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軍隊南下入侵,對大宋江山虎視眈眈,面對戰爭的威脅,宋真宗做出了一個重大的決定,把力主抗遼的寇準召回身邊當宰相

宋真宗即位後不久,遼國加大了南侵力度,這讓北宋朝廷陷入惶恐之中,京城一派慌亂景象,朝中許多官員主張議和,關鍵時刻寇準站了出來,力主抗遼他陳述了抗遼的必要性,重要性,舌戰羣儒,最後朝中沒有一個官員再堅持議和的主張,統一了思想。

北宋初期幽雲十六州是遼宋兩國爭奪的焦點, 宋太祖為奪取這個地區精心籌備了許多年,沒來得及行動便匆匆離世 。宋太宗懷著滿腔熱血兩次北征遼地都失敗而歸,契丹人把幽州改為「南京」升格為上京的陪都 ,並且建立完備的官職,通過種種措施遼國把幽州打造成重要的橋頭堡,以保證在與宋的對峙中擁有主動權。

公元1004年,由蕭太后, 遼聖宗掛帥的遼軍,打著 「收復失地」的旗號,氣勢洶洶的南下大舉攻宋,遼軍避開了宋軍兵力雄厚的重鎮,繞道而行一直攻到了位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天的河南濮陽)直接威脅到北宋的都城開封。

為增加士兵的士氣,寇準力勸說宋真宗也應該御駕親徵對抗遼國,在他的勸說下一向膽小的宋真宗鼓起了勇氣,決定親自上陣。並命寇準一起前往戰場指揮軍隊作戰。

寇準對宋軍做了精密部署,使遼軍困在澶州城下, 進退維谷,遼軍遠離國土, 20萬人馬所需的糧草很快就供給不上了,眼見局勢對自己漸漸不利,遼國蕭太后提出了議和的建議,宋真宗收到議和使者送來的信後表示:凡是可以保證兩國百姓利益的事都可以談。

但是雙方一邊和談,一邊卻交戰不斷。當時,因為宋真宗趕到了澶州,象徵皇帝權威的黃龍旗在澶州北門城樓上升起,宋真宗端坐在城樓上督戰,宋軍士氣勢大漲,很快就擊退了遼軍。

此時寇準也清楚,要想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讓兩國長期免於戰火,就只能走和平談判這條路。而宋真宗則一心想要儘快結束戰爭,於是告訴前去談判的使者曹利用,只要歲幣不多於100萬,遼國提出的任何條件都可答應。

但是曹利用出發之前,寇準把他叫過去,正色的告訴他:「雖然皇上給了你100萬的歲幣權利,但是多於30萬 我就殺了你…」

曹利用的談判能力還算是不錯的,他在遼軍的營帳裏與蕭太后努力周旋,終於取得了和談的成功,雙方簽訂了「」澶淵之盟」

世人一般把「澶淵之盟」與屈辱聯繫在一起,因為北宋明明很有希望打勝仗,卻以提供歲幣為代價向遼國求和。

但事實是在過去長達25年的時間裡,遼宋兩國一直兵戎相見,但誰也沒法徹底打敗對方,反而是戰爭帶來了巨大開支,讓雙方都步履維艱,邊境的人民更是深受其害,不但正常的農業活動被迫停止,曾經活躍的邊境貿易也無法繼續,而兩國簽署盟約之後民眾才恢復正常生活。

雖然盟約規定宋朝每年要向遼國支付30萬歲幣,但是這些損失很輕易從邊境貿易稅收中掙了回來,同時也使得遼國的經濟越來依賴宋朝,成為「經濟上的附庸國」這也是後來兩國能長期保證相對和平的重要原因。

正如北宋宰相王旦形容當時的情況所說:

「國家納契丹和好以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賜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之一」。

這樣的描述一點都不為過,宋朝後來變得非常富, 這與邊境安定是分不開的,因此從長遠來看宋朝簽訂「澶淵之盟」獲得了此後的100多年的和平,這筆賬算起來並未喫虧。


宋真宗趙恆,乃北宋第三個皇帝,在位25年。政治上主張和遼,官員上提倡廉潔奉公,以德服人。所以在宋遼澶淵之盟後,迎來「鹹平之治」,其後期統治有點兒昏聵,重用讒臣,疏遠主戰派,評價真宗,應一分為二。治國:

倡廉潔,重人才,鼓勵科舉取士,為國家選拔人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變出自他手(小編也第一次知道)。對於治國上,真宗還是有點業績。澶淵之盟:

