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滿清權臣鰲拜被年輕的康熙生擒後,沒有殺之,而是囚禁在牢裏,但年老的鰲拜想不通,不到2個月自己氣死了,沒有人殺他。最早康熙等諸議政大臣對鰲拜及其家族的懲罰是,鰲拜和兄、子問斬,妻、女、孫為奴,家產沒收,其族人有為官的全部革職後披甲當差。

當年明清皮島之戰,鰲拜請纓,攻克毛文龍固守的皮島,被封巴圖魯。

過了4天,在正式對外宣佈鰲拜處理內容時,有了些變化,可能康熙熱血已平息,冷靜下來後,覺得鰲拜對清廷效力幾十年,先皇又對其十分倚重,所以免其死罪,削爵去職囚禁,但是保留了當年順治封的一等公,並傳給他兒子達福,以延續煙火,但是鰲拜的同黨,比如大學士班布爾善、吏部尚書阿思哈都被處斬,結黨行私的還有鰲拜的弟弟,任都統的穆裏瑪,鰲拜的侄子,任侍衛的塞本得,也被處斬。

圖為鰲拜畫像。

所以康熙沒有殺鰲拜,僅殺了他的一個弟弟、一個侄子,妻兒和家產得以保全,他的哥哥趙布太免死拘禁,一個兒子那摩佛免死拘禁後放出,另一個繼承一等公的兒子納穆福,在康熙晚年時,復出重新任八旗佐領,並世襲。同為輔政大臣的遏必隆處理結果也免了重罪,蘇克薩哈平反昭雪,文獻記載於《清聖祖御製文集》。

鰲拜死後葬於八大公墳,為現在的朝陽區和平街一帶。

康熙42年的時候,康熙皇帝想起當年除鰲拜的事,有點後悔,下令尋找鰲拜的子孫,進行優待補償,雖然沒有給鰲拜平反,但重新起用了鰲拜的子孫,出來做官,比如鰲拜的孫子達福任副都統。雍正的時候,不但給鰲拜平定,還重新封鰲拜為一等公,後加封超武公,這是個僅次於王的爵位,所以鰲拜的輝煌是在他死了幾十年以後雍正一朝。


鰲拜,清朝三朝(皇太極、順治、康熙)元老,是後金開國元勛費英東的侄子,盛京八門總管衛齊的第三子。

鰲拜出身將門,精通騎射,成年後就跟著皇太極南征北戰,攻察哈爾,徵朝鮮,伐明朝,都有著不俗的戰績,尤其是伐明朝。崇德二年,鰲拜幫助皇太極攻克了一直被視為心腹大患的「皮島」,因此一戰成名,功封三等男爵,賜號「巴圖魯」。

崇德六年,鰲拜在松錦會戰力挽狂瀾,最終同阿濟格、尼堪等人擊潰了明薊遼總督洪承疇率領的13萬大軍,奠定了清軍入關奪取全國統治權的基礎,因此鰲拜得以功封一等梅勒章京,次年又升為鑲黃旗護軍統領,開始成為了清朝一個舉重若輕的八旗將領,不久晉爵三等昂邦章京。1644年,清兵入關,鰲拜又接連幫助清朝滅李自成,定張獻忠,並先後奪得陝西、河南、湖北、江西、四川等地。

鰲拜不但戰功赫赫,且對皇太極也是忠心耿耿。1643年皇太極突然暴亡,清朝內部開始為帝位相互交鋒,有人支持皇太極,有人支持多爾袞,因此是內訌不斷。而在雙方爭執不斷時,鰲拜同鑲黃旗、正黃旗將領盟誓於大清門,堅持擁立皇太極的兒子為帝,並為此不惜兵戎相見,在多爾袞與豪格爭執不休時,鰲拜等人紛紛離座,然後對眾人說道「我們這些臣子,喫的是先帝的飯,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對我們是恩重如山,所以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們寧可從死先帝於地下」,這個時候鰲拜等人其實就是在威脅多爾袞,如果不讓皇太極的兒子登基,我們就與你兵戎相見。

而後在這種形式下,多爾袞不得不作出讓步,就這樣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被扶上帝位,這就是順治帝。

順治一朝,鰲拜也是忠心耿耿,他不但替順治開疆擴土,擊潰了一波又一波的反清勢力。同時更是數次拒絕多爾袞的拉攏,一直都是死忠於順治,為此更是接連數次差掉丟掉自己的性命,《清史稿.鰲拜傳》載:「五年,坐事,奪世職。又以貝子屯齊訐告謀立肅親王,私結盟誓,論死,詔宥之,罰鍰自贖。是年,率兵駐防大同,擊叛鎮姜襄,迭敗之,克孝義。七年,復坐事,降一等阿思哈尼哈番。」。

