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是春秋時期吳國軍事家,和孫武率吳軍伐楚攻克口郢都,北服徐,齊魯等國,確立吳國霸主地位。白起為秦昭王時名將,羋姓,白氏,楚平王之孫白公勝的後代。伍子胥和白起有些交集,吳子胥把白起曾祖父楚平王鞭屍三百。如果論軍事能力,白起更利害些,起為帥三十餘年,吊打韓趙魏楚軍隊,下七十餘城未嘗一敗,為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伍子胥原先是楚國人,父親做楚平王太子健的太傅。受奸臣陷害與長子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歷盡艱辛逃往吳國,受闔閭重用,助他奪權,修建姑蘇城,為吳國強大做出貢獻。公元前506年,軍事家孫武,伍子胥率吳,唐,蔡聯軍西破強楚,克郢都。吳王夫差想北上攻齊,伍子胥則勸夫差先滅心頭之患越國,君臣二人產生矛盾,命伍子胥自殺,幾年後,越王勾踐滅吳國,夫差自殺。

白起是秦昭王時名將,白起善長殲滅戰,長途奔襲,伊闋之戰斬首韓魏聯軍24萬,攻克楚都郢,火燒夷陵。長平之戰殲滅趙軍45萬。白起為帥30餘年,破70餘城未嘗一敗,殲滅各國軍隊165萬,號欣人屠。在滅趙方略上同秦昭王產生分歧,拒絕帶兵出征,秦昭王貶其為民,賜死高郵。

關羽三國時期名將,號稱萬人敵,長期鎮守荊州,同曹仁作戰時取得上風,兵國襄陽,樊城,威鎮華夏。曹操用司馬懿計策,嗦使吳國被後出兵,抄關羽後路,兵敗麥城被殺。歷史上,伍子胥和白起軍事能力遠在關雲長之上,但二人名氣不高。

主要是伍子胥性格比較殘暴,為父兄報仇,競把楚平王從墳墓中挖出來,鞭屍三百,為後人詬病。白起是有名的殺神,殺戮太重。關羽是"忠義」的化身,被歷代統治者推崇,作為忠君愛國的標杆,廣為宣楊。《三國演義》的流行,也為關羽的名氣起推波助瀾的徵用。

關羽的身份扶搖直上,道教稱"關聖帝君",清代封關羽為"忠義神經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稱作武聖與文聖孔子並列。關羽從「靈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是統治階級為自已統治需要,加強思想控制,而造的一尊神,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我的觀點:三人之中,白起最厲害,相信應該沒有疑義,關羽的生平事迹最能反應社會底層人們的心思,所以最出名。

公元760年,唐肅宗尊太公望為武成王,享祭祀與武成王廟,歷代名將十人分左右從之,左列白起為第一位,十人當中沒有伍子胥,官方評價尚且如此,可見伍子胥確實不如白起。

白起軍事能力出眾,攻城拔寨不在話下,立功有很多,但這些都是對統治階級的功勞,老百姓並不關心這些;伍子胥為報私仇離開故土,投奔他國,率領吳國軍隊打回自己的祖國,把殺父仇人楚平王挖墳掘墓,鞭屍三百,不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反觀關羽,從市井小民一步一步封侯拜將,桃園三結義,對大哥劉備、三弟張飛情誼深重,高官厚祿不易其心志,對社會最底層無依無靠的小民來說,抱團才能取暖,對統治階級來說,忠義之心值得推廣,統治階級取其忠義,教導人們以其為標杆;底層小民大多時候比較無助,也盼望有類似關羽這樣的好兄弟,一起創業打天下,不在受人欺負;關羽符合官方與民間兩方面的需求,再加上《三國演義》的推波助瀾,因此關羽最出名。

可以看出,白起功在廟堂,伍子胥私心較重,都不能同時滿足官方與民間兩方面的需求,關羽對統治階級有功,又是社會最底層人們的榜樣,所以被神話,最出名。


在查閱了一些資料結合自己的理解後,我覺得白起和伍子胥中,各有各的厲害之處。關羽比前兩位更有名氣的原因是他忠義化的標籤和後世武財神的封號。我們還是來分析一下他們每個人的特色。

白起

相信大家看過《羋月傳》,但不知道是否為杜撰,可以參考。歷史記載,白起確實是羋姓。他確實和「秦宣太后」以及「秦丞相魏冉」關係極好,是輔佐秦昭王打天下最厲害的大將。

他擔任秦軍將領30多年,攻破城池70餘座。主要經歷了伊闕之戰破魏韓聯軍、伐楚之戰破楚都、長平之戰重創戰國等等。他善於野戰,戰必求殲。受封為武安君,和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千字文》有描述「起翦頗牧,用軍最精」。