遼先後兩次襲擾高陽關,且都大敗宋軍,在第三次遼軍南侵時,宋真宗坐不住了,大部分在朝官員,都進件南遷遷都。開始真宗也同意遷都,但是在寇準及高瓊為代表的抗遼主戰派,力主抗遼反對遷都。寇準擺出一系列抗遼舉措最終說動了真宗,並同意掛帥親徵。但是上了前先後,隨著不斷來報的前線探報,讓真宗再次有退兵遷都的動搖,隨機左右讒臣再次抬頭鼓吹真宗還朝退兵。寇準看到了此時的危險,君前力柬曰「當此時騎虎難下之際,退則我軍土崩瓦解,進則士氣必勝」。在寇準及太尉高瓊的死諫下,真宗這才作罷退兵,隨著黃龍旗的高展飄揚,確實鼓舞了軍民士氣,激起了全軍抗遼信心。接下來果然不負眾望,宋軍初戰告捷,射殺遼軍先鋒,迫使了遼軍回到談判桌上,值得一提的是和談是遼軍的提議,這讓本就沒什麼戰意的真宗喜出望外,馬上拙主和派前去和議,並許諾「百萬金無不可以」。於是就有了著名的「澶淵之盟」。對於這個盟約後世褒貶不一,筆者以為還是要看到它積極的一面,畢竟當時遼國要以割地來求和,在寇準等的周旋下許諾「年歲幣30萬金,錦緞30萬匹」,沒讓割地得逞,也有了後來幾十年的宋遼相安無事。從這點看真宗也算是「英明」。以上兩點可以說是宋真宗比較正面的評價。而在宋真宗統治後期,由於寵幸佞臣,疏遠賢臣,政治一度昏聵。澶淵之盟後,真宗還朝立馬就把寇準罷相貶官,昏君之舉表現無疑!其實縱觀澶淵之盟前後,真宗捨棄遷都而配合寇準抗遼親徵,還是有威逼之嫌,但也不全是,寇準的主張也不無道理,真宗自然也知曉。作為一個耿直的柬臣,真宗自然也不大喜歡,最後落得貶官京師也不足為奇了。


宋真宗確實膽小,但他一點不糊塗,他也絕對不是一個昏君。遼軍一路南下勢如破竹,寇準讓他到最一線的澶州城上誓師,城下就是遼軍,這種事害怕很正常,擱你你也怕。但即便是怕,他還是去了,說明他還是有勇氣的。

而且,在御駕親徵出發時,他告訴留守都城汴梁宰相王旦,如果我很長時間回不來,那就抓緊立太子,說明他也是做了被俘虜甚至死社稷的準備,預想到自己一去可能就回不來了。你還覺得他膽小嗎?

還有一個事得說一下,這並不是宋真宗第一次御駕親徵,此前遼軍南下時,他就曾前往河北大名府視察,雖然並沒有抵達一線戰場,但河北一片大平原,遼軍騎兵隨時有可能打過來,這也說明宋真宗不是一個膽小如鼠的人。

大家對宋朝的誤解還是太多了,總是用膽小、軟弱去思考宋朝的事,但事實上,北宋不慫,宋真宗也不昏庸。


謝謝邀請

宋真宗,趙恆,北宋第三位皇帝,在位25年

題者所說御駕親徵即「澶淵之盟」事件

公元1004年,屢次進犯的遼國再次發兵20萬,直逼黃河岸邊的澶州(今河南濮陽)城下,威脅北宋的都城東京(汴梁,即開封)。情況刻不容緩,趙恆詢問羣臣意見。王欽若建議遷都升州(今江蘇南京),陳堯叟建議遷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準則厲聲反對,建議趙恆御駕親徵

趙恆本來不打算去,但當時寇準剛剛任宰相一個月,不能剛上任就駁了面子,再加上平章事畢士安也支持御駕親徵

趙恆相當於是被綁架去的

關於宋朝,我們知道宋太祖、宋太宗兩人以武得天下後對文人的推崇非常之高,「刑不上士大夫」這句話,在這個朝代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再加上宋太宗後期推崇「黃老之學」即無為而治

所以當時相當於天子與讀書人共治天下,趙恆找不到正當的理由拒絕寇準,也不能承認自己膽子小,只能被綁架

中途也有過退縮,均被寇準以大義勸阻

之後宋遼兩國互有勝負,在大宋有利的情況下,趙恆卻提出議和,簽訂「澶淵之盟」,即每年給遼國30萬歲幣,邊境設置於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這一行為,自然會遭到之後各時代的唾棄

但在當時,卻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首先,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狀態,其次,開展互市貿易後,每年掙得居然超出30萬兩倍還要多

這也是為什麼此後,宋真宗的統治被稱為「鹹平之治」的原因

雖然後期迷信鬼神傳說,但趙恆在位期間,戶口增加416萬戶,財政增加12861萬,至1021年(去世前一年)北宋戶口達到867多萬戶,財政總額已達15085萬,人均財富增加3倍多

他以拉動內需反腐倡廉促經濟發展,使北宋的統治日益堅固,國家管理日益完善,社會經濟繁榮

怎麼評價?

膽小?迷信?還是擴張不足,守城有餘?(原句實在想不起來了)

好像都有,你覺得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