就是在這樣的死忠下,順治親政後,對其是十分重用,先是晉陞他為二等公,並允許其世襲罔替,不久又任命他為領侍衛內大臣,後又加銜太子太傅,官居一品。而後在順治十八年,順治去世後,鰲拜更是被任命為四大輔政大臣之一,與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一起輔佐少年康熙治理國家。

但是在康熙一朝,晚年的鰲拜卻似乎失去了曾經對於皇太極、順治的忠心,他開始專權,開始將少年康熙束之高閣,然後獨攬朝政。因如此,鰲拜最終也為自己的專權、擅權付出了血的代價,1669年五月,在康熙嚴密的佈置下,鰲拜在皇宮中被擒,雖然最後康熙念他有功於大清免他一死,將他軟禁於府中,但是不久,不知何故,鰲拜就死於府中。

當然前面我們也說了,鰲拜雖因專權被康熙清算,但是康熙念他有功於大清,所以並未對其趕盡殺絕,而只是抄家,奪爵,免官,鰲拜本人也只是被禁錮於府中,所以連鰲拜這位當事人都能得到倖免,他的子孫當然也得到了倖免。 據史載,鰲拜生有一子,名叫納穆福。納穆福本來也是要論死的,只不過後康熙憐憫其父鰲拜「效力年久,不忍加誅」,所以最後他也得以免死。

可死罪可免,活罪難逃,作為鰲拜的親子,他自然也跟隨著鰲拜被禁錮於府中,不過不知道是不是他運氣好,禁錮沒多久,鰲拜就突然病逝,而康熙似乎也覺得太對不起這位對大清功勞卓著的鰲拜,所以不久就解除了納穆福的禁錮。而後納穆福生有三子,長子雙福,次子達理善,三子達福。

其中長子雙福絕嗣;次子達理善,生有一子,名叫岱敏;三子達福生有一子,名叫岱屯。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舊勞,遂追封他為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並讓他的弟弟巴哈的孫子蘇赫來繼承。之後,蘇赫因病去世,康熙就又讓康熙的三子達福襲爵(《清史稿》說達福是鰲拜的孫子,其言:「仍以鼇拜孫達福襲」)。

雍正五年,鰲拜曾經的一等公爵位被恢復,同時雍正為其加封號曰「超武」,就這樣達福承襲的爵位就變成了「一等超武公」。雍正七年,達福獨子岱屯繼承「一等超武公」爵位,而後岱屯在雍正、乾隆兩朝歷任散秩大臣、佐領等職。

隨後,岱敏生獨子德清,德清在乾隆二十年擔任過二等侍衛,生有二子。岱屯生有三子,長子德勝、次子德明、三子德興。後乾隆二十年,德勝繼承「一等超武公」爵,但不久,在乾隆四十五年,乾隆「追覈鼇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一等超武公」被剝奪,德勝的爵位就變成了「一等男爵」。

而後德勝子慶玉在嘉慶十二年襲爵,慶玉子鍾靈在嘉慶十九年襲爵,鍾靈子貴麟在道光十三年襲爵,後因貴麟無嗣,由他的叔叔鍾壽在道光二十三年襲爵。鍾壽子鶴齡在鹹豐四年襲爵,鶴齡子錫惠在同治四年襲爵。自此,錫惠一直襲爵到清亡,清亡後自然就沒有爵位可繼承。

之後,因史料缺失,錫惠的後代到了民國時期狀況如何不得而知。不過據傳,現如今大連莊河市蓉花山鎮金家屯的大部分村民都為鰲拜的後人,這支是康熙的孫子「爾墜」的後代,但是有關於清史中並無「爾墜」這個人,所以到底是真是家,尚不可知。


康熙把鰲拜逮捕下獄,並沒殺他,鰲拜死後十年,子孫相繼出來做官,到康熙晚年還給鰲拜平了反。

一般情況下,被當朝皇帝治罪的人,是不會在本朝被平反的,康熙對待鰲拜,屬於異常現象。這種異常現象完全是康熙導演的一齣戲,鰲拜因此用一生的榮譽為康熙的集權做了鋪墊。

14歲的康熙親政了,於是鰲拜帶著蘇克薩哈和遏必隆找到孝莊太后和康熙說,皇帝已經親政了,我們也該交出輔政大臣的權力了。孝莊太后說,康熙雖然親政了,可年齡還小,沒有一點工作經驗,要掌控偌大的帝國,還欠點火候,你們幾個還是在扶上馬再送一程吧!既然太后信任,鰲拜肝腦塗地,在所不辭。