最後功高震主,秦昭王受范雎進言,賜他自刎,白起覺得自己在長平之戰活埋了戰國40餘萬俘虜,罪孽深重,就自殺身亡了。後世唐朝時期,唐肅宗將白起供奉於武成王廟,成為武廟十哲。也被後世封為四大殺神之一。

伍子胥

伍子胥是春秋末期吳國軍事家。楚國人,父親為伍奢,當時楚平王誤聽讒言滅了他的一家,伍子胥逃至吳國。後受吳國倚重,在伍子胥、孫武等人的努力下,吳國成為當時的諸侯一霸。

以少勝多,快速致勝的柏舉之戰就是他們的傑作。戰後攻破楚國,伍子胥為了泄憤,掘楚平王墓,鞭楚平王屍300下。太史公說他「棄小義而滅大恨,復仇雪恥,流芳百世」。這點在《史記·伍子胥列傳》中有記載。

伍子胥也是死於自盡,同樣是君主的不信任聽信小人讒言,不聽他勸諫「聯齊滅越」,反而認為他有謀反之心。伍子胥的人文水利上也有很大的成就,他主持修築了姑蘇古城,成為吳國富庶的大後方。他還主持挖開了歷史上第一條人工運河~胥江,為當時農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作用。

關羽

關羽,就被大家所熟知了,字雲長,建安年間,劉備稱王,任命其為前將軍。

在桃園結義後,關羽跟隨著劉備征戰黃巾軍,溫酒斬華雄,虎牢戰呂布,單刀赴會等等履歷戰功,成為三國中非常棒的戰將。最後敗走麥城,中馬忠埋伏,死於孫權之手。

在徐州爭奪戰中,曹操大勝,劉備妻子被俘,關羽被迫降。曹操非常愛惜人才,賜給他很多金銀財寶,還有神駒赤兔,想收買他,以後以失敗告終。這就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這一說法的由來。最後關羽過五關斬六將回到了劉備身邊。這個故事出自《三國志·關羽傳》。主要是體現了關羽忠誠與正直的品質。

我的總結

白起戰功赫赫,很多軍事理論延用至今,為秦國的大一統做出巨大貢獻。但功高蓋主,有恃寵而驕之嫌,且殺伐太重不大被後世所認可。

伍子胥有勇有謀,為當時的百姓和吳國帶來了巨大利益。但膽大妄為,掘前君主墳墓並鞭屍,有悖儒家文化的仁義寬容,故後世不推崇。

而關羽更有名氣是因為:

一,忠君報國,死於戰場。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讓其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榜樣和楷模,流傳至今。

二,民間正義的化身,他在家鄉懲惡揚善,為民間注入了正義的力量,流傳下來。

三,在沿海地區,華人華僑聚集區等一些地方被稱為武財神。財一直是大家嚮往的,所以財神一直備受敬仰。

這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得到你的關注。

圖片來自網路侵權必刪。


雖說中國有句老話叫「文無第一,武無第二」,但事實上,武聖人的人選競爭,向來要比文聖人激烈,文聖人基本上是沒有爭議的,萬年孔老二,但武聖人可就熱鬧了,光是有據可考的就換了三四代了。

而關羽關二爺成為最後一屆「武聖人」,那都是很晚的事情了。

在唐朝的時候,李世民把姜太公姜子牙尊為武聖人,到唐肅宗時,設立了武廟,封姜子牙為武成王,並將亞聖十哲七十二賢一起供奉在武廟裡。

明太祖朱元璋開創大明朝,我們都知道,他對亞聖孟子的很多思想並不感冒,而且對武人有著一定的防範心理,所以在他登基後,將武廟廢除,姜子牙和亞聖等人絕了祀。

到了明神宗時期,萬曆皇帝做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同時封岳飛和關羽為帝君,分別是岳聖帝君和關聖帝君,這一封不要緊,雖然沒了官方的武廟,但卻一下午出來兩個官方承認的武聖人,老百姓上行下效,開始祭拜兩位武聖人。

到了清朝,大家都知道,滿人入住中原前文化程度是非常低的,而唯獨能看懂的書就是《三國演義》,當時這本書在八旗中有多火?這麼說吧,大家都把它當兵法用,所以關羽的形象深深烙在了滿清統治者的心中。

