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趙武靈王,戰國中後期趙國君主,在位28年,推行「胡服騎射」政策,使得趙國成為當世強國 ,先後滅中山國,敗林胡、樓煩二族,辟雲中、雁門、代三郡,並修築了「趙長城」。

雖然趙武靈王在政績上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晚年的生活確是極其糟糕,這件事還得從他從立太子這件事開始的。

趙武靈王本來立的太子是他的第一個兒子,趙章,而且趙章也是他和韓國的一位公主政治聯姻成果,按理來說順理成章的事,可是後來他又取了個美女,叫吳娃,給他生了個兒子,叫趙何,也就是趙惠文王,吳娃自然希望自己的兒子能夠繼承王位,於是就在趙武靈王身邊吹枕邊風,趙武靈王最後只好答應了吳娃的請求,廢掉了自己的大兒子趙章,立趙何做了太子。

可是這位君王,實在太喜歡打仗了,他覺得治理國家實在太累,於是還在壯年就退位給了新太子趙何,

但趙武靈王沒有能力保護好他,趙章被收出來殺掉了。趙武靈王被關在行宮裡,斷水斷食三個月。後來的後來,趙武靈王覺得自己這樣做法有點對不住自己的大兒子趙章,於是就讓趙何拿出點土地來給趙章,趙何此時已經做了一國之主,自然不願意,於是父子兩人的關係鬧扳了,趙何把趙武靈王關在了監獄,最後被活活餓死了。

一代霸王趙武靈王最終落得一個被餓死的下場說起來還是很可悲的。

2.齊桓公春秋五霸之首,春秋時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在位時期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曾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

齊桓公的死是他的幾個兒子爭奪王位造成的,齊桓公在位的時候是立了太子的,他是鄭姬生的齊孝公昭,也就是呂昭,那麼既然已經立了太子了,為什麼還會出現爭奪王位這一幕呢?其實早在管仲死的時候,管仲就建議齊桓公不要重用易牙、豎刁這兩個人,然而齊桓公沒有聽,還是重用了這兩個人,最後在齊桓公病重的時候,他的寵臣易牙與豎貂見機擁立公子無虧為君,幾個兒子自然不服氣,於是開始一場王位爭奪戰。

五個兒子只知道爭權奪利,卻沒有一個人關心已經病重的的齊桓公,就這樣,齊桓公在幾天之後,因為便秘死去了,然而即使他已經死去,他的屍體依舊沒有得到埋葬,一直在宮中放置了67天,最後都生蛆了,仍是沒有人為他收葬,一代霸主也是死的可憐

3.朱溫,後梁皇帝,出生農民,起步不如以上兩位,所以創業史也是比較艱難

他的死其實也是他的兒子造成的,他的長子郴王朱友裕死的比較早,因此從建國稱帝以來,朱溫始終未立太子,在他感覺自己生命即將要結束得時候,他才決定把自己的位置傳給養子博王朱友,實在是其他幾個兒子沒一個成器的。

朱溫這樣的操作,他的次子朱友珪自然看不下去了,況且朱友珪還是個很有野心的傢伙,於是就殺入皇宮,直接把朱溫給殺了,而且還把他的屍體用蚊帳包裹好,埋在寢宮地下。

死在自己兒子手裡,朱溫也算是死的比較慘了,然而,這一切其實都是他本人造成的,出生農民的朱溫,早期其實還是不錯的,親民愛兵,可是在他心愛的妃子去世後,這人完全就就變了樣,亂殺無辜,姦淫兒媳,啥事都干,所以最後死在自己兒子手中也是不足為奇。

4. 李元昊,西夏王朝開國皇帝,祖上早年間幫助僖宗剿滅過黃巢起義,因此得到重用,所以世代一直居住西北,歷經幾代家族勢力越來越大,道宋真宗年間在,在西北建立了西夏王朝,自己開門當起了皇帝,主要原因還是宋朝在軍事上比較弱勢的緣故。