鰲拜認為,太后的擔心是正常的,康熙還年輕,像換地這樣的事兒,關係到皇家的利益,蘇納海、朱昌祚、王登聯、蘇克薩哈都反對,事情很難辦,康熙搞不定的,他必須替康熙擺平了,等把棘手問題都處理差不多了,再讓康熙接手。鰲拜是一片赤膽忠心。

鰲拜的工作重心在黃旗與白旗換地上,康熙的關注點在遠方的三藩和臺灣。年輕的康熙自命不凡,躍躍欲試,鰲拜就成了他的絆腳石。

鰲拜不清楚康熙的心思,「盡心儘力」在幫助康熙。康熙沒法直接說,「鰲拜,你回家抱孩子去吧!」但他又不想讓鰲拜繼續幹下去。於是想出一招,「智擒鰲拜」。

鰲拜不是赤膽忠心嘛!玩「智擒鰲拜」遊戲沒有任何危險。而且十四歲小皇帝智擒滿洲第一勇士,這消息具有轟動效應,康熙從此可以立威揚腕。不好意思了鰲拜,小皇帝要借你的忠心一用。

經過康熙一番排練,「智擒鰲拜」大戲上演,一幫少年摔跤手把鰲拜擒住,康熙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詔書宣佈鰲拜死罪,不想鰲拜這第一勇士不是喫素的,一用力就掙脫了摔跤手們的控制。康熙正不知如何是好,突然鰲拜脫掉外衣露出渾身傷疤向康熙表白忠心,並沒有做堅決反抗。康熙心一軟,就沒有殺鰲拜,只是把他監禁起來。

康熙掌權的目的達到了,立威的目的也達到了,時過境遷之後,對鰲拜的後代格外開恩,這就是康熙的偉大之處。皇帝不能錯,崇禎知道袁崇煥是忠臣還要殺他,而康熙抓鰲拜後能不殺他,這就是差距。


康熙並沒有對鰲拜抄家滅族或株連九族,所以鰲拜的後代至少活下來了,後來還繼承了他的爵位。

相傳,鰲拜和他的心腹在商議篡位之後如何處置康熙,其他人手心裡寫的是「殺」,而鰲拜手裡寫的是「廢」。

可見鰲拜對康熙並沒有殺害之意,大概是因為鰲拜是黃太吉的部將,有備受順治的恩寵而有所愧疚吧。

康熙八年(1669)的一天,等鰲拜入宮,康熙一聲令下,少年們一擁而上,鰲拜猝不及防,被摔倒在地,束手就擒。

康熙帝命議政王大臣等審訊鰲拜。大臣們見鰲拜倒臺,牆倒眾人推,宣佈鰲拜30條罪狀,應處以革職、立斬。

可鰲拜堅持請求覲見康,康熙同意。

當著康熙的面,鰲拜脫去衣服,露出為救康熙祖父皇太極而留下的傷疤。結果,累累傷痕和對上兩代皇帝的功績,終於是康熙動容。

康熙念及鰲拜資深年久,屢立戰功,且無篡弒之跡,遂對他寬大處理,免死禁錮,其黨羽或死或革。

不久,鰲拜就在禁所死去。

鰲拜只有一個兒子,叫納穆福。

據史籍記載:鰲拜其子納穆福襲二等公。世祖配天,加太師,納穆福加太子少師。鰲拜被抓之後,康熙念其有功,免誅九族,放了納穆福。

由此可見,納穆福沒被殺,只是可能不被重用了。

納穆福有三個兒子:

長子雙福

次子達理善

o 獨子岱敏

§ 獨子德清

三子一等男達福(估計是繼承了鰲拜的爵位)

o 獨子岱屯

§ 長子德成

§ 次子德勝

§ 三子德明

§ 四子德興

====================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因為鰲拜的功績,將他平反,追贈一等男。

雍正帝復賜一等公,世襲罔替,賜號超武。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乾隆帝宣諭羣臣,追核鰲拜功罪,命停襲公爵,仍襲一等男;