所以到了康熙年間,康熙皇帝重新設計武廟,但只供奉關羽一個人,亞聖十哲七十二賢都沒有恢復,這樣,關雲長一下午就到了和孔夫子幾乎平起平坐的地位。

有「弒君三十六,滅國五十二」之謂的春秋時代(公元前八世紀前葉至公元前五世紀中葉),是大魚吃小魚的「無義戰」時期。

接著聊聊為啥不供奉白起?我們都知道,「殺神」白起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萬,重創趙國,功高震主,最後被秦昭襄王賜死。

白起雖然勞苦功高,但殺心過重,而儒家講求的「忠孝仁義」,完全符合這四個字才有可能稱聖,很顯然白起在寬仁方面做的太差,難以稱聖。

再看看伍子胥呢,離著儒家最高道德水平那就更遠了,別看他為吳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他本身是楚國人,也確實受了楚平王的窩囊氣,更確切的說,是殺父之仇,但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點便是「忠」,其地位是大過「孝」的,具體說來,就是忠君第一,孝敬父母第二。

伍子胥受辱出逃吳國,借他國之兵對楚國大起刀兵,無數楚國百姓因他而死,攻取都城後,還挖開楚平王陵墓,對其屍身進行鞭屍,縱然君主有千錯萬錯,伍子胥這種做法雖大快人心,卻也讓他永遠失去了成為武聖人的機會。


關註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你好。

我來回下這個問題。

首選了解下,這幾位的身份地位和歷史影響。

1.白起.戰國時期秦國將領,今陝西眉縣人,著名的軍事家,作為將領,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都是靠戰績來說話的,白起經歷大小戰役無數,從無敗績,被封為戰國四大名將之首(其他三位,廉頗,李牧,王翦),最著名的戰役就是長平之戰,開創當時世界上最早,最大規模的戰役,僅此一役就斬殺趙國四十餘萬人,整個戰國時期戰死的將士加起來也就兩百來萬,有一半是白起幹掉的,白起的一生軍事生涯30餘年,攻城略低70餘座,從無敗績,被封爵為武安侯,更重要的成就就是把當時的六國中最強的兩個諸侯國趙和楚,震懾住了,為後來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被後世尊稱為一代名將,戰神之稱號。

2.伍子胥.楚國人,但是因為家仇,投奔了吳國,最後借吳國之力攻破了楚國都城,並親自鞭屍了當年楚王,成就就是建造了姑蘇城,大破楚國,春秋時期歷史名人。

3.關羽,字雲長,三國時期著名將領,關羽一生助劉備建立蜀國,大小戰役無數,成名之戰,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敗績,敗走麥城。從戰績來看,關羽的功績並沒有多大,但是關羽那種俠肝義膽,義薄雲天的情懷,被後世稱為佳話,更是被後世稱為義和武財神的化身,尊奉在牌位上。

所以名氣來說關羽最大,戰績和歷史影響來說是白起。

我的回答希望能幫到你,我是三原小芬。

喜歡可以點擊關注和點贊,評論。


伍子胥和白起、關羽這三位都在中國歷史上濃墨重彩的寫下了屬於自己的人生傳奇。

春秋後期,周禮幾近土崩瓦解,列國紛爭日益劇烈、各諸侯國內部卿大夫政治傾軋愈演愈烈。此時雖然沒有出現戰國時期的那種大規模殲滅戰,但戰爭的規模及烈度早已超過春秋中前期,以吳楚越三國紛爭為例,中等國家以及大國之間的滅國戰漸露猙獰。

當此之時,伍子胥有治國長材,個性剛烈、隱忍,心懷破家之恨、身負性命之憂,逃到吳國潛龍在淵以待天時,當其逢吳王闔閭知遇則全力輔佐吳國,興建吳都姑蘇、制定國策、富國強兵、發展壯大吳國水路兩軍、引薦列國人才尤其是兵家孫武,終於柏舉一戰打敗楚國主力,攻佔郢都,幾乎將楚國滅國,鞭屍楚平王,國讎家恨終於得報,人生成就達到頂峰,司馬遷評價曰「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

如果不是吳國的佔領政策實在不得人心、如果不是吳國體量相比楚國畢竟太小,試想,一個佔領楚國並消化了楚國的吳國,是否可以避免後來吳越爭霸被越滅國?是否可以北向與晉國逐鹿中原?是否可以就此改變中國歷史的進程?歷史沒有給我們答案,但是歷史告訴我們,伍子胥,烈丈夫!

