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音的質量,我指的就是①聲音的寬度②聲音的高度,總體來說就是動聽程度吧。(低中音的悅耳與高音的厚實感)

但是聲帶,這一硬體條件會對最終演唱的效果有多大影響呢?是發聲技術(也就是軟體)能夠彌補 的嗎?又能彌補多少呢?

打個比方,如果唱功一流的歌手,如韓紅,林俊傑,鄧紫棋,華晨宇……(我知道還有很多如陳奕迅張敬軒張傑蕭敬騰張靚穎和前幾年的周杰倫之類,但是舉例不過來了,望各家粉絲們不要著眼於這個問題上)如果把他們的聲帶變成普通人,平均水平的聲帶條件,或者說甚至中等偏下的先天條件,但是所掌握的發聲技術程度不變。這時候他們還能唱的這麼厲害嗎??


謝邀。

一早起來先寫篇長答……有點費神啊。

決定聲音質量第一要素是聲帶的閉合質量。第二要素是聲帶本身的厚薄長短。

最早在19世紀時候,喉鏡就是由西班牙一位聲樂專家發明,具體名字我忘了,大致就是通過那次研究,第一次發現聲音的質量實際上和聲帶的閉合質量有很大關係。

所以,當你聲帶閉合不好的話,聲音質量就會被影響。

那麼結論就是歌手聲帶閉合能力不好的話,哪怕有一樣的技術,聲音質量也會大打折扣。

聲帶的厚薄則是影響了聲音的厚度。流行對聲帶天賦沒有太多講究,主要是以聲音特色為主。美聲對聲音有相對統一的要求的話,就會把聲音去分類,比如男高,男次高之類的。

下邊是詳細的解釋和一些影響音色的其它因素,和本體題無關,可以跳過。


是什麼決定聲帶的閉合質量呢?

我們一般都是認為聲帶振動是和氣息有關。但實際上氣息只是聲帶振動的動力,決定聲帶振動的還有喉返神經,它包含了支配聲帶的運動神經。

而喉返神經還決定了我們閉合的質量。

為什麼要說這個,因為明白這個原理,我們可以很好理解氣息與聲帶的關係。

除了本身聲帶閉合不良的情況。

當我們用的氣息過多的時候,被動力大於主動力,那麼我們的聲帶閉合(主動力)就不會太好。

那應當怎麼減少氣息量呢?

減少氣息量,就包括了吸氣和控氣。

可以用口鼻一同吸氣,平時訓練可以完全用鼻子吸,這樣一個是吸得深,一個是吸得少。

控氣就更好理解了,這裡就不解釋了。


除去聲音質量,音色和語言習慣關聯很大。

比如中世紀,原本法國和義大利兩國歌劇都很發達,但為什麼最後是義大利成了美聲的發源地。

其中有一部分,是因為法語的發音走鼻腔,當時很多人不太喜歡這樣過於柔和明亮的音色,這讓法國歌劇有了一定的限制性。

而義大利語的發音更偏向咽腔,人們就發現這樣的聲音更響亮,更立體,傳播性更好。在逐漸的偏向中形成了後邊的美聲唱法。

所以我認為,若是以後若是要培養小孩唱歌,首先要培養其發音偏向。

比如說粵語地區音調平,咬字靠後,發聲低,所以胸聲重,在中低音上有優勢。

台灣地區說話嗲,聲音更多是走鼻咽腔,高音就會有優勢。

東北地區翹舌捲舌多,聲帶邊緣化就更好,高音選手同樣多。

四川地區說話咽腔發力多,後咽壁力量就天然足。

這些是因為不同地區發聲區別所帶來的先天優勢。


身體結構上。

有個更明顯的例子。

美國人天生骨架比亞洲人大,胸腔體積大。

加上語言習慣,咬字也是在中後部位,所以唱歌胸聲天然足。

然後他們的聲樂體系會更偏重頭咽腔的訓練。

再以韓國為例,實際上韓國的聲樂訓練方式更偏向美國,也是偏重頭咽腔的訓練,但因為體型特點,就會比較缺乏胸聲。


流行是一個根據硬體而調整軟體,最終實現軟硬兼并的唱法。 所以單純就聲音的質量去談整個唱法其實是沒太大意義的,因為唱法是隨著你而作改變的。

這裡就可以引申出答主的問題,發聲技術是否可以彌補並不優秀的先天發聲能力。答案是可以的。

正常未學習情況下,影響聲音基礎質量的先天因素集中在聲帶的閉合能力和使用邏輯上(比如與氣息對抗中對於壓力和張力的體驗和看法,比如訓練過程中以拉奏為主還是頓音為主,這個跟樂感和聽覺審美有關)。後天因素則多集中在語言方式,語境,性格等等。(不同的語言類型和方式帶來不同的發聲技術能力強化;不同的語境下聲帶訓練的方向不同,比如不同家庭的基礎音量不同,也就造成聲帶大振幅下的穩定度不同;性格決定了用力習慣和用力後下一步的控制行為)

