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公眾號「環球情報員」(ID:

huanqiuqby

)授權轉載

編者按

近日,關於瑞典的幾則新聞引發熱議,這個北歐國家在國人眼中第一次有了強烈的存在感。不過許多人可能只是最近常聽見這個名字,實際討論起來卻發現自己對瑞典知之甚少(可能甚至分不清瑞士和瑞典)。

今天,我們就來瞭解一下瑞典堪稱「硬核」的發家史——

許多時候瑞典和瑞士傻傻分不清楚,沒辦法,就標籤來看兩國確實有許多近似之處,譬如中立國和高福利,但是如果從歷史上捋一捋,還是可以發現瑞典是有著足夠的特點讓人記住的。

瑞典在歐洲的位置

儘管瑞典位於北半球一隅,但是史前文明的發展脈絡似乎並沒有根本上的差距,大家都過著你學猴,我學猿,抓著藤蔓打鞦韆的採集生活。

以考古發現來看,瑞典最早的居民出現在8000到10000年前,那時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還在和冰川「相愛相殺」,在一些冰川消失了的地方瑞典的早期移民開始了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斯德哥爾摩,17世紀

從維京海盜說起

所謂「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喫餓得慌」,這條真理放之四海而皆準。

這些移民要生活就得填飽肚子,北歐的茫茫荒原,冬天又奇冷,這打眼一瞧一年大半是白茫茫的上哪找喫的?

不要緊,採集不能滿足生活的時候,就去狩獵填飽肚子。很幸運,當時的瑞典就獵物而言還是可以滿足生活的,他們喫的多是馴鹿。天天烤鹿肉,生活美滋滋啊!

但是鹿畢竟不是豬,繁殖能力有限,這要滿足人的生存和發展光喫馴鹿可是不夠,沒辦法,務農吧。

就目前發現的墓葬顯示,瑞典這一地區也是按照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發展演進的,這些早期的居民也都走上了農業生產的道路。但是瑞典的氣候真是不適宜發展種植業,寒冷限制了穀物的產量,瑞典人不得不考慮其他途徑的謀生方式。

這種狀態截止於公元9世紀初,因為這一時期由斯韋人、哥特人、丹麥人、挪威人和其他族人組成的維京人登場了。

一場世紀大幕即將拉開。

那個時候的維京人清楚地認識到掠奪比貿易來得更容易。

8-11世紀北歐維京海盜侵略圖,圖中A/B/C為維京人的起源地,C為瑞典,箭頭表示侵略路線

於是眾多的農夫、獵人和漁民都紛紛「跳槽」,投身於「此樹是我栽,此路是我開,要打此路過,留下買路財」這種打家劫舍的營生。

當時的世界東有大唐,西有拜占庭

(東羅馬帝國)

,但是遺憾的是瑞典並沒有受到這兩個國家的太多影響,因為這個地方既沒有仁義禮的教化,也沒有羅馬法的限制,搶就是了。

畢竟,相比於種地狩獵以及打漁,當海盜來錢實在是太快了!寒冷的生存環境造就了維京人強壯的身軀,常年的漁業生產使其擅長造船。

維京時期的日常生活

於是在整個海盜時代,北到北海及大西洋諸島,南到拜占庭,東到俄羅斯,海盜們就像狂暴戰士一般,駕著船到歐洲各個角落收「保護費」。

與西斯堪的納維亞海盜不同,瑞典海盜極少參與對不列顛的掠奪,而是喜歡向東開進,也許是波斯的玻璃、中國的絲綢和異域的香料對之吸引力更大,搶劫之餘這幫人甚至還開了貿易據點,命名了這片土地——俄羅斯

(Russia)

,據說因為羅斯

(Rus)

就是用來形容這些瑞典人美麗紅潤的膚色。

有了貿易地點,再搞搶劫貌似太容易被報復,這羣海盜轉變了思路,開始對拜占庭帝國強打猛攻,終於那邊喫不消了,僱傭海盜做衛隊。

改頭換面的海盜們走上了「合法貿易」的道路,他們從東方搞來玻璃、絲綢和香料,拿到西邊換取武器、琥珀、皮毛以及奴隸,一部分往來於各地的瑞典海盜就這樣開始了新生活。

維京海盜船

中世紀的瑞典

12世紀初,瑞典大體完成了皈依基督教的進程,這對瑞典接下來的國家發展影響深遠。在比格爾·雅爾執政時期,瑞典國家權力得到強化,一系列的社會和經濟變革推動了瑞典統一國家的發展,緊隨而來的就是對外擴張。

往西是不行的,挪威這個鄰居不太好惹,填海的話困難太大;往北也不太合適,實在是太冷;思來想去那就往東吧!