並命當時為鰲拜誣害諸臣有褫奪世職者,各旗察奏,錄其子孫。


康熙對鰲拜的後人還算是相當寬容的。

其實,嚴格地來說,如果沒有鰲拜,康熙能不能當上皇帝都很難說。

鰲拜,瓜爾佳氏,鑲黃旗人,他的父親名叫衛齊,叔叔是努爾哈赤手下的重臣費英東,開國五功臣之一。

鰲拜年輕時候就隨軍徵戰沙場,立下過很多的功績。

天聰八年,鰲拜被授予牛錄章京的世職,管理三五百民眾。任甲喇額真,皇太極親軍中的一個小頭目。

崇德二年的時候,鰲拜隨軍征伐皮島,他和另一個甲喇額真準塔兩人為前鋒,渡海作戰,鰲拜有勇有謀,奮勇戰鬥,攻克了皮島。 戰鬥勇敢,皇太極賜予鰲拜「巴圖魯」的稱號。晉陞為了梅勒章京。相當於明朝的「遊擊」。

鰲拜參加過松錦大戰,表現十分勇猛,五戰五勝,立下汗馬功勞。被晉陞為巴牙喇纛章京,這相當於明朝的「總兵」一職。

鰲拜屢次隨軍出征,頗有戰功。

皇太極暴病而亡,死前沒有指定繼承人。皇太極的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相爭。

為了防止多爾袞覬覦帝位的野心,鰲拜跟著索尼率兵包圍了崇政殿,帶劍闖宮,聲稱必須擁立皇太極的骨血繼位,否則決不奉從,要以武力相見。

各方勢力達成了妥協,皇太極不滿六歲的幼子順治登上皇位,這纔有後來的康熙能夠繼承帝位。

所以說,康熙能夠成為皇帝,那也有當年鰲拜以死相拼,擁立順治的功勞。

順治登位,索尼、譚泰、圖賴和敖拜等六人共同盟誓,永遠忠誠扶保幼帝順治。

順治幼年即位,孤兒寡母,大權旁落,被攝政王多爾袞獨攬朝政。多爾袞開始對皇太極的遺留勢力進行抑制和打壓,而鰲拜由於當初壞了多爾袞的好事,更成了多爾袞的眼中釘,屢屢受到圖害,好幾次差點丟了性命。

鰲拜跟隨從阿濟格徵戰湖廣,擊敗了李自成的起義軍。又進入四川,打敗了張獻忠的部隊。

但多爾袞終於抓住機會,捉住了鰲拜的小辮子。 順治五年時,鰲拜因罪被罰,按律當斬,交了罰金贖了性命。

順治七年,又因罪被降爵。

做為皇太極系的人,在多爾袞執政期間,鰲拜遭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對待。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親政,清算了多爾袞的過徬,鰲拜才又重新受到提拔重用。

順治很年輕就染上了天花,一病不起,臨終前,指定索尼、鰲拜、遏必隆和蘇克薩哈四人為託孤大臣,顧命輔政。

以此為節點,在此之前的史料都記載的是鰲拜的種功勞,而在此之後,史書上主要就記載的是鰲拜的罪惡了。什麼原因大家也心知肚明。

索尼老邁,遏必隆性情懦弱,唯鰲拜馬首是瞻。鰲拜在一段時間內就獨攬大權,專斷行事,對反對他的勢力和人員給予了嚴厲打擊。

鰲拜主要乾的壞事:

一、打擊反對勢力

二、違旨圈佔土地

三、擅權結黨營私

康熙八年時,鰲拜出事了,康熙人小鬼大,突然發動,把鰲拜抓了起來,迅速問了他的罪。

康熙和宗室、大臣們給鰲拜定了三十條罪狀,咱們把其中真正實質性的東西強調出來:

擅權、私定政事、結黨,這三項是真正為帝王所不容的。結黨是實質,其它的罪名看起來挺大,其實不算什麼。這些都比較模稜兩可。可以算好事,也可以算罪過。

主要看怎麼理解了。這幾條對皇權有威脅的主要是攔截奏章比較嚴重。這幾條就比較扯了。

說白了,鰲拜忠於清朝,也忠於皇帝,並沒有謀叛之心,但他確實是侵佔了皇權。

鰲拜被抓住以後,康熙並沒有處死他,而是將鰲拜和他的兒子納穆福囚禁起來了。

鰲拜死後不久,康熙就將鰲拜的兒子納穆福釋放了,本來人家也沒啥罪。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也老了,事情也過去很久了,康熙又給鰲拜追封,還讓鰲拜的從孫蘇赫承襲了「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

康熙死後,雍正繼位,幾乎就是給鰲拜徹底平反了。追封了鰲拜原有的一等公的爵位,世襲,還給鰲拜加了個「超武」的封號,這可是很牛掰的。鰲拜後人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也就是說,鰲拜死後,他的子孫其實並未受到株連,還一直承襲著爵位。