而學習技術的核心是根據個人的先天和後天因素和音樂性等諸多元素來調諧和設計一個人的演唱能力。學習的核心在於均衡,比如,音域的開發應該以個人特徵保留的前提下造成,而不是一味的高。比如共鳴應該完成的是根據個人基礎音色特徵或者設計唱法所需特徵來具體組合和平衡,而不是一味強調全開和某一部分。

所以很多人將流行視為不完整的美感其實也沒什麼問題,因為它是沒有必要完整的。

它從通性審美出發,最後在音樂性,表達性和技術性上實現個性的成熟。

附:補充K的發聲原理

聲帶震動機理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兩種:

一種是以德國米勒為代表的早在1917年提出的「肌張力學說」。米勒通過用動物及人屍體的喉頭進行了一系列發聲試驗,認為來自肺與氣管的呼吸壓力迫使聲帶閉合與打開的張力變化產生振動,如此產生的周期性振動是發聲的聲源。這個學說與幾個世紀以來聲樂教學中「唱在氣流上」的實踐經驗相吻合,所以,一直成為一種主流觀念;

另一種是1950年法國於松提出的「神經時值學說」,亦稱為「肌陣攣說」。他認為聲帶的振動不是由氣息吹動而引起,而是先由喉返神經控制聲帶自動振動後再引起氣息產生振動,喉返神經的衝動頻率決定發聲的頻率。(出自《對於歌聲的生理學和音響學現象的研究》)但單純此學說,無法特別完美的解釋發聲中聲帶震動周期現象。

所以綜上所述,我在教學中常常強調被動閉合與主動閉合的訓練順序和結合,結合個人特徵和演唱傾向,在基礎調整的時候將不同的人劃分開。


謝邀

音色 就是你本來的聲音 這幾乎是不可逆的 與生俱來 沒辦法 有的人說話天生就不好聽

不過這不算太影響你唱歌

聲帶就像皮筋兒 要經常拉伸 也就是說你要經常唱 練習 這樣皮筋兒才更有韌性

氣息的運用可以保證你更好的控制自己發聲 比如平直音或者顫音 這個也需要練習

音域的寬度可以靠練習來延伸 但是會有極限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

每個人也都有適合自己音域的音色 超出這個音域 可能你唱不了 也可能唱得了但是音色不是最佳

假設你的音色特別難聽 與生俱來的難聽

那你通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 還是可以有一定改善的 但是不會達到質的變化

所以 找到適合自己的歌曲就顯得尤為重要

這就好比 有些有不同版本的歌曲 相比而言 有的會覺得原版最佳 儘管難免會有先入為主的因素在裡面 但也確實有翻唱版本超過原版的情況

這裡面包含因素就多了 可能是編曲 也可能是歌手演繹 總之不管什麼原因 最終要的還是適合


以人類目前所能夠掌握的耳鼻咽喉頭頸外科的醫學知識來說,還沒有辦法定義每一個人的嗓音條件是好是壞,至多,通過儀器,告訴你,誰的聲帶厚,誰的聲帶薄。然而,聲帶的薄厚卻又是可以通過壓縮技術及氣泡音技術來變化,在此就不多談了。

至於所謂的大號嗓,中號嗓,小號嗓,醫學上沒有這個定義,也沒有辦法定義,這還是聲樂老師們從聽到的聲音劃分出來的,所以,嗓音號型完全不對天生的。

目前定義嗓音條件的方式,僅僅存在於聲樂老師的聽感上,然而,不同聲樂老師,定義嗓音條件的方式又有所不同。有的聲樂老師根據音色的乾淨程度來定義,有的聲樂老師根據聲帶壓縮後聲音的強度來定義,可是,這些完全都可以通過後天技術來改變。

所以,醬醬認為,嗓音條件不存在好壞,理論上來說,我們可以開發出人類所能夠達到的一切聲音。


聲帶條件的定義,基本上都是「聲樂家」YY,醫學上,目前還沒有明確論證什麼樣的聲帶條件為好,什麼樣的聲帶條件為壞。另一方面,只要聲帶沒有病變,那麼,聲帶的形狀都是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來改變的,所以,我認為,後天性佔百分之百。要不,話別說太死,留點兒餘地?嗯,那就百分之九十九吧。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