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春秋五霸人物爭論。

題主:秦穆公幫助晉文公上位,晉文公還為何奪走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

只能這樣說,歷史的車輪是在不斷前進的。這兩天聽玉閣老先生說起「蟹失足蟹相扶,物能如此人何不如」,也是感嘆不已。秦穆公終究有老去的那一天,年輕的新霸主替代老霸主,這也是順其自然。何況,成語「秦晉之好」也是與這兩位響噹噹的人物有關的呢!春秋五霸,順序請參照史書記載,一說是秦穆公晉文公齊桓公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另一說是齊桓公/楚莊王/秦穆公/晉文公/宋襄公。不過,最清晰的還是秦穆公和晉文公這對翁婿,多少美談傳後人。

1.秦穆公做東周各諸侯國的霸主。

一代始皇帝嬴政,威名顯赫,統一六國,文治武功,相當了得。這就是大秦朝,追溯秦國不斷強大的發展史,秦始皇的先祖秦穆公功不可沒。秦穆公,本就在古城西安一帶做諸侯國國君,在西周時期,周天子統領各諸侯國,國君們多是大周朝的功臣,當時封地越廣,勢力範圍越大,國君們爭地盤尚在醞釀之中。自從西周遷都之後,特別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後,世道就變了,周王室財政喫緊,要收稅全靠各諸侯國的臉色了。其中,秦國的國君秦穆公注重開疆闢土,時常加強兵馬的操練,既想壯大自己,又可抵禦外族的侵擾,連烽火臺也為國家所用,同強大的楚國有得一拼。秦穆公還善於拉攏一些小諸侯國,周天子已經管不住人家了。在大多數諸侯國的推舉之下,秦穆公成了東周前一段春秋時期的霸主,當時的齊/楚/燕等大國也來祝賀,實際上週朝天子已經被大夥子一筷子夾到一邊,只是因為正統之爭,周天子還存在著。

2.晉文公重耳的坎坷人生。

晉文公重耳年少時聰穎好學,身為晉獻公的長子,本來是大有機會繼承國君之位的。自從晉獻公有了寵妃驪姬之後,重耳想當國君的夢也化作了泡影,因為驪姬有個兒子奚齊呢。在寵妃驪姬的枕頭風下,晉獻公非要殺了自己的長子重耳不可。重耳見勢不妙,在心腹們的謀劃與幫助之下,逃命天涯。

心腹數人,有割自己大腿肉給主公解喫肉之饞的介子推(後來介子推被友人提起卻不願受封領賞,晉文公燒山找恩公卻只見介子推與其母葬身火海,其孝感人,此山被命名為介休山,此縣城也成了介休縣,寒食節也是為介子推而設);還有後來分出三家的魏卿韓卿趙卿三人;還有其他一些忠實的門客。

峯迴路轉,奚齊要當國君,有幾位公卿不答應,晉獻公一死,驪姬被打回原形,沒人再寵,重耳自小又是畸形之軀,當時的人們普遍認為他是上天派來的保護神,是要做國君的,因此,公卿們殺了驪姬母子倆,隆重歡迎重耳回來。

好戲還在後頭,當時鄰國的霸主秦穆公也來聯姻,將自己的閨女許配給重耳,成語「秦晉之好」就是這麼來的。一路順風,眾人拾柴火焰高,重耳回晉國當了國君,稱晉文公。這個文字,不用說,重耳博學,文才極好。

3.晉文公重耳坐上霸主之位。

博學的晉文公重耳,身體殘疾,卻更是才思敏捷。晉文公上臺的第一件事就是,喫水不忘挖井人。對外,與自己的岳丈秦穆公交好,他還等著丈人多提攜呢,與同他交好的國家和睦相處;對內,注重民生,把老百姓的疾苦記在心上,大力發展農業,操練兵士,準備抵禦外敵,也對一幫不離不棄的心腹封官加爵,以趙卿韓卿魏卿之高位相拜,幫自己管理好軍隊。

慢慢地,幾年過去,晉國國力強大,而晉文公的丈人也成了老丈人,晉文公一如既往地對秦穆公恭恭敬敬,霸主秦穆公自己的兒子肯定也敵不了姑爺重耳,也許以「秦晉之好」來推斷,新霸主非晉文公莫屬了。時逢晉文公滅了虢國等小諸侯國,魏韓趙三家公卿,每位府上也是門客眾多,有才之士構築晉國的強國夢,像楚王齊王燕王,已經比不過晉國三公卿凝聚的勢力了,而秦穆公又默許,晉文公一躍而成新一代霸主! 綜上所述,時勢造英雄。秦穆公是心甘情願把霸主之位傳給女婿晉文公的!至於後來晉國分魏韓趙三國,再有後來的東漢末年魏蜀吳三國鼎立,到司馬昭建大晉朝,歷史上天下久合則分而久分則合的規律仍在延續之中。還有秦穆公的後代傳至頃襄王及嬴政始皇帝,有名相相輔,合縱連橫的遊說,以及韓非子兵家謀略,這回大贏家就是能兼併天下的秦始皇了!

