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礦稅的開端是在萬曆二十四年,這一年宮中遭遇大火,乾清宮和坤寧宮先後毀於火災,次年皇極殿、建極殿和中極殿又再次焚燒殆盡,同時播州和朝鮮也是兵禍連結。宮殿需要修繕,軍費支出龐大,而太倉國庫空虛,戶部束手無策,所以需要額外增加稅源。本來採礦在明朝是官府壟斷的行業,但到了明朝中葉之後,礦禁逐漸鬆動,民間有不少私人的採礦產業,於是萬曆皇帝就打起了礦稅的主意,開始徵收礦稅。

其次,關於內帑,明朝皇帝一直以來都有個喜好,那就是"愛財",甚至是極端的愛財,雖然皇帝號稱富有四海。內帑即小金庫,屬於皇帝的私有財產。這些錢主要用來供皇帝揮霍,享受之用。以萬曆為典型代表,即使國庫空虛,急需用錢也不捨得動用自己的小金庫。萬曆

本來呢,在農業稅之外另外開闢稅源,徵收商業稅,合情合理。群臣為什麼反對呢?

1、在徵稅的方式上,萬曆直接委派太監到各地徵收,而且收入也不進入國家財政,而是進入萬曆皇帝的小金庫。我們都知道古代實行的太監製度非常殘酷,對太監造成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傷害,使得他們都有些"變態",愛財、貪權、無情。據史料記載,這些礦監有時候根本不看你是否真的有礦,就開始向人徵收礦稅,通常會隨意找到一個人,然後"指其屋而挾之曰:彼有礦!則家立破矣。" 因為這意味著你將要繳納大額的礦稅,而這金額之大能讓一個中產家庭瞬間破產,所以在這些礦監的胡作非為之下,很多百姓破產,淪為赤貧階級。同樣,"偷稅漏稅"也成了威嚇和勒索無辜百姓的一種伎倆,這些稅使們看到做小生意的人就會說"彼漏稅!" 而一旦被指責為漏稅,就要補償高額的稅收乃至罰款,甚至會遭到牢獄之災,一般的百姓家庭無法承受。所以礦監在事實上對礦稅大業造成嚴重的損害,聲名狼藉!

2、群臣本身從自身利益出發進行反對。明太祖朱元璋痛恨貪官,給官員的工資極低,低到難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又想馬兒跑,又不給吃草。明朝是禁止採礦的,那就只能偷偷開採。既然見不得光,必須有官府的保護,有官員罩著。礦業就成了官僚集團灰色或者黑色收入來源,萬曆對礦業徵稅,則官員利益受損,必然遭到他們的反對。所以在反對礦稅這件事上,東林黨、奸黨居然出奇的一致,也就不奇怪了!明朝中後期的許多官員本身就是超級富豪,遇事難免會先維護自己的利益。以徐階為例,子弟橫行鄉里,田產多達二十四萬畝,試想這些巨額財富從何而來,正常積累來的么?

徐階

3、我們來看看徵稅的實際效果,二十餘年的礦稅徵收,各地礦監前後上繳礦稅不到600萬兩,而《明史》所記載的萬曆援朝戰爭就糜費700萬餘兩,所以說礦稅對晚明國家財政的紓緩並無顯著作用,但實際危害卻遍布史書。為何呢?到明代中後期,各地官員早已腐敗透頂,真實的數字肯定遠不止這600萬,絕大部分都到個人的腰包了。以《大明王朝1566》中的情節為例,明太祖、明成祖時,鹽稅都有千萬兩之巨,往後就越來越少了,嘉靖後期就100多萬兩了。是減產了么,當然不是,都被各級官員上下其手貪污了。

嘉靖

綜上,我認為萬曆徵稅沒錯,既然禁不了就該徵稅。特別是土地兼并非常嚴重,急需開源。但稅該歸國庫,不歸個人小金庫。由官僚系統去徵稅,而不是由太監去征。官僚腐敗,可以派太監去巡視監督。如何避免腐敗,政治清明等等這些個問題就太大了,能解決明朝也不會那麼快滅亡了。


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可以明確的是,朝廷適當地對開採的礦山收取礦稅充實賦稅來源是正當合法的。古代中國長期是以農耕為主的國家,除了宋朝時期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商品經濟比較發達,商業稅收佔比較高外,其餘朝代為維繫王朝統治,穩固統治基礎,大多嚴格實施海禁,嚴格限制和控制工商業和採礦業發展。具體說到明朝,因為明太祖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對工商業和採礦業這種不直接從事生產勞作的行業相對輕視,朝廷對採礦業控制比較緊。朝廷的主要稅賦還是來自農業稅,但在張居正「萬曆新政」之前,多以實物繳納,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大大減輕了農民負擔。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到了明朝中葉,原來嚴格的礦禁逐漸放鬆,各省很快出現了許多私人開採的礦山。在萬曆皇帝中後期,萬曆皇帝耗光了張居正手上原來豐盈的國庫,再加上「萬曆三大征」,平定播州楊應龍叛亂和兩次抗日援朝都耗費了大量軍費,再加上萬曆中後期北京皇宮乾清宮和坤寧宮等宮殿接連毀於火災,修復工作都需要耗費大量銀兩。而此時戶部財政已然捉襟見肘,拿不出來太倉銀。於是,萬曆皇帝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省份的私人礦山。