李元昊這個人缺點比較多,他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而且,沉湎酒色,好大喜功,更是好色無恥,猶喜強奪他人之妻。當時他給自己的兒子,也就是太子寧令哥找了個妃子沒藏氏,可是他發現沒藏氏有點姿色,於是就廢了自己的皇后野利氏、和太子寧令哥,把沒藏氏為新皇后,這一弄,寧令哥自然不服氣,於是準備殺了李元昊,可惜當時一刀砍在了李元昊鼻子上,把他的鼻子給砍掉了,最後李元昊逃了出去,竟然是因為流血過多死了。作為一國之主,身邊竟然沒有任何親信,也是死的可憐。


四人的確死的很慘,原因還是因為王位繼承問題。但相比之下,齊桓公還算是壽終正寢,是病死在床榻上。而朱溫、李元昊則是被兒子所殺,趙武靈王則是被圍活活餓死。簡要分析原因:

1.趙武靈王,在王位繼承人的選擇上,飄忽不定。如果退位之後,將全部王權交給趙王何,自己後期不去想爭權奪位,或許會有一個很好地結局。

首先是立了公子章為太子,後來公子章的母親去世,趙武靈王又將美女吳娃立為新夫人,廢了公子章,立公子何為太子。後來趙武靈王為了在有生之年把政權平穩的交給太子,想了一個辦法。自己退位,讓太子何即位為新王,但要求新王與自己分別負責國內的政治和軍事,在趙國構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兒子都是國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國王的稱號,而是使用有著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稱號。

趙王何即位後,在肥義的教導扶助下,很快就進入了王的角色。趙武靈王在趙國的中心地位逐漸被趙王何代替。此時,趙武靈王對公子章產生了愧疚,於是就封公子章為安陽君,派田不禮為相,輔佐公子章。田不禮經常在公子章面前斷煽風點火,使公子章對王位的慾望又死灰復燃。

趙武靈王當時才四十多歲,退位後,自己在趙國的中心地位被趙王何代替,本就心裡邊不是很舒服,加上趙王何對趙武靈王的調兵也逐漸控制得很嚴,使趙武靈王感覺到了趙王何已對他有所防範,激起了趙武靈王更大的鬥志。此時,趙武靈王已經不把趙王何看作自己的兒子了,而是作為自己最大的對手。以至於後來發生了「沙丘之亂」。

趙武靈王以在沙丘(今河北省邢台市廣宗西北)選看墓地為名,讓公子章與趙王何隨行。趙武靈王默許公子章對趙王何採取行動,想讓兩個兒子內鬥,最後自己再奪回王權。但是公子章叛亂失敗,和趙武靈王一同被信期、李兌、公子成圍困在主父宮中。李兌和信期派兵攻入主父宮,誅殺了公子章及其黨羽。但沒人對趙武靈王動手,將主父宮的宮女全部遣散,就是不許趙武靈王出主父宮。趙武靈王想拚死,但是公子成等人只圍不戰,也無人敢擔刺殺主父的罪名。就這樣,趙武靈王被圍在宮裡三個月,被活活餓死。公子成在確定主父必死之後,才打開內宮,為主父收屍。而趙王何對主父之事一直不問,直到公子成來報主父餓死,才痛哭一場,命令厚葬,全國舉哀。

2.齊桓公,春秋五霸之一,在位期間的成績顯而易見。至於死後出現的慘狀,也是由於繼承人的選擇問題。

齊桓公晚年,管仲去世後,重用易牙、開方、豎刁等小人,三人得勢專權。後來齊桓公重病,由於易牙、開方、豎刁等人從中想掌控大形勢,最終使五位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奪王位。齊桓公病死,五公子互相攻打,齊國內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里爬了出來。兩個多月後,新立的齊君無虧才把桓公收殮 。

3.梁王朱溫,晚年重病時,由於後唐李存勖的勢力威脅,自己的幾個兒子又都不是大才之人,不能與李存勖相匹敵。所以再繼承人問題上,選擇了自己的義子朱友文,使自己的親生兒子不安,於是謀反叛亂。

朱溫在病重以後,想冊立繼承人,知道自己幾個親子不成器,只有養子朱友文尚可成器,因此決定傳位給他,將傳國玉璽交交給了朱友文的妻子王氏,讓她到東都開封去召回朱友文。朱溫的親子朱友珪得知後,十分恐慌,朱友珪不久前犯過錯被朱溫鞭打,這時朱溫又下詔讓朱友珪擔任萊州刺史,當時被貶官者大多被追命賜死,朱友珪更加不能自安,於是朱友珪與左龍虎統軍韓勍合謀叛亂。韓勍率六百親兵,隨從朱友珪混雜在皇宮禁軍中進宮,埋伏在宮內,半夜砍斷門閂進入完春門,到達朱溫的寢殿。朱友珪命令自己的馬夫馮廷諤去殺朱溫,馮廷諤提刀追砍,朱溫繞著殿內的柱子躲避,刀三次砍到柱子上,朱溫筋疲力盡倒在床上,立刻被馮廷諤殺死,終年六十一歲。