感謝您的關注,我是頭條號@ZHANGRUPlNG 。


秦穆公之所以幫助晉文公繼位是因為晉國質子晉懷公私自逃回晉國即位,讓秦國在諸侯面前大失顏面。從懷公偷偷回國而不是像晉惠公一樣請秦國出兵幫助自己回國繼位這件事上來看,大概有兩種原因,一是晉懷公在秦國當人質期間與秦穆公或秦國公室不和,遭受過侮辱,因此對秦國公室存在敵意,怕自己請求回國不被允許。二是父親恩將仇報的事情擺在前面,擔心秦國對之前的事有所介懷,耽誤其回國繼承王位的日期。

但無論何種原因,晉懷公的私自回國讓秦穆公勃然大怒,秦穆公應該也感覺到晉懷公對自己充滿敵意,日後不會為自己所用,相反可能與自己為敵。因此他急需扶持一股親秦的勢力取代晉懷公,因此他找到了重耳,一次嫁給他五個女子,還幫助他回國奪取王位。秦穆公認為自己莫大的恩德必定會讓重耳感激涕零,日後必會與秦國交好,可以幫助秦國獲得最大利益。

但讓秦穆公意想不到的是作為姬姓公族,重耳繼齊桓公之後舉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儼然成了中原各個諸侯的保護神,為了維護中原的秩序,甚至不惜對抗秦國對中原諸侯的侵擾。重耳回國後確實奉行了親近秦國,共同對抗楚國的方針,並留下秦晉之好的佳話。但當秦國反過來想向楚國一樣問鼎中原時,晉文公沒有因為恩情而放棄大局,適時地給予了反擊,阻礙了秦國的擴張,同時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主地位。


秦晉匹敵,兩國的戰略利益爭奪要遠大於合作!且秦霸西戎,而非中原!晉國纔是中原霸主,而後期則是與楚國爭霸為主,而非秦國。

晉國橫亙於中原要衝,阻絕了秦國的東進爭霸之路。雖然奈於兩國實力相當,而在春秋前期有過多次合作甚至通婚,結為姻親關係。但仍然是國家利益大於一切!兩強相爭的局面從末有過改變。

秦國屢次因有賢君而興盛,又屢次因繼任君主的平庸而衰退。這在春秋前期屢見不鮮;秦穆公是秦國在商鞅變法前少有的幾位有作為的國君之一!他的戰略眼光很遠。他之所以扶持重耳取代晉懷公為晉君,乃是因為晉懷公不利於秦!而重耳在與秦穆公結親後,或可有利於秦!但是秦穆公還是低估了晉文公(重耳),晉文公的雄才大略毫不遜色於秦穆公,且又飽經蒼桑通達世事!在國家利益面前是絕不會退讓的。

所以儘管晉文公是由於秦穆公的幫助,才得以登上君位。但如果因為國家利益而使兩國發生了利害衝突的話,當然還是以晉國的國家利益為重了!


謝謝悟空邀請。首先呢,國家利益不能等同私人交情。晉文公對秦穆公個人還是不錯的。其次,秦穆公稱霸也是在晉文公後邊,怎麼能說晉文公奪走了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呢?具體是怎麼個情況,咱門慢慢道來。驪姬之亂時,驪姬離間了獻公與申生、重耳、夷吾父子兄弟之間的感情,並設計殺死了太子。重耳被迫流亡。

重耳逃到了翟國。晉獻公去世後,忠於王室的大臣先後把驪姬姐妹的兒子殺死。現是去翟國迎重耳回國繼位,重耳辭謝道:"違背父親的命令逃出晉國,父親逝世後又不能按兒子的禮儀侍候喪事,我怎麼敢回國即位,請大夫還是改立別人吧。」這樣,大臣們擁立夷吾為王。夷吾的謀臣呂省、郤芮認為裏克不讓晉國國內的公子為國君,反而尋找流亡在外的夷吾,難令人信服,就商量以河西之地換取秦國支持夷吾歸晉,並允諾夷吾為君之後以汾陽之邑封予裏克。夷吾即位,史稱晉惠公。晉惠公違背諾言,沒有把土地給秦國,也沒有冊封裏克。所以晉惠公從這就和秦國產生了摩擦。

