的威脅的兩線作戰是完全不同的。畢竟張綉沒必要給袁紹出死力,而袁紹自己的軍隊在就是另一種情況了。   

所以袁紹和曹操都積極的拉攏張綉、劉表。一直以來,都把袁紹拉攏張綉說成是因為張綉能威脅曹操側後,這是一句徹底的正確的廢話,別說我,就是稍微熟悉點三國的人都知道。這麼簡單的道理還需要文人專家用1800年時間來告訴我們嗎?   

正確的解讀是,袁紹自己可以利用這一基地,其主力在曹操正面施壓,一支強有力的別軍進抵宛城,以此為依託,乘曹操被袁紹主力拖住,直取許昌。不是利用張綉威脅曹操側後!重要的事再說一遍!袁紹這步棋下得非常高明。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可以知道,文人們在官渡之戰中關於河內和宛城,張綉和劉表的解讀都是錯誤的。   

袁紹積極拉攏張綉和劉表,這一點充分說明袁紹深通兵法。他的水平遠比被後人吹捧的沮授、田豐高明。

作者簡介:王正興,原解放軍某野戰部隊軍官,曾在步兵分隊、司令部、後勤部等單位任職,致力於戰史學和戰術學研究,對軍隊戰術及非戰爭行動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其著作《這才是戰爭》於2014年5月、6月,鳳凰衛視「開卷八分鐘」欄目分兩期推薦。他的公眾號名亦為「這才是戰爭」,歡迎關注。


其實他們爭霸的時間並不長,給人感覺上好像早年很英雄,晚年愚蠢。諸侯割據基本上要從公元190年開始,這一年董卓廢了少帝劉辯,立陳留王劉協為帝,才引起天下諸侯起兵。袁紹和劉表的割據歷史也是從這一年開始。而袁紹一共經歷了多少年呢?袁紹202年就死了,劉表比他多幾年,劉表208年死了。袁紹12年左右,劉表18年左右。另外他們可能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厲害,尤其袁紹,厲害了一下就死了。

先說袁紹,袁紹最大的特點是家族名望,所以很多人歸附他,當時的人們誰都認為袁家才應該出來主持公道,董卓算哪根蔥?恐怕袁紹自己也是這麼想的。袁紹並有四州之地,除了先天具有的家族名望優勢,公孫瓚的作死也是一大原因。在河邊袁紹最大的對手是公孫瓚,而天下最作死的諸侯也是公孫瓚,眾叛親離,又殺死劉虞,導致劉虞的手下全都圍攻他,河北能不屬於袁紹都難。袁紹統一了河北很快就敗於官渡,很快就死了,所以哪來的早年和晚年?其實相差沒幾年。

再說劉表,190年孫堅殺了荊州刺史王睿,董卓派劉表來接任,劉表單騎入荊州,一場酒席就平定了宗賊叛亂,不能不說沒有謀略。但是劉表多少偏文人,他在荊州時,荊州以前盜賊很多,劉表能夠穩定荊州,有一定的能力。劉表最大的特點是自守荊州,並沒有多少擴張的慾望,隔岸觀火,首鼠兩端,最後繼位人的問題上沒有妥善的處理。有一首詩對劉表總結的非常好: 聲名高八俊,安坐鎮荊州。未有中原志,常懷繼嗣憂。


謝謝邀請。

袁紹、劉表都是東漢末年雄霸一方的諸侯,讓我們來分析一下他們為什麼早年不可一世,晚年又沒什麼做為呢?

袁紹,字本初,今河南周口市商水縣袁老鄉袁老村人。

袁紹出身東漢名門「汝南袁氏」,從其曾祖起,袁氏四代有五人位居三公,其家族因此有「四世三公」之稱。現在的說法袁紹就是根深蒂固的官二代呀,門第世家、官高權大、門生遍天下,隨便一招呼,就會有很多人前來追隨的。憑藉家族勢力,年輕氣盛的袁紹敢珠殺宦官,敢與董卓做對;所以後來在十七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時候,曹操說「袁本初四世三公,是漢朝名相之後,可為盟主」,所有諸侯一致擁護。但總的來說袁紹也還是有些能力的,也是胸懷雄霸之圖,有並天下之心的。但只是胸懷大志不行啊,你得有匹配胸懷大志的智慧的才能啊。袁紹沒有這個智慧的才能,袁紹兵多將廣,但不善用人;袁紹經常喜歡謀略,但是猶豫不決;袁紹屬於鼠目寸光、沒有遠見的人。袁紹的力量看著很強大,實際不堪一擊。導致後來節節敗退,直到死亡。劉表,字景升,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諸侯。