白起則身處另一個時代--戰國中後期,史記中關於此人的記載,最讓人深刻的就是他每戰的殺人數字--「溺斃趙卒二萬人」、「斬首二十四萬」、「斬首五萬」、「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大量的殺人數字讓人不寒而慄,不僅僅是殺人數字巨大,殺人的方式種類也多樣--「坑殺」、「溺斃」、「斬首」等等,血淋淋的數字背後體現的是白起高超的軍事指揮藝術以及秦國商鞅變法以來所造就的強大的國家軍事機器。

由此更可以揭示出,在戰爭頻發的戰國時代,戰爭的性質已經由春秋時的懲戒式轉變為兼并、滅國式,戰役的性質也由貴族間的競技式轉變為舉國之間的殲滅式--以殲滅、屠殺敵國的有生力量為主。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通曉兵機的「人屠」白起在戰場上遊刃有餘,成為了那個時代最耀眼的將星,而長平之戰成就了白起在中國戰爭史上的頂級軍事家的地位、更成為中國走向大一統的決定性一戰。

"關羽,字長生、後改雲長,河東解良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塗脂;丹鳳眼,卧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大家對關公的普遍印象,來自於羅貫中《三國演義》里傳神的描寫。

《演義》,不是正史,是一個民族基於民族情感而對眾多歷史人物的情感表達。《演義》七分假、三分真,歷史大節上不造假,但是細節上凝聚了一個民族對於各時期英雄人物的眾多期望。

「關公」這個稱號對於中華民族而言早已成為「忠義」的化身,甚至成為了一種信仰--在佛教,他成為伽藍菩薩,在道教,他是「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在儒家,他的忠肝義膽被歷代文人墨客武人俠士所推崇,在民間,他又成為各行各業的守護神,甚至成為平民百姓家的門神!可以說,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英雄情節的民族。

對於這樣一位人物,我滿心的敬畏!每到一個城市如果遇到關公廟,我總願意去拜一拜,敬柱香!不為求財,不為人慾,只為對英雄的崇敬!

我不願意細述細評「關公」在歷史上真實的作為與成就,如常人所言,莫以成敗論英雄。我更願意在演義里欣賞他那精彩的人生--「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里走單騎」,「五關六將」,「華容道」,「單刀會」,「水淹七軍、威震華夏」。。。。

伍子胥、白起、關公,都以各人的才華與性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自己深刻的一筆,讓後人無限回味中國歷史的不絕的韻律,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更不能脫離了各人所處的歷史大勢而評價功名孰高孰低。所謂風雲際會、時勢造英雄,也正如詞雲「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謝邀,我是日月千年依舊。讀史可以知興替,明得失。所以背下來是沒有用的,要去提煉,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關於白起和伍子胥都不如關羽名氣的原因,主要還是因為演義神化,一部《三國演義》家喻戶曉!而在當中作為義絕的關羽名氣不下於古今任何一個名將也就不奇怪了!況且在上世紀,因為大陸和香港的經濟發展差異,造成了大陸很多人偷渡!偷渡之後沒有身份很多變成了無業游民,被迫參加社團混口飯吃,進出皆拜關二爺,也無形中提高了關羽的名氣!當然關羽自身還是具有一定的軍事才能,水淹七軍更是名動天下!

而要對比白起和伍子胥的軍事才能,我們可以以他們戰績去分析!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白起

可以說戰國時期最出名的殲滅戰都出自於白起之手!伊闕之戰斬殺韓魏聯軍二十四萬,導致魏國從此再無武卒!

鄢郢之戰斬殺楚軍三十五萬人,攻破楚國國都,燒楚國王陵,從此楚國對秦徹底處於劣勢!

長平之戰一戰坑殺四十萬趙軍,從此秦國東出只是時間問題!

可以說白起崛起的數十年間,幾乎打殘了秦國所有的主要對手!典型如趙楚!

我們再看一下伍子胥

他是小人物逆襲的典範,才能很強,從一個楚國的流亡之臣到吳國取得闔閭信任,最終攻破楚都位居國相就可以得知一二!

而他一生中最輝煌的時刻就是破楚,創造了小國幾乎滅亡大國的神話!

但能表示他軍事才能也只是對於楚國的幾次戰役!其他幫助夫差破越敗齊只是一些針對性的建議!

所以得出結論,戰績白起是遠勝伍子胥的,而謀略雖然兩人最後都沒有做到謀身,但是伍子胥是一步步起來的! 而且最後結局不太理想也是因為料到自己結局仍然選擇忠義造成的,從他屢次勸夫差殺勾踐就可以看出來,所以謀略伍子胥要強於白起!綜合來看兩人各有千秋!但題主可能側重於比較軍事才能,軍事才能白起是勝過伍子胥的!