晉惠公失信於人,國人不滿。晉惠公怕國人去尋重耳,就派刺客去刺殺他。重耳被迫繼續流浪到衛國和齊國,齊桓公對他很重視,賞賜美女好喫好喝,重耳都有點樂不思蜀了。齊國的媳婦齊姜怕重耳丟掉志向,就把他灌醉後送出了齊國。重耳輾轉來到楚國。楚成王對重耳很不錯,一次酒宴上就問重耳:你看我對你這麼好,等你發達了你怎麼報答我呢?重耳回答道,如果以後刀兵相見,我願退避三舍。後來,晉惠公病重,在秦國當質子的晉國王子偷偷潛回了晉國。秦國大怒,就把重耳找到了秦國。秦穆公把同宗的五個女子嫁給重耳。等晉懷公繼位後,倒行逆施,以家人威脅重耳及隨從,想斬草除根。很多人對晉懷公非常不滿,紛紛聯繫重耳。時機成熟之下,於是秦穆公就派軍隊護送重耳回晉國。重耳打敗了敵對勢力,繼承王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經過徵戰,實力和威望逐漸提高,完成了稱霸的願望。晉文公一生沒有對不起秦穆公,至於後來餚之戰以及兩年後的伐晉之戰,那都是重耳去世後的事情了。正是由於秦穆公打敗晉國後聲威大振,才完成稱霸的目標。


首先要確立一個觀點∶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利益。

在周朝進入到東周之後,禮樂崩壞,征伐自諸侯出。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粉墨登場,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歷史的車輪滾滾前進,晉國在獻公時期發生了一場動亂,史稱「驪姬之亂」。在這場動亂中,獻公聽信驪姬之言,想要殺了聰慧好學的公子重耳,致使重耳逃亡狄國十二年。

獻公死,惠公即位。為了絕除後患,派死士誓殺重耳。重耳開始了逃亡之路,在期間有齊姜和介子推等賢人的幫助下,最終登臨了晉國至尊之位。

重耳六十二歲回國為王,終其一生都沒有和秦穆公為敵,秦晉之好便是來源於此,何來搶奪了穆公霸主地位?


春秋時期成為霸主有三大標準:一是取得爭霸戰勝利或不戰而屈人之兵。二是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三是被周天子正式冊封。

這三大標準,秦穆公一個也不符合。秦穆公也從來沒有做過霸主。

春秋之世,晉國數十次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其中晉國國力鼎盛的晉悼公時期,更是八年之內,九合諸侯。

秦國從來沒有一次以霸主身份大會諸侯。僅僅是重耳大會諸侯時,有一次以龍套身份參與會盟。

晉國在城濮之戰中戰勝楚國。當時是晉楚爭霸。齊國和秦國就沒有實力參與爭霸。


謝謝邀請。

雖然秦穆公幫助晉文公上位,我認為晉文公並沒有奪取秦穆公的霸主地位,因為那時的霸主其實是楚國。為什麼這麼說呢,得先了解當時天下的格局。

一、齊、宋輪流VS楚成王

齊桓公(前685-前643年在位),前679年的「甄地會盟」讓齊桓公稱霸諸侯。剛開始幾年也算是風平浪靜,直到野心勃勃的楚成王(前671-公元前626年在位)上位。

楚成王也算楚國歷史難得一見的梟雄了,有勇有謀。他剛即位時,假惺惺與諸侯修好結盟,拍周天子的馬屁,周天子一收禮就心軟,說:「南邊都有你搞定,不要來侵犯中原各國就行了。」楚成王才確認過眼神,馬上就把疆土擴展到千里之外。

話說鄭國處於中原的腹地,打鄭莊公過世後,就一蹶不振,從頭到尾就是兩頭捱打的角色。楚成王一心想問鼎中原,那就必須先把鄭國拿下。於是連續幾年對其發動猛烈地進攻。終於,霸主齊桓公坐不住了,為了阻止楚北進,在前656年,率諸侯聯軍大兵壓境,結果兩人吵了半天、又秀了半天肌肉,以簽訂「召陵盟約」而結束。

接下來的五年裏,楚成王學乖了,不與齊桓公正面槓了,而是繼續東略。再後來管仲死去、齊桓公年老力竭,齊國開始走下坡路,楚成王終於伸出了他的熊掌,一舉滅了黃、江、英、徐,將其版圖推進到淮河中游一帶。鄭國一看不行了,前來歸附。齊楚爭霸十餘年,終以楚國取得了輝煌的成果而告終。