4.李元昊,生性暴戾,多猜疑,好殺虐。最終也是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被兒子殺死。

李元昊晚年沉湎酒色,好大喜功,導致西夏內部日益腐朽,眾叛親離。元昊好色,妻妾成群,猶喜強奪他人之妻。據傳妻室(后妃)凡七娶,一說五娶,實際有八人之多。廢皇后野利氏、太子寧令哥,改立與太子訂親的沒藏氏(另有一說沒藏氏)為新皇后,招致殺身之禍,於天授禮法延祚十一年(宋慶曆八年,1048年)被子寧林格所弒,享年46歲,李寧林格後因弒父之罪被處死。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上瓊樓最高層

這是袁世凱的兒子,在他登基稱帝之前,寫給他的一首詩。古往今來皇帝無疑是中國最高危的職業。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歷史上正常死亡的皇帝寥寥無幾。

趙武靈王一代雄主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超強的軍事大國,可到最後竟然被活活餓死在沙丘。這不得不說是人生一大遺憾,作為君王,他富有四海(準確的來說是富有一國)是什麼原因讓他活活餓死呢?完全是因為他自己分不清楚,作為一個父親和一個君王有什麼區別?他先是十分疼愛自己的小兒子,因此冷落了大兒子。後來他又覺得對不起大兒子想方設法的彌補大兒子失去的東西。到頭來,大兒子不買他的帳,小兒子更不買他的帳。最後也就凄慘的死去了。

齊桓公,這位霸主風雲一生,大家也都熟悉,關於他的死我只想說一句話,親賢臣遠小人成就了他。親小人遠賢臣毀滅了他。如果不出意外的話,齊桓公應該也是餓死的。(記不太清了,可以下去考證。)

後梁的朱溫那可是一代梟雄,誰知最終死在了自己兒子的手裡。正是那句話所說的,日防夜防,家賊難防。

關於李元昊,我並不了解,在此就不作回答了。

還是那句話 「絕憐高處多風雨,莫上瓊樓最高層。」高處雖然很好,但是高處不勝寒,何是在人間。那至尊之位,不是一般人能夠駕馭得了的。既然選擇了生前榮光,那又何懼死時凄涼。


題主能把這幾個人放在一起問出這個問題,明顯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這幾位都是當時的厲害角色,悲劇結局的主要原因是共同的,是繼承人問題沒有處理好,猜想題主大概也這麼認為吧。

趙武靈王,廢去原太子,大兒子趙章,讓位給小兒子,自稱主父,卻對趙章愧疚又想中分趙國,偏偏還不做好防範措施,最終釀成大禍。

這是性格使然,自作孽。

齊桓公,古代帝王少有的胸襟寬廣,可惜,沒有管仲,這個胸襟寬廣了就變成了憨,姜小白沒有嫡子,幾個兒子也不算成才,管仲生前也為他都操作好了,一是為他立了太子,而且託付給了宋襄公,二是為他選好了相位繼承人,交待了遠離易牙豎貂開方等小人,可惜沒有把太子先扶上馬,包括太子自身能力和勢力的培養等等。

這是能力使然,可嘆。

朱溫,在歷史上很多方面類似於曹操,但是歸根到底就是個流氓,完全沒有曹操的胸懷和氣度。朱溫武功蓋世,大定天下後,還沒有完成平定,就各種淫亂,爬灰,在一堆親兒子乾兒子中搖擺,終於導致朱友珪弒父,朱梁各種內亂大傷元氣,最後穩住帝位的朱友貞欠缺能力,加上名將凋零,李存勖崛起,朱梁滅亡。

