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050979  

 

來日,即將屆滿兩個月了。

不論是工作上還是生活上,撐過最難熬的第一個月之後,多半都已經習慣了。

每天跑超市成為一種信仰,壓到500日元之下,有時250元,有時100元,竭盡所能的將一日之日常開銷降低,

出遊的花費也低得嚇人,廚房的前輩都覺得我節儉到一種走火入魔的地步,根本強迫症上身;

不論是平常日還是出遊日,不時為了買到貴的物品而責難自己,然後在腦子的另一邊又立刻安慰自己,我是來打工"度假"的,不是來受罪的,這麼樣一分一毫的掙扎做什麼?!

 

 

我時常想,剛到一個新的場合,我們都在追求一種認同感,

像是被二廚與料理長、被老闆與老闆娘、被外場的日本人...等等等被職場上的誰誰誰認同一樣,

那是一種很微妙的情愫,說起來雖然曖昧,但不就是人跟人之間一種慢慢增加(或減少)的分數。

雖然不想承認,不過我們確確實實默默地在認識的人身上掛上數字,直到這個數值到了一個標竿,我們才會開始認同這個人,

人跟人之間的關係也會漸漸起變化。

就如同是FB上面的按讚法則,有時候並不是覺得對方發表的內容有多美好,而是因為認同這個人,所以自然而然按個讚。

 

打工度假

(料理長私藏上一季全套的假面騎士套裝...)

 

 

 

到日本前最常被問的問題是『為什麼要去打工度假?』跟不同關係的人總是回答不同的答案,正向的真實的美化的,都有;

來日後最常被問的問題則是『你都自己一個人去玩喔?』多半我都回答『對阿,一個人很好玩啊!』或是『能一個人的時候就一個人,找到旅伴的時候就一起去~』

但其實心中真正想說的是『一個人還是比較自在,要真的很合得來的旅伴實在難找』然後又偷偷下了一個註解『還不如自己去玩,決定事情輕鬆自在,又不用太拘泥於形式上的互動或客套的問好,多好』

然後,

出去玩的時候開始會在腦中跟自己對話, 『要往東還往西?』『要去這個山景還是那個海景? 『要搭JR還是搭BUS?』『啊啊啊,買錯了那個比較便宜啊~』

並在午晚餐時間開始搜尋吉野家、松屋等不用500元就可以喫很飽的店家,不得已才喫麥當勞或Lawson便利店裡的高消費食物,

真的很自虐;

每天拍完照將相機『阿醬』收起來之前,都會先拍拍它,感謝它在雨中或是鏡頭起霧的冰冷寒風中幫我拍下許多美景,

雖然對著相機做出這種舉動感覺有點奇怪,但阿醬真的是我目前最佳的旅伴跟好朋友之一。

我比較適合孤獨的行動沒錯,但有時候還是會想我這樣是不是生病了XDD。

 

 

 

平時上班日都七點半不到就起牀了,那時真的冷到靠杯,早晚溫差超級大,聽說一月最冷會到零度,看我到時候怎麼死(自虐)!

在室內及沒陽光的早晚是五度上下,有陽光則升到十四、五度,所以上班途中我會玩起往陽光跑的遊戲,

沒陽光的地方就拼命奔跑,有陽光的地方就慢慢走行光合作用,超舒服的~

以前坐辦公室的時候以為肩膀痠滑鼠肘就叫做職業傷害,進了廚房才知道,握起拳頭發現手指無力外加新舊刀傷、即便躺著也覺得全身痠痛、手腕各處被洗潔劑染過紅了整片、或被熱蒸氣燙傷...等隨便一個都比辦公室來得誇張許多,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提到『不該來打工度假的五個理由』,對於內文感到相當不認同,

每個人有各自的生存方式與選擇,都該給予基本的尊重與祝福,

這世界上存在著太多值得體驗的事情,別侷限在一個小小的井口,

任何一件事都會對未來的自己有幫助,而且能夠在規畫好的人生之外開創更多的可能性,

這是我認為『體驗』最重要的收穫。

 P1050987

 

身邊有不少打工度假的朋友大概都半年多就回臺灣了,我常常覺得很可惜,畢竟,這樣的機會並非那麼容易取得;

我不知道自己四個月後是否也會產生想回臺灣的念頭,從來日前的期待到第一個月的煎熬,以及第二個月的紮根,

時間的的確確影響著心境,

但千萬別老是羨慕FB上的美景照,那不過就是一種生活的方式罷了,

我想說的是,人的適應力其實超乎想像的可怕,

而人的想法,就跟刀子一樣,是會愈磨愈亮的。

 

 

 

最後,附上跟料理長的合照!(雖然沒有帶上假面面具,但始終不肯露臉的料理長)

P105098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