這下芬蘭可就倒黴了,瑞典人一路向東,幾乎擠佔了整個芬蘭,接著又開始了同丹麥的交鋒,但是很遺憾,丹麥實力實在太強,幾番衝突下來,瑞典人並沒有撈到多少好處。

瑞典曾經長期統治芬蘭

終於在把丹麥惹毛之後,1389年2月,瑞典國王阿爾布勒克特被丹麥女王瑪格麗特的軍隊活捉,不久瑪格麗特被擁立為瑞典國王,這樣瑞典進入了同丹麥、挪威聯合的卡爾馬聯合時期,從此瑞典和挪威臣服於丹麥國王的統治,但是保留了王國的地位。

在歐洲的中世紀結束的時候,瑞典的中世紀似乎結束的稍晚了一些,還在繼續著當年未完的事業。

在古斯塔夫一世統治時期,為了爭取從丹麥統治下的獨立,曾向呂貝克

(漢薩同盟主要城市)

借款。呂貝克倒是爽快,出手就是十萬銀馬克,借是好借,但是古斯塔夫還不起啊!沒關係,方法總比困難多。

聽說歐洲大陸在搞什麼宗教改革?這個還是可以做做文章的嘛!

於是當年為了統一國家的形成出力不少的基督教被國王祭了出去:古斯塔夫在北歐諸國中率先進行了宗教改革,其他國家改革的目的是什麼不太好說,瑞典這次目的很明確:要錢!要權!不給錢就砸!

於是此次改革沒收了天主教會的土地、城堡和其他貴重財物,將沒收而來的部分土地交給世俗貴族,主教由國王任命,新教會受國家政權管理。

此次改革使瑞典國王和貴族的實力大增,也使瑞典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

另外提一句,雖然國王富了,但是並沒有把這錢用來還款,狡猾的古斯塔夫趁呂貝克搞政治投機的時候也投機了一把,在呂貝克輸掉戰爭後,瑞典所欠債務也被一筆勾銷。

古斯塔夫一世

這位強悍的君主於1544年宣佈將王位改為世襲制,當他1560年去世時,王室財產比二十年代增加了兩倍。

在此之後較長一段時間裡,瑞典的農業緩慢進步,礦產、冶金行業也有所發展,整體經濟實力都有所上升,與此同時歐洲大陸也風起雲湧,自然也沒有忘掉瑞典,百年來相愛相殺,盟友換了無數,不變的只有利益。

兩次世界大戰時的瑞典

隨著工業的發展,瑞典也通過改良的方式完成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的過渡。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瑞典嗅到了金子的味道。

大戰爆發後,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同丹麥和挪威的國王會晤,決定共同奉行中立政策。這個政策使得瑞典既能賺協約國的錢,又能賺德國的錢,撈錢撈得不亦樂乎!

古斯塔夫五世

國內各行業的生產規模也進一步擴大,而到了1918年局勢明朗的時候,瑞典有恰到好處地通協約國簽訂了協議,向協約國租借船隊運輸物資,換取利益。

一戰結束後,瑞典也捲入世界性經濟危機,但憑藉壟斷組織的發展和國家的幹預,都挺了過來。到1939年為止,瑞典的國有企業在整個企業中所佔資本的份額已達15%,其比例之高,列北歐諸國之首。

1939年秋,二戰爆發,瑞典再次宣佈中立。但以漢森為首的聯合政府確實有選擇性的中立,譬如在蘇芬戰爭中為芬蘭提供財政、武器和軍事人員的援助;德國進攻蘇聯後又給德國進攻蘇聯;甚至會監控套入瑞典境內的反德份子,帶有明顯的親德傾向。

但是隨著世界反法西斯鬥爭的逐步勝利,瑞典也開始考慮後路,1942年拒絕向德國貸款;1943年拒絕衛德國運輸物資,還允許挪威和丹麥的抗德組織在瑞典訓練骨幹,並大量收容兩國難民。

雖然這些舉措看似鏗鏘有力,但聯繫其大戰初期及以往之表現,很難讓人將之同正義相聯繫。

戰後瑞典:北歐模式的代表

在戰後,瑞典漸漸在北歐地區成為一個大國。

起源於瑞典的諾貝爾獎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人口數量是丹麥、挪威和芬蘭的兩倍;工業發達,有著名的沃爾沃集團、愛立信、宜家家居、H&M;、Spotify等著名國際公司;對外貿易繁榮,出口利潤能佔到GDP的45%左右……

瑞典彷彿成為了一個模範國度。

編者結語:

但是「模範」的只是現在,聯繫其發家史,不要忘了維京人曾經的掠奪算計。如果單純認為瑞典是一個歲月靜好、與世無爭的國家,可能就片面了。

隨著瑞典難民問題的日益突出,極右政黨開始聯想起瑞典以前的日子,而有些瑞典民眾對於極右政黨十分支持。一邊是高福利和好風光,一邊是難民問題和

極右翼的黨派,

瑞典政治將有什麼變化,尚未可知。

喜歡本文的各位,歡迎轉載到朋友圈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