這是素質使然,可恥。

李元昊,本也是一時梟雄,手腕高超,在宋遼之間搖擺,武功也盛,但是稱帝後過於膨脹,頗猜忌,也是個淫亂好殺的流氓,奪兒子寧令哥妻,寵幸莫藏訛龐這野心家大奸臣,後寧令哥在沒藏訛龐唆使下弒父。

說來也是一流氓,素質太差,識人不明,活該。

李元昊之死,大宋幸甚。


這四個人很明顯的一個特點,都是被自己的孩子間接或者直接害死的。

先說趙武靈王。趙武靈王當年採用胡服騎射,大大提高了趙國的戰鬥力,可謂一時英主。但是他正值壯年,就選擇了退位。而且讓位給了小兒子,自己主政,稱為主父,據說還是因為做了一個夢,愧對小兒子的母親。可是他忘記了自己的大兒子,他看見大兒子,大的身軀,拜倒在小兒子的腳下又覺得愧對大兒子。後來大兒子造反,趙武靈王又心軟,收留了大兒子。最後導致悲劇,自己餓死沙丘宮。搖擺不定,猶豫不決這件事真的害死人。

再說說齊桓公,其實齊桓公離了管仲,他什麼也不是,什麼都做不好。管仲臨終前告誡他不要離易牙,豎刁,開方那三個人太近。開始齊桓公是聽來著,可是自己活的不舒服,又將他們召回來了。還指責管仲,說他聖人也有做錯的時候。最後怎麼樣?因為這三個人鼓動齊桓公膝下諸位公子作亂,最後齊桓公也是餓死在宮牆之內,生蛆了,發臭了才被人發現。其實這不能算是齊桓公兒子的鍋,是他自己不行。

後梁朱溫,草根出身,胸無大志。做出點成就就忘了北,行軍過程中偶然寵幸一個軍妓。這個軍妓生下了朱溫庶子,朱友珪。兒子朱友理行軍打仗過程中又寵幸兒子的妻子。惹得朱友珪大怒殺了朱溫。其實也是自己的鍋。

西夏李元昊,也是一代英主。建立西夏之後開始膨脹了。開始公然扒灰。結果他兒子勾結奸臣,就把他給弄死了。現在我只有一句,呵呵,對他說了。

這四個人都有共同的特點,前期都很英明,功勛卓著,但是後來都因為各種原因和自己的兒子發生了矛盾和分歧,最終導致了自己橫死。其實都怪自己,沒什麼可說的。


這四人都是一時雄主,在歷史上的影響都是相當高的,但朱溫和李元昊是不能和趙武靈王以及齊桓公比肩的,雖然二人也死的較為凄慘。現在就來分析一下趙武靈王、齊桓公

為何生時雄才偉略、風光無限,死的卻是窩囊透頂的原因:

趙武靈王趙主父餓死沙丘宮齊桓公被奸臣隔絕宮門,連水都喝不上一口,大體上也是餓死。

二人的死因有極大的相同性:

一、繼任者無德行

為了爭奪權力,子孫都惘視禮儀道德,不顧自己父親的死活,所以趙主父被困沙丘宮三個月,連鳥蛋都掏吃凈了,而齊桓公雖然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但兒子為了爭奪權利,不僅任由奸臣隔絕自己的父親,即使爛掉了,屍蟲都跑到了牆外都無人搭理。

朝無賢臣

二人雖然都是一時雄主,但朝中能夠獨挑大樑的人卻寥寥無幾,他們為了自己的利益又怎麼會為失去勢力的君王抗爭呢?


趙武靈王、齊桓公、後梁朱溫、西夏李元昊這四個牛人為什麼死的很慘?原因何在?我們先說說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是被活活餓死的。

原因:我們都知道,嫡長子繼承製是封建社會深入人心的的制度,大多數人心中認為長子繼承是正統,但是趙武靈王他喜歡小兒子趙何,這個趙何就是以後的趙惠文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裡的那個趙王,趙武靈王喜歡小兒子,於是把位置傳給了他,還把三朝老臣肥議派去輔佐他,長子趙章立功不少,原本屬於他的皇位卻沒有得到,所以他心裡耿耿於懷。但是他又不能對趙武靈王怎麼樣,所以只能對付弟弟趙何了。

有一次,他們父子三人去沙丘宮玩耍,晚上的時候,趙章邀請趙何過去,肥議對趙何說,可能有危險,他先去探探路,於是派重兵把趙何保護起來,自己去了,然後就被趙章殺死了,趙何加強戒備,以防萬一。

