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兔死狐悲,晚明這些將領本來就已基本與晚唐節度使的地方軍閥割據情況類似,只是晚唐節度使那種甚至可以拋開中央政府自行鑄幣、招兵買馬的權力相對薄弱一些,其他則一般無異。大權在握,自然對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更重,崇禎帝在用人上往往是臨陣換將、朝令夕改,不止孫元化,還有袁崇煥,一個個的都是冤死。如此種種,給這些封疆大吏們造成了嚴重的危機感與陰影,生怕某一天這個命運落到自己頭上,所以直接投降後金,換得榮華富貴,至於民族大義,中華衣冠,已經早就被他們置之腦後了。

二、首鼠兩端。有種說法,清入主中原,實際上依靠的不僅僅是那幾十萬八旗兵,而是上百萬計的綠營兵,而其中的「佼佼者「就是吳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孫可望,這五人是清初五漢王。值得一提的是孫可望,他本是張獻忠農民起義軍大西政權主要將領,張獻忠在川北犧牲後,孫可望與李定國等率大西軍餘部南下攻佔雲貴一帶,堅持抗清。後改投永曆政權,以武力挾制永曆朝廷。孫可望為謀封秦王,擊殺南明大學士三十人,並與大將李定國不合,導致內訌。公元1657年(永曆十一年,順治十四年),孫可望從貴州引兵入雲南,攻打李定國,因部將倒戈不敵李定國。孫可望向清軍投降,引清兵入四川、貴州,隸屬漢軍正白旗。


孔有徳叛變是「吳橋兵變」,本是孫元化的部下。

東江鎮經過一系列兵變時(劉興治先是斬殺陳繼盛,後是謀劃斬殺沈世魁失敗被殺,明廷才重新掌控了東江),孔有徳等「分流」到了孫元化。孫元化待孔有徳等人還是不錯的。

關鍵的是,在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帝師孫承宗遇上「強拆」而無預案,也措手無策。十萬左右的關寧軍,居然要孫元化派數千人去救場!

先是九月,孫元化派孔有徳帶兵大約一千乘船前往。估計是遇上颱風風浪太大,加上隨性重裝備,差點翻船而返回,孔有徳是憤懣不已。

接著十月底,孫元化命孔有徳帶兵三千多「鼓行而西」。

但這時各地糧餉補給存在問題,比如同是登萊下的東江此時因缺糧餉而兵變,在慫恿之下居然把總兵黃龍給綁了,還被打斷腿腳割去耳鼻,後糧餉到而亂兵散去。

按《崇禎實錄》記載,孔有徳行軍中途駐留鄒平長達一個月,而且孔有徳出發同時,孫元化另外還派了李九成去買馬,要求李九成買完馬後就和孫元化合流。也就是說,孔有徳出發時,軍備也並不完整。

當時很多遼東難民通過東江轉移到登萊被安插到內地(所以光救濟接應逃民一事,毛文龍的功績不小),很可能這些遼民的紀律不好(比如餓得搶劫,在朝鮮時就經常發生),與當地人有很大的衝突(安插很可能還佔據田地房屋)。因此孔有徳行軍至吳橋時,居然沒有被安排就食(明代客軍行軍就食,提前要求沿途州縣準備糧草),而且還閉門罷市。結果就有一小兵強去王象春家的一隻雞,被要求「穿箭遊營」,於是士兵們開始鬧兵變,加上李九成的挑唆(李九成把市馬錢花光了,或者沒買到規定數量的馬匹),此外孔有徳對毛文龍一事耿耿於懷(毛文龍在雙島擺屍超過一年,周文煌請求下葬並正名,被崇禎斥責「飾稱忠義」,後周文煌勸說孔有徳被殺),於是起兵叛變。

孔有徳攻下登萊活捉孫元化後,考慮到往日恩情放了這位曾經的領導,但被朝廷下令處死。


孔有德屬於大明為了節制關寧軍而練的新軍(怕一家獨大),這支軍隊火器裝備程度非常高,本身孫元化就是火器專家,甚至請來歐洲人訓練火炮(有部分歐洲人加入軍隊)。

這支軍隊主要由原東江鎮人組成,東江鎮屬於遼東被努爾哈赤得殺逃走的遺民組成,與後金血海深仇,按理是不會投降後金的。

當時祖大壽被圍大淩河大半年了,關寧軍自己不敢去救,要朝廷派兵去救,朝廷就將山東孔有德這支新軍派上去了。

彼時朝廷存在黨爭,關寧軍在內閣的代表是首輔溫體仁,而新軍的代表是徐光啟,這支軍隊一直糧銄不足,開撥時天寒地凍,又沒有作戰前動員,走海路由於風浪較高不能行,只有走陸路北上。

北上時,各地方本應該供應軍隊的糧草一直沒有供應,差不多在德州境內,有孔有德的士兵偷了一士紳家的雞,結果逼得孔有德親自登門道歉,士紳還不依不繞,一定要孔將這士兵交給士紳處置,結果釀成兵變,孔有德試圖阻止未果,終於士兵在地方大搶大燒,清醒後害怕朝廷懲罰,就趁天氣好時投了後金。

等於大明朝廷為後金培養了一支火器部隊。


題主的無知,耿仲明和孔有德根本不是同一時期投降滿清朝廷的。孔有德由於在山東鬧兵變被迫出走降清的,這時大明帝國的皇帝?還是天啟皇帝朱由校呢!天啟五年山東兵變孔有德後來降清,直接導致了山東巡撫孫元化,事後被朝廷追究責任而被殺頭的。耿仲明?則是毛文龍的部下,由於,毛文龍無罪而被袁崇煥所殺。他們覺得在明朝陣營裏沒有任何前途了才投靠了滿清朝廷的。這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耿仲明降清時?大明帝國的當家人已經換成崇禎皇帝朱由檢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