齊桓公於前643年死,自不量力的宋襄公(前650-前637年在位)腦洞大開,居然想繼承他的霸業,與楚國爭霸,一度為楚國所拘,後於前638年,宋襄公率其仁義之師,與楚泓水開戰,結果整了個國敗身死。

二、清官難斷家務事,剪不斷、理還亂的「秦晉之好」

秦穆公(約659年-前621年在位)即位沒多久,就娶了晉獻公(前677年—前651年在位)的女兒,「秦晉之好」由此而來。後晉國發生驪姬之亂,好女婿秦穆公出手就把二舅子夷吾扶上位,是為晉惠公(前651年―前637年在位)。可他哪裡知道晉惠公是個白眼狼,回去就背信棄義,再也不提當初答應的割地。好吧,秦穆公忍了。

過了幾年,晉國鬧饑荒,厚著臉皮向秦借糧食,蹇叔、百里奚只三言兩語,秦穆公就既往不咎,慷慨借糧,那運糧的船可是綿延數百里,絡繹不絕。第二年,秦國鬧饑荒,按理說晉惠公該趕緊還禮啊。結果晉惠公君臣一商量,竟認為是天賜滅秦的機會,趁人餓要人命。從未見過如此無恥之人啊,秦穆公終於怒了,雙方於韓原生死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秦穆公心裡才舒坦點,可惜剛一進家們,夫人穆姬一哭二鬧三自焚,嚇得穆公只能把晉惠公放回,最後,晉把太子圉質押在秦才停息這場風波。後太子圉又逃回,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秦穆公忍無可忍,思前想後,想起了流浪在外的晉文公重耳(前636年 -前628年在位),雖然文公即位對自己的威脅大,但是人品比那兩個白眼狼好多了。於是一口氣賞給了文公五個老婆,先結成親家,再把他送回晉國。也許秦穆公心想:一則,晉文公都60多了,再能耐還能折騰幾年;二則,現在可是南征北戰的楚成王說了算,風頭正勁呢,反正我比他們都小,等他倆都掛了再上陣也不遲。

三、晉文公KO 楚成王,稱霸實至名歸。

可令秦穆公萬萬沒想到的是,正如楚成王所說,晉文公手下個個都是將相之才,短短几年間,狐偃一開口,晉文公送周天子回國,諸侯來附;先軫一開打,圍曹、衛救宋,城濮之戰重創楚。

你想,那時候誰敢去招惹楚國,可事兒就這麼怪,這次是楚成王不敢打,先軫想著法子刺激楚令尹子玉,那個好勝心強的子玉終於上了當,令楚成王顏面盡失。要不然晉文公退避三舍後,雙方開個會、握個手、再訂個條約也就完事了。這一天,齊桓公的恥辱得雪,中原諸侯們終於揚眉吐氣。他們打心裡感激文公,周天子也感激文公,所以踐土之盟可謂是水到渠成,晉文公一戰而稱霸(前632年)。

四、秦穆公終於稱霸

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秦穆公壓根沒想到,但後來還是多了個心眼,於是乎有了燭之武一張嘴,秦穆公就臨陣撤軍。晉文公屍骨未寒,秦穆公就去偷襲鄭,結果偷雞未成折了本,被晉襄公包了餃子,全軍葬身於崤山。從此心灰意冷,掉頭進攻西戎,終於在有生之年成為西伯。

哈哈,這真是人算不如天算。秦穆公等到了齊桓公死,殺出個楚成王;等到楚成王敗了,跑出個晉文公;等到晉文公死,又跑出個晉襄公。中原稱霸終無望,只能掉頭徵西戎。秦穆公稱霸之路可謂是一波三折、滿眼辛酸淚啊!


這是當時弱肉強食的結果,秦穆公幫助晉文公是出於國家政治的考慮,同樣晉文公稱霸也是基於國家利益,晉文公的做法沒有任何錯誤。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晉國當時本來就是一個大國,因為繼承人問題幾位公子大打出手,最後重耳得手,晉國大治,兵強馬壯,解決了諸侯之間的幾件大事,受到周天子的褒獎,地位超過秦穆公,所以主持了諸侯國的盟誓,成為五霸之中的霸主之一。在春秋戰國時期,開頭秦國是所謂「蠻夷之地」,中原各國是看不起秦國的,後來商鞅變法,秦國在一步一步強盛起來。


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適者才能生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