雍正死後,乾隆繼位,事情又有了復,乾隆又重新評價了鰲拜的功過和歷史地位,降了鰲拜的爵位,還給鰲拜的政敵的後代們給予了很多優待。在這一點上,乾隆與雍正很不不同,乾隆很崇拜他爺爺康熙,很多政治舉措都接近於康熙的立場。

鰲拜家族的爵位承襲表:

在鰲拜的這些後代中,也依然忠於大清。鰲拜的孫子達福就為國盡忠了。

雍正年間,達福襲職,管佐領。累擢正藍旗滿洲副都統。 雍正九年,達福隨傅爾丹出征,結果戰死沙場,壯烈犧牲了。

總結:康熙還算是很寬容的,收回皇權以後,他並沒有殺掉鰲拜(鰲拜是死於囚禁之所),也沒有誅連鰲拜的妻子兒女。


鰲拜被康熙擒獲後,本是廷議當斬,而康熙念其「效力年久,迭立戰功」,因此「貸其死,籍沒拘禁」,即饒其不死,處以圈禁。鰲拜死後,其子納穆福被釋放,其孫子達福承襲了康熙追賜的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位。

鰲拜,瓜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是清朝三朝元老,軍功赫赫。在皇太極病逝後,手握重兵的鰲與索尼等人竭力支持皇太極長子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最終在雙方的共同退讓之下,推舉六歲的皇子福臨來繼承帝位。

對順治來說,鰲拜是有擁立之功的。除此之外,鰲拜還有攻克皮島、松錦大捷、西充之戰等功勞。在順治駕崩後,鰲拜受命成為康熙的顧命輔政大臣。此後鰲拜日益驕橫,開始專權,出現結黨營私,殘害大臣的跡象。

鰲拜不顧康熙的旨意與反對,先後殘殺多位政敵,將同為顧命大臣的蘇克薩哈賜死,引起了整個朝堂的恐慌。蘇克薩哈乃是鰲拜的姻親,在顧命大臣中名列第二,因告發多爾袞而成為順治的心腹,是鰲拜的主要對頭。

鰲拜的這些行為引起了康熙的憤怒,於是康熙決定智擒鰲拜,最終用一羣十幾歲的少年以摔跤的的遊戲將鰲拜擒拿。1669年,十五歲的康熙將五十九歲的三朝元老鰲拜當庭逮捕歸案,康熙本意是要將鰲拜處死。

於是,康熙當庭讓朝臣對鰲拜議罪,最後朝臣給鰲拜列出三十條罪狀,廷議的結論是斬首處死。與其一起被捕的兒子納穆福和其他黨羽也被定為死罪,但鰲拜並非普通人。他向康熙展示了自己身上的各種徵戰時的傷痕。

並說這些傷痕都是當年他與康熙的祖父皇太極平定天下時所留,鰲拜接著做了最後的陳述,他說他曾數次就皇太極與危難之中,對三代皇帝都是忠心耿耿。鰲拜的這些話,確實都是事實,這讓康熙不由得產生憐憫之情。

再說鰲拜確實沒有什麼謀反之意,僅是專權而已。於是,康熙說:「特念效力年久,迭立戰功,貸其死,籍沒拘禁。」最終鰲拜沒有被處死,僅是圈禁,其子納穆福也是同樣的處理方式。

鰲拜性情剛烈,一時難以想通,不久便死於圈禁所裏,其子納穆福被釋放。鰲拜在文獻記載中只有一子,就是納穆福。納穆福之前是二等公,加太子少師銜,被逮捕後,爵位被剝奪,釋放後,沒有回復其爵位。

鰲拜去世四十四年後,康熙顧念鰲拜昔日的功勞,遂追賜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位,讓他的從孫蘇赫承襲,蘇赫是鰲拜兄弟的孫子,納穆福的侄子。蘇赫去世後,爵位由鰲拜的孫子達福承襲,達福是納穆福的第三子。

據記載,納穆福共生有三子,長子雙福,沒有後嗣。次子達理善,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岱敏。岱敏也生有一個兒子名叫德清,德清在乾隆朝任三等侍衛,德清育有二子。納穆福的第三子就是達福,承襲了康熙追賜的爵位。

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賜鰲拜祭葬,也就是為鰲拜舉行追悼活動,恢復一等公,世襲罔替,並加封號超武。鰲拜孫子達福承襲了一等超武公爵位,四年後,達福在疆場戰死,其子岱屯承襲爵位。

岱屯在乾隆朝任散秩大臣、佐領等職,他生有三子,分別為德勝、德明、德興。長子德勝在乾隆二十六年承襲爵位,十九年後奉旨停襲爵位,乾隆給予給一等男爵。德勝的兒子慶玉在嘉慶十二年改襲一等男爵。

