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柴油加電事件」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是時候冷靜下來思考了。在這個事件中,我們看到事件發生時的一邊倒的討伐蔚來,看到了蔚來的艱難回復,總體可以稱之為一句吹牛引發的血案,理性來看也就是一個嚴謹的車主與一個營銷的高手在論證蔚來汽車的好壞。事到如今,這個事件到底會給蔚來帶什麼影響,又會給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從高調到低調,蔚來要不要改變風格?

縱觀蔚來的發展史,不管李斌願不願意,我們都看到了特斯拉營銷的身影。從超豪賽車到高端車,再到普及型;從行業大咖到社會精英,再到渴望購買者,蔚來都是按照這個節奏進行推進。

如果不是2018年的新能源競爭過於迷亂,甚至有企業故意亂帶節奏,煽動媒體與用戶在講量產纔是王道,蔚來也不至於如此被動。

實際上,蔚來還是做了一些實事,包括建廠,體驗店的佈局、換電技術、三電的融合,人團梯隊的建設,甚至交車萬輛。或許,如果沒有那個交車的賭局,蔚來可能不會被架到風口浪尖。

其實,說白了,這與競爭的本質有關係。

眾所周知,國產的新能源車企號稱有近兩百家,在這200多家的企業中,2018年能交車的不過十來家,其中,蔚來就佔據了榜首。

如果說在大局已定的情況下,第一的蔚來可能不會如此狼狽。問題就在於,除了傳統造車勢力中已經有很大優勢的比亞迪,榮威等,在這一標新勢力中,誰的位置都不穩定,有媒體報道的造車靠譜指數就是在隨著時間的遷移發生各種變動,一年中,上前十榜的企業遠遠不只十名。

交替爭奪之下,憑什麼讓蔚來當老大,槍打出頭鳥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當然,我並不是為蔚來來辯解什麼,只談到橫向對比中,蔚來並沒有那麼不堪。

加速技術回歸,新能源汽車回發發展本質!

說起蔚來,本源還是李斌的那張嘴,堪比手機界的餘承東,但不幸的是,從技術角度蔚來沒有華為牛X。那麼,這件事應該能讓李斌消停一些吧!

其實,「吹牛」是新能源造車新勢力企業的通病,甚至現在連一家傳統企業也在向這方向轉型,這並不是好現象。

在那個瘋狂補貼的年代,贏在起跑線也可以用來形容新能源車企們。在錢多多的刺激下,有的企業收購了電動車,電池企業就開始造車,甚至為了追求時間,某些車型連前艙的佈局都是混亂的,更談不了為新能源車開發專用的平臺。

在這種「拼積木」的思維下,贏得了補貼了錢,贏得了資本的錢,甚至還想贏用戶的錢。

心太遠,實力卻不允許。

蔚來事件只不過把新能源企業的遮羞布撕掉了。現在,每家車企絕對意識到了,技術纔是生存之本。

此時,回歸製造新能源汽車的本質不在口號中實現,卻在網友的較真中被逼去審視,這是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之幸,此處應該有掌聲,感謝蔚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