年輕時的劉表受到良好的儒家教育,學識淵博,很有名望。有與當地七位賢士並稱「八俊」的美名。劉表能在東漢末年雄霸一方,成為一域諸侯,可是沒有象袁紹那樣好命靠家族威望做大的,而是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打下的江山。劉表管理有方,施以仁道,開立學堂,很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和擁護。後來殺孫堅,經常坑擊曹操,名聲大震。但劉表的性格,生性多疑,好於坐談,也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只想守護自己的一方樂土。再後來寵溺妻室,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猶豫不決,優柔寡斷直到自己病死。

總之,袁紹、劉表雖然未成就一番大的事業,但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的亂世,仍不失為一個傑出人物。

其實這是一種錯覺和假象,早年沒有那麼英雄,所謂晚年也沒有愚蠢透頂。

先看袁紹,袁紹能崛起,一大部分原因是他顯赫的家世決定的,在當時的大背景下,董卓是眾矢之的,以袁紹的家世和名望振臂一呼就有一大幫人賣命,演義里袁紹看似比袁術強,實際上就實力而言,袁術並不比袁紹差。之所以顯得前期突出,主要是因為面對的對手不同,公孫瓚是個武人,並不是一個合格的諸侯,敗給袁紹也是時間早晚而已。

至於劉表所謂的早年英雄不可一世,多數是指他單騎平定荊州,當時孫堅殺了荊州刺史,劉表是朝廷委派的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再加上劉表本就精於交際和治理地方,所以很快和荊州世家達成了共識,其實直到他死,蔡家和蒯家在荊州都有相當大的話語權。

而且兩人從成為諸侯到死一共只有十幾年,特別是袁紹死的時候年齡並不算太大(對比曹操,倆人是發小),所以也沒有什麼早年晚年一說。

俗話說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劉表對比王睿(前任荊州刺史,好像是這個名吧,記不清楚了),袁紹對比韓馥,顯得很厲害,但是對比曹操自然而然就不行了,這也是前後看似差異大的主要原因。


這當然是心態的影響,比如劉表,早年被派到荊州,連個馬仔都沒有,自己一個人去的,那就是創業初期,創業初期,當然是如覆薄冰,忐忐忑忑,做什麼都小心翼翼,要思前慮後,要盡量多拉擾一些人。所以對荊州本地的士族豪強是非常好的,跟蒯、蔡兩家都合作得很好,劉表藉此坐穩了荊州,但劉表很快陷入了滿足,沒有爭天下的雄心,只顧著跟當地勢力搞好關係,沒想著把生意做大,那創業,不生則死,不進則退。沒有了進取心,更好的人才就看不到希望,就不會來投奔,諸葛亮跟劉表還是親戚,就在家門口也不給他打工,就是瞧不上劉表。

而到了後面,因為太平慣了,對天下局勢的發展開始麻木,以為採取保守就可以穩住,這個在商業上是有例子的,就是噹噹網,噹噹做電商也是很成功的,但在賣書這個領域取得成功之後,就開始趨於保守,不思更大領域的進攻。

你不去打人家,不去佔有人家的市場,不代表人家不搶你的地盤啊,很快,天下另一個梟雄京東要賣書了。噹噹還抱有幻想,沒有大力進軍3C這個大市場,也就是如劉表不進軍中原一樣,噹噹還表示,如果京東不賣書,他們也不賣電子產品,我們就思戰,這跟劉表要跟曹操相安天下多像啊。但曹操會相安於中原嗎?

當然不會,就像京東不會不染指圖書。

最後的結果當然知道了,噹噹最近被賣掉了。它的體量遠比上京東了。

噹噹當年看起來多牛,但因為保守,跟更牛的京東比,就差了距離。

再說袁紹,劉表是保守,袁紹是冒進,當年的袁紹可是很守規矩很能忍的,奔母喪到了家門口,馬上下車換素衣,害怕許子將評他一個無禮之人。到了洛陽,三公爭辟,他也不出山。

到了關東聯軍時,他也忍得住,沒有真的衝上去打呂布董卓。跟公孫瓚打,也是相當出彩的。

但等他坐擁四州之後,開始犯了冒進的錯誤,在打比自己小的曹操時,沒有穩紮穩打,而是希望一口吃成大胖子,非要一舉打敗曹操,最後反而被曹操打敗。

那袁紹這樣冒進的舉措在商界也是有例子的。比如賈會計。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