七年後,慶玉之子鍾靈承襲爵位。道光十三年,鍾靈之子貴麟承襲爵位,十年後,貴麟的弟弟鍾壽承襲爵位。鹹豐四年,鍾壽之子鶴齡承襲爵位。同治四年,鶴齡之子錫惠承襲爵位。

由此可見,鰲拜死後,其子孫並沒有受到株連,反而是一直有爵位承襲,直到清朝末期至。鰲拜的後世子孫多生活在北京與東北等地,據說遼寧省莊河市蓉花山鎮金家屯,就是的一個名叫爾墜的孫子的後代。


鰲拜是清軍入關的大功臣,前期的鰲拜,與多爾袞作對,輔佐順治帝即位,鰲拜的功勞,在整個大清王朝裏都是數得著的,而鰲拜的驕縱,更是放眼大清三百年的歷史,幾乎都找不到第二個的。

皇太極年間,鰲拜就已經慢慢的被發掘了出來,等到了順治帝時期,鰲拜就已經成為了朝中大臣,而到了康熙時期,鰲拜正式成為了輔政大臣之一,在很多影視作品中,也都會有對鰲拜的描述,但其中描述大多是負面的。

比如鹿鼎記中的鰲拜,就是一個看不起康熙,打算自立為帝的模樣,最終在韋小寶的幫助之下,康熙將鰲拜滅殺了。

鰲拜對康熙來講,是一個巨大的威脅,鰲拜一生崇拜權力,而康熙對權力也有一種渴求,雖然鰲拜不可能篡位,但康熙卻是容不了鰲拜對權力的佔有,權力只能屬於康熙,不能被鰲拜所佔據,這才導致了康熙與鰲拜針鋒相對,最終鰲拜被趕下了臺。

雖然鰲拜在不少作品中都是負面形象,但如果拋開他與康熙皇帝的恩怨不說,鰲拜其實也算的上是一個國家肱骨之臣。

題主問的是鰲拜的後代如何,其實鰲拜的後代沒有什麼好說的,鰲拜本人因為觸犯了康熙的逆鱗,被革職處理,但康熙看在鰲拜戰功赫赫,兢兢業業的面子上,絕對對鰲拜從輕發落,只是將鰲拜禁錮起來,不久後鰲拜鬱鬱而終。

鰲拜的子孫後代呢?按理說鰲拜這樣的大臣,一旦被捕入獄,等待他的一定是滿門抄斬,但鰲拜的子孫後代卻成了例外。

首先是鰲拜的弟弟,鰲拜的弟弟在他被捕入獄的時候,也淪為了階下囚,但是鰲拜死後,其弟也被釋放。

他的兒子,在鰲拜被捕入獄的時候,同樣也是被捕,被捕的還有眾多親近鰲拜的朝中大臣,同樣的,在鰲拜去世以後不久,也都去世了。

當然了,鰲拜家族最光輝的卻是鰲拜的孫子,儘管鰲拜等人因為觸怒了龍顏,肯定不可能再擔任任何爵位,但鰲拜的孫子卻是在康熙晚年的時候,被恢復的爵位,並且將鰲拜家族發揚光大。

鰲拜的孫子名為達福,也就是達福被康熙授予了爵位,達福在雍正時期,因為戰爭,死在了前線。

並非像一般那樣,家主死後,整個家族就沒落了,鰲拜的家族在鰲拜死後依舊繁榮昌盛。


大家好,我是鰲拜的弟弟熬夜,我來給大家回答!

康熙為何除掉鰲拜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一定的爭議,而康熙囚禁鰲拜後對其家人的態度,更是加深了這個問題的矛盾性。

鰲拜倒臺後,弟弟卓布泰因受牽連而被康熙剝奪了官職,並且囚禁了整整六年,直到康熙十六年才被複職。

但奈何卓布泰被複職時已經病入膏肓,才做了不到一年的官就病死了,卓布泰病逝前假惺惺的對康熙表達忠心,感謝康熙皇帝的不殺之恩,兩人上演了一場十分虛假的君臣之情。

康熙皇帝在卓布泰身患重病時赦免了他,不僅僅在滿朝文武面前顯示了自己寬大胸懷,又高明的除掉了鰲拜的殘餘勢力,連殺人都搞的如此高大上,不得不佩服康熙皇帝高明的手腕。

鰲拜的另一個弟弟穆裏瑪,則沒有卓布泰那麼幸運可以多活上幾年,穆裏瑪能徵善戰,騎射雙絕,曾經率領清軍圍殲闖王李自成的殘軍,大破李自成侄子和義子李來亨,茅麓山之役九戰九勝,立下赫赫戰功。