接下來回答第一個問題,群臣之所以反對萬曆皇帝徵收礦稅,既有出於公心也有自己的小算盤,這與科舉出身的大臣內心的兩面性密不可分。歸納下來,大致有以下方面:

一是徵收得來的礦稅流向了皇帝的內庫,萬曆皇帝向南方多省派出了徵稅太監,所得礦稅沒有上繳戶部太倉,而是充作了皇帝的內庫,也就是小金庫。這當然激起了對國庫空虛感到不滿的大臣們的抗議和反對。

二是派駐徵稅太監在各省肆意妄為,橫徵暴斂,激發了民憤。由於徵稅太監對當地有較大的自主權,很多太監藉機勒索敲詐,他們可能隨便指了一套房子,就說下面有礦山,需要徵收,迫使對方破財消災,此外,太監們也藉機貪腐應上繳的礦稅。有數據顯示,萬曆20多年徵收的礦稅不過600多萬兩,僅抗日援朝就耗費700多萬兩,相當一部分錢都被層層貪腐了。

三是徵收礦稅觸及了大臣特別是東林黨人的切身利益。科舉出身的文人既有對崇高道德有追求,又會利用一切機會貪腐,具有兩面性。私人開礦要順利穩妥,必然要籠絡當地官員進而打點京官們,甚至有些礦山本來就是由各級官員開設的,萬曆皇帝派出太監徵稅,大臣往往以與民爭利為由反對,其實自己大都心裡有「小九九」,徵稅也觸及了他們自己的切身利益。


萬曆皇帝徵收礦稅的事情,發生在萬曆二十四年,萬曆皇帝以修築宮殿為名,派遣大批太監到地方開礦收取礦稅。這次收取礦稅的活動持續了二十年之久,甚至激起了民變,招致了內閣大臣、中央大員、宦官集團、地方官員的強烈反對,萬曆皇帝最終迫於壓力取消了收礦稅政策。由此可見,收取礦稅是不符合民心的。

那為什麼眾多大臣都反對收取礦稅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1、收取礦稅加重百姓負擔,激化社會矛盾。 收取礦稅其實就是從老百姓身上吸血,而且所派的官員是太監,這進一步加重了百姓負擔,激化了原本就很尖銳的社會矛盾,甚至激起了民變,農民暴動殺死礦監。

2、收取礦稅損害了官員階層的既得利益。此次反對收取礦稅的官員中包含了內閣成員、自詡清流的東林黨、多數時候和文官對著乾的宦官集團、地方官員,是什麼能讓原本尿不到一個壺裡的眾多階層、派別的官員群起反對?那隻能是萬曆皇帝動了他們的利益,他們為了利益聚集在一起反對收取礦稅。


徵收礦稅是正確的,在當時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商業的繁榮,當時的資金已經流入少部分人手中,國家的財政收入開支已經緊張,徵收礦稅能夠增加財政收入。只是萬曆採取的做法不正確,萬曆不是通過官府行政系統去徵收,而是直接派太監到各地直接徵收,而且收入也不進入國家財政,而是進入萬曆皇帝的小金庫,這些被任命為礦稅徵收專員的太監們在地方上橫徵暴斂,在各地弄得民怨沸騰,不但引來各地官員的強烈反彈,而且還引發不少民變。

群臣反對的原因是損害了自身的利益,士大夫大多出身於縉紳家庭。他們進入仕途後,也往往依附於原先的階層,無論從利益上,還是情感上,都會做出有利於本階層的決策。


不要把文官說得那麼崇高,太監說得那麼壞。根本原因是礦山等工商業都掌握在士紳階層手裡,小民沒有,征礦稅商業稅就是讓文官的利益集團掏錢,小民不掏錢。而農業稅,士紳有大筆的減免優惠,小民沒有。所以天下之田擁有大批土地的士紳官僚並不需要按相應的比例繳農業稅,而小民百姓則要承擔大量的稅額。所以工商礦稅文官極力反對。即使說太監有壓榨貪腐情形,也沒有史書寫得那麼嚴重,記住史書都是文官寫得。正德,萬曆都被寫得一無是處,而相比當時的文官集團,他們好多了


因為要交稅的恰恰就是這些和這些大臣有千絲萬縷關係的人啊,甚至他們自己家裡就有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