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生母孝定太后李氏,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栩鈞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隆慶六年(1572年),明穆宗駕崩,9歲的朱翊鈞即位,年號萬曆,在位48年,登基初期,面臨內憂外患,由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萬曆朝新政。親政初期,他勤於政務,在軍事上發動了「萬曆三大徵」,平定了哱拜叛亂和楊應龍叛亂,對外幫助朝鮮擊敗侵朝日軍。執政後期荒於政事,因無像張居正的人可以督導、國本之爭等問題而倦於朝政,自此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同時強徵礦稅,使明朝逐漸走向衰亡。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明神宗崩,終年56歲,廟號神宗,謚號範天合道哲肅敦簡光文章武安仁止孝顯皇帝,葬十三陵之定陵。

維多利亞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年5月24日~1901年1月22日)是英國漢諾威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她於1837年6月20日繼位,1838年6月28日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76年5月1日加冕為印度女皇。維多利亞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第二長的君主,僅次於伊麗莎白二世女王。維多利亞的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也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的英國女王。 維多利亞是喬治三世的孫女,愛德華王子與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一世的姐姐維多利亞公主的獨生女。維多利亞從小在母親的德國環境中長大,其父英年早逝,早年在其舅父利奧波德一世的監護下接受教育,長期受自由主義思想的薰陶。伯父威廉四世駕崩後,維多利亞即位為王。她在位時(1837年~1901年)是英國最強的「日不落帝國」時期,英國歷史上稱為「維多利亞時代」。此時,英國加大殖民擴張,在一定範圍內建立和佔領了很多殖民地。她在位的幾十年正值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頂尖、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變時期,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製得到充分發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徵。

這個是不同的歷史因素造成的!

中國自開創科舉制以來,文官治國的傳統便一代代傳承下來,士人集團發展到了可以對抗皇權的地步,而萬曆皇帝時期由於文官集團的勢力過於強大,即使不上朝帝國還是照樣運行,因為嚴密的官僚體系已經形成!

而維多利亞女王也是更多的從前面國王的讓權到主動發展資本主義,順應潮流!

沒有絕對意味的放權,權術中也有欲揚先抑的招數!

國家命運更多是歷史和地理文化各種因素的結果,即使有影響也不該是兩個皇帝是主要的


我是金風,我來回答,點擊右上角關注,持續發文!


說到明萬曆皇帝和維多利亞女皇都是甩手掌櫃,為何國家命運大相近庭,這個就要對比明朝,英兩國在當時的情況來說了。

首先兩人不能說一個時代,前後相差兩百多年,然後是制度也不一樣,萬曆皇帝時期,中國處在專制時代,君主集權制,所有國家大小事務都是由皇帝聖裁,而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英國已經建立了現代的議會民主制度,國家大小事情是由議會和內閣處理,說白了,女王就是個名號,她不當甩手掌櫃也要當,可萬曆皇帝不行啊,一甩手就出大問題了。我們一一來說。

萬曆皇帝朱翊鈞也是年少聰慧,他一即位就面臨著內閣的紛爭(內閣是明朝特有制度,幾個大臣輔佐皇帝),他即位就慧眼識人,提拔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一舉平定內閣紛爭。有了張居正輔佐,他也少了好多麻煩事。張居正死後,萬曆親政,躊躇滿志,發動了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萬曆三大徵」,關鍵三場戰役都贏了,也奠定了萬曆的威望,朝中在無人敢於小看這位皇帝。隨著時間推移,朝局的穩定,長期的奢侈生活磨平了皇帝的雄心壯志,所以就出現了連續30年沒有上早朝,致使後面提拔的官員都不知道皇帝長啥樣,在專制制度時代,皇帝甩手肯定要不得。

維多利亞女王時期,文章開頭說過,英國已經進入了現代的民主議會制度,資本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在實行過程中就把專制制度給比了下去,在位63年,也開創了大英帝國歷史上有名的「維多利亞時代」,以至於現在好多英國殖民時期統治過的地方還有好多地名都是以維多利亞命名的(比如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維多利亞公園),也讓當時的清朝見識了火槍和大炮,簽訂了一系列散權辱國的條約。

所以說,雖然都是甩手掌櫃,但是制度不一樣,那就造成了最後出現的結果不一樣,國家命運的不一樣。

我是金風,點擊關注我,歡迎評論,一一回復!


共同點,手下有一幫忠心耿耿的能臣武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