只可惜「人怕出名豬怕壯」,鰲拜倒臺之後,謹慎的少年康熙有些忌憚性情剛烈、能文能武的穆裏瑪會為兄報仇,掀起沒必要的波瀾,遂將穆裏瑪賜死。

鰲拜的兒子那摩佛為人囂張跋扈,碌碌無為,鰲拜倒臺後那摩佛大罵康熙昏庸,康熙厭惡那摩佛的為人,將他與鰲拜一同囚禁,鰲拜死後那摩佛也沒了音訊,可能被滅口。

鰲拜的孫子達福下場最好,因為鰲拜倒臺時達福還是個未成氣候的毛頭小子,康熙為了顯示自己的「寬仁」並未將鰲拜的罪過強加在達福的身上。

康熙五十二年,晚年的康熙皇帝(59歲)漸漸開始顧念舊情,追贈鰲拜為一等男爵,孫兒達福世襲爵位,並且升任達福為滿八旗駐蒙古正藍旗副都統。

最後於雍正朝時,戰死在與傅爾丹交戰的沙場上,死時官居授散秩大臣。

康熙皇帝對鰲拜親屬的處理方式充滿了君王的智慧。

性情軟弱,沒有威脅性的卓布泰被囚禁後復職、性情剛烈能徵善戰的穆裏瑪被果斷的賜死,大罵康熙的那摩佛被永久軟禁,年少無知的達福則在成年後加官進爵,康熙將「恩威並用」的帝王心術施展得淋漓盡致。

即有效的消滅了鰲拜殘黨,又堵住了滿朝文武的嘴,可謂八面玲瓏。

其實康熙皇帝除掉鰲拜的根本原因,並不是鰲拜有篡權的意圖,康熙皇帝的背後有滿清貴族和蒙古各部支持著。

這兩大勢力與康熙一體同心,實際上鰲拜根本無法撼動康熙的實際地位,但獨攬大權的鰲拜不知進退,屢次觸犯康熙底線,朝廷中的各大勢力暗中觀察著局勢的變化伺機而動。

康熙必須通過除掉鰲拜,達到殺一儆百的效果才能震懾羣臣,因此鰲拜死的並不冤。即便鰲拜不死,康熙也會殺其他人以示君威,不可一世的鰲拜只不過是康熙皇帝的墊腳石,而鰲拜的家人則通通成為了康熙利用鰲拜做文章的犧牲品。


自古以來,輔政大臣就是一個十分尷尬的角色,他們界於君與臣之間,如果一下子把握不好,就容易讓自己掉入萬劫不復的深淵。清初的鰲拜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康熙年幼,四大臣輔政,鰲拜以其出眾的掌控能力漸漸把握了全局,卻也忘記了自己始終是一個臣子的身份。

1669年,康熙用計智擒鰲拜,除掉了自己親政路上最大的障礙,從此開啟了康乾盛世的景象。按照常理,企圖控制皇上的輔政大臣在被擒後應該是抄家滅門,戶滅九族,那麼,康熙是怎麼對待鰲拜的子孫的呢?

康熙確系一代仁主,不是毫無原則的濫殺,即便是對鰲拜,也沒有過於為難他。鰲拜畢竟在皇太極時代為大清立下過汗馬戰功,身上傷痕纍纍。當他被帶到康熙面前時,被脫掉上衣,康熙撫摸著他身上的傷痕,留下了眼淚。

最終他沒有下令處死鰲拜,而是將其禁錮起來,永不放出,後來鰲拜就死在了囚禁之所,也算是得到了一個善終,沒有受到虐待。對於他的家人,康熙也基本上採取了寬大處理的措施。例如鰲拜的兒子納穆福,在老爹掌權時一度過於囂張跋扈,老爹一倒臺,他也被抓了起來。但是過了不久,康熙就把他放出來,貶為平民。

鰲拜的弟弟叫卓布泰,康熙八年,以弟鰲拜得罪,被削職為民,但是康熙十六年,又再次被錄用,直到康熙十七年卒。鰲拜的孫子達福甚至在雍正時期還領兵打仗,一直在戰場上盡忠。

此外,鰲拜還有侄子,弟弟等人,基本上都是從輕發落,有些甚至都沒有進行處罰。從這裡可以看出,清朝初年的政治還是比較清明的,一人犯罪,不株連全家。這跟中原文化還有所不同,也正因為清朝不實行連坐制度,所以大家對於皇帝都特別效忠。