客觀的講,白起最厲害。白起身為戰國時期四大名將之首,一直被譽為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戰神,是非常傑出的軍事家,在軍事歷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白起指揮的每一場戰役,都能夠準確的進行料算,可以說是料事如神,因此司馬遷曾稱讚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

至於為什麼沒有關羽的名氣大,我認為這和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有很大關係,通過這部作品的宣傳,關羽已經很大程度上被神話了。當然,不否定關羽作戰英勇無敵,但他最終敗走麥城,因此若論戰功和指揮能力,他不如白起。


先分別介紹一下吧,

白起於公元前331年出生在眉縣,是秦國老世族孟西白三大家族中的白氏,商鞅變法實行軍工爵制,限制了老世族的勢力,奴隸成為新國人,老世族子弟和國人都必須靠戰場殺敵,才能在軍隊中升遷。白起聞名天下第一戰是伊闕之戰。當時白起38歲,經歷大大小小無數的戰役,剛剛升為將軍。此後一發不可收拾,大大小小70多場戰役,沒有敗績,伊闕之戰中殲滅韓魏24萬聯軍,掃平秦軍東進之路。打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奠定了自己被後世尊為一代名將的基礎。據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

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回評。白起用兵善於分析敵我形式,然後才去正確的戰略戰術。毛主席評價他「論打殲滅戰,千載之下,無人出其右。」被封為武安君。

伍子胥,身負家仇,出昭關,投奔吳王闔閭,與孫武配合,攻破了楚國,進了郢都,將楚平王鞭屍。

三國時期,出了很多的猛人,不管是哪個方面都有很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人物,但是卻只有一個人被封神,就是關羽。關羽是孔子之後唯一成為聖人的,兩人並列文聖、武聖。世界上有30多個國家建有關公廟3萬餘座,被幫派、典當業、算命業、香燭業多個行業尊為祖師爺。三國豪傑輩出,論武力,關羽確是一等一的水平;但論謀略、論獨當一面的能力,並不算突出。那是什麼原因,讓他死後被封神的呢。關羽死後幾百年,生平事迹影響並不大。從唐朝開始,民間開始有祭祀關羽的活動,關羽開始被神化。到北宋時期,經濟空前繁榮,勾欄瓦肆之間,三國故事非常流行,劉備、關羽代表的漢朝正統被抬高。宋徽宗一生迷信,封了多個神仙,給關羽封了「武安王」、「崇寧真君」,從此關羽開始被官方封神。明清時期,代表忠義的關羽進一步被神化。明神宗封關羽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朝進一步加碼。慈禧太后特別推崇關羽,原因在於一個「忠」字。關羽被神化,起於民間、進而獲得官方認可。官方利用的是關羽「忠義」,然而那些忠義故事都是民間流傳的,並無正史記載:關羽投降時二位嫂子並不在身邊,而是孤身一人;關羽參加官渡之戰,斬了顏良,兩個月後正史記載「亡歸劉備」;關羽並沒有華容道義釋曹操;樊城兵敗,並無關羽拒降孫權的記錄。很多事情,正史中並沒有記載,而是路邊社,道聽途說,和大家主動加在關羽身上的。是底層老百姓對英雄的一個願望,這也是為什麼關羽被封神的原因,

要說起來戰爭水平的高低,額,由於當時的戰爭發展並不像現在的這麼快,軍事素養和對戰爭的理解,當時的三個人,應該還是同一維度的,有可比性,因此我認為,在當時條件下,白起的軍事素養肯定第一,伍子胥體現了孝,關羽體現了忠,二位應該並列第二吧!

以上是我個人簡介,如有不同意見,敬請指正


我認為伍子胥更利害,白起軍事才能非凡,戰功赫赫,長平一役坑殺四十萬趙軍,水淹鄢城打敗楚國,為秦之後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稱得上戰神。伍子胥為父兄報仇,一路逃亡至吳國,甚至沿至沿街乞討。輔佐吳王勵精圖治,使吳國國力強盛,打敗越國和楚國掘出楚平王屍首,鞭屍以泄憤,可謂是勵志的烈丈夫。伍子胥的的功績還在於修建姑蘇城,外城和內城相結合。挖掘胥江、胥浦水系,使姑蘇城免於水患,攻守兼備,水系沿用至今。此二人皆不能與關公相提並論,關公是忠義的化身,社會道德的標竿,無論什麼時代都離不了關公作榜樣。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