這是趙武靈王的弟弟公子成帶兵支援,把趙章打散了,趙章跑去了趙武靈王哪裡,愚蠢的趙武靈王接納了這個叛亂的長子,後來公子成、趙何包圍了這裡,要趙武靈王把人交出來,否則就燒了房子,殺死任何人,趙武靈王沒辦法就把趙章交了出去,趙章就被殺死了。

但是公子成怕趙武靈王出來把他們都殺死,就一不做二不休,把趙武靈王接著圍困,沒有吃的,沒有喝的,趙武靈王最後被活活餓死了。

齊桓公是生病加飢餓而死

管仲死後,齊桓公生病,三大奸臣易牙、豎刁、開方原本忠心耿耿的模樣立即原形比露。他們忙於在桓公的十多個公子中拉幫結派,爭奪權力,尋求新的靠山,把朝廷上下鬧的烏煙瘴氣,齊國從此陷入混亂,再也沒能重登霸主地位。按說齊桓公是當局者迷,管仲沒能匡正君側應該負有責任。後來桓公病重,這三個奸佞小人掌握了朝廷大權。此時他們不再唯桓公馬首是瞻,而是挾群公子作亂,把桓公幽禁在冷宮,門前築起了一道高牆,斷絕了與外界的一切聯繫,連飯也不許送,桓公靠著屋檐流下的雨水苟延殘喘。

易牙、豎刁等人只顧扶持公子爭奪王位,哪裡還有時間管齊桓公,一代梟雄就這樣活活餓死。

朱溫是被兒子朱友珪殺死的

朱溫弒殺好色,晚年好色更加嚴重,他的養子朱友文的老婆王氏頗有姿色,於是朱溫就不管倫理道德招他兒媳入宮侍寢,而王氏也是淫蕩之人,就乖乖的去侍寢了,朱友文不是親兒子,於是王氏就每天在朱溫耳邊吹風,讓朱溫把位置傳給朱友文,朱友珪知道後,利用他掌握的宮廷宿衛侍從及其親信韓勍所部牙兵發動宮廷政變,最終殺死了朱溫。

最後再說說西夏李元昊的死因,他也是被自己的兒子殺死的,跟朱溫有點像

公元1038年,北宋寶元元年,西夏天授禮法延祚元年,李元昊稱帝,建國大夏,史稱西夏,定都興慶。 在稱帝之初,李元昊表現了自己的果敢和智慧,他設立文武官員,創造屬於西夏國的文字,頒發政令,派軍隊佔領瓜州、沙州、肅州三個戰略要地。

他通過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還擊敗了親政的遼興宗,以此奠定了西夏的地位,開創了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麟府豐之戰、定川寨之戰。

不過可惜的是,李元昊的英明並沒有延續。他猜忌功臣,濫殺臣民,為日後其母黨專權埋下伏筆。後來他好色昏庸,好大喜功,大興土木(為自己修建了三百六十座疑冢)。他還惘顧人倫,廢掉自己的皇后,將本來已經與太子定親的沒藏氏冊為自己的新皇后。 李元昊廢立皇后的舉動,為自己招致了殺身之禍。因為李元昊後來是被自己的親生兒子,那位被他搶奪了未婚妻的廢太子寧林格殺死,享年四十六歲。李元昊去世之後,廟號景宗,謚號武烈皇帝,葬泰陵。


趙武靈王慘死是因為皇權鬥爭兩子反目自相殘殺結果長子被殺自己被軟禁餓死,齊桓公晚年寵幸奸臣致使自己被囚餓死諸子爭位相殺,後梁朱溫和西夏李元昊自種惡果慘死於親生兒子之手,朱溫與兒媳苟且亂倫想立養子結果為二子郢王朱友珪所殺弒父奪位,李元昊殘暴絕情狠毒,先滅親舅一門毒殺生母廢殺元配髮妻嫡親表妹衛慕皇后和剛出生的親生兒子,後又奪兒之愛沒移氏廢兒生母野利氏皇后之位立沒移氏為新後,最終喪命於親生兒子寧令哥刀下,四位君王兩種結局,前兩位囚禁中飢餓而亡,後兩位生命終結於親兒子之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