鰲拜的家人在其死後,羞於使用原姓瓜爾佳氏,後來紛紛改姓,大部分改姓成金。也沒有再在原來的地方居住,而是分散到了今天的遼寧、黑龍江、湖南等地,也沒有再向別人提起過自己的先祖。

就這樣平平淡淡生活了幾百年,據說到現在鰲拜的後人已經有近600餘人。這也算是仁慈的康熙皇帝給這一家人最大的恩賜吧,要是換了朱元璋或者任何一個中原王朝的皇帝,這一家子肯定是被殺得絕戶。

例如西漢大將霍光,在病死之後,全家被滅,族人被連根剷除。我們且不說霍光究竟有大的罪會遭到如此下場,那些家族裡的人,包括剛剛出生的嬰兒,他們何罪之有,遭此大難。

明朝首輔張居正,一生為大明江山嘔心瀝血,死後居然被鞭屍,族人被殺被流放者不計其數。每當後人讀到此處時,就會感嘆伴君似伴虎,又會拿這些中原皇帝和康熙皇帝進行比較。

可以說,清朝初年的盛世得益於像康熙、乾隆、雍正這樣的有為皇帝,正是因為他們的知人善任,不計前嫌,才使得更多的人願意去為他們賣命。


(東堂子衚衕,清朝時此為鰲拜的超武公府邸)

康熙帝擒鰲拜和張學良槍殺楊宇霆一樣,屬於少東家不滿意老夥計倚老賣老,所以硬栽贓給老夥計一罪名收拾掉。

正因為是冤案,所以康熙帝對鰲拜後人非常好。

到了雍正朝,鰲拜孫子達福被雍正帝封為世襲罔替一等超武公,達福在徵噶爾丹策零戰役中戰死,其子岱吞承襲超武公爵位。

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事情有了變化。

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帝此時已經從年輕的勵精圖治變成老年的求安穩,甚至他自己都戲謔說自己眼睛不好,所以凡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是乾隆帝畢竟是乾隆帝,雖然他倦怠政務,但是這不代表他真允許周圍的人覺得他老了。

所以乾隆四十五年開始,乾隆帝特別看重「上下名分」,他也特別反感「以下犯上」的行為,在這種背景下乾隆帝有意借鰲拜舊事敲打朝臣,讓他們不要真以為皇帝老了,可以搪塞了。

乾隆四十五年諭曰:「鰲拜當日自恃政柄在握,輒敢擅權骫法,邀結黨羽,殘害大臣,罪跡多端,難以枚舉。」

其結果就是乾隆帝取消了鰲拜這一繫世襲罔替的一等超武公爵位,改為一等男爵。

至此,從乾隆四十五年開始,鰲拜後人就從世襲一等公變成了世襲一等男。

(徐錦江老師扮演的鰲拜最為深入人心)

到了鰲拜四世孫慶玉在嘉慶十二年承襲一等男爵位時,已經完全無力負擔公爵府舊居的開銷,只能從公爵府搬出。畢竟俸祿從一等公700兩下降到一等男的310兩,這種薪水和嘉慶時期一個知府請的低級紹興師爺一年工資差不多。

到了鰲拜八世孫錫惠於同治四年襲爵後,鰲拜家族已經更加破敗,此時因為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帝國被迫改變閉關鎖國的現實,不得不對西方列強開放市場,這就造成物價飛漲,在嘉慶朝一等男的俸祿還能相當於師爺的工資,到了同治朝就只能相當於師爺半年的工資了。

而且錫惠與其長子還患有精神疾病,完全不可能謀「差使」,所以鰲拜後人在晚清更為衰敗。

進入民國,由於錫惠與其長子都有病,所以在抗戰時期兩人相繼病逝。

(鰲拜十一世孫崇謙以及崇謙之子很長一段時間就居住在 小石橋衚衕27號)

鰲拜這一支嫡系就變成錫惠次子崇謙這一脈了,從目前看,鰲拜後人確實流傳到了今天,但都是普通老百姓了。

除了北京嫡系,鰲拜還有一支在大連,是鰲拜庶孫爾墜這一脈。

這一脈比嫡系過得慘多了,爾墜在鰲拜被康熙帝處置時正在關外任職,被人檢舉後康熙帝也沒有處罰他,但是爾墜嚇得不敢和京城聯繫,即使康熙帝末年已經恢復鰲拜後人爵位,他也沒和老家聯繫。

也因為是鰲拜的孫子,所以受鰲拜連累,從盛京(奉天)就被派到大連附近擔任七品小官,後來爾墜乾脆就在大連定居,民國後跟風改姓金,幾乎是從爾墜之後,世代在大連鄉下務農。

這就是我所知道的鰲拜後人情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