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年来被抄得火热的MIT台湾制造,也许我们该深思,要深耕台湾,非得是"台湾制造"吗?  在现今的时空环境下,人人重休闲,假日休息比赚钱还重要,劳工意识高涨,或许"台湾设计,全球制造" 会是条让我们走得更远、更长久的路。我想,台湾制造这议题与兰屿该不该有7-11,该不该被开发或保留非现代的原始风貌有著异曲同工之妙。

由宏碁电脑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微笑曲线」理论认为,在产品的供应链上,大部份的利润是集中在上游材料的设计和研发、终端的销售与品牌等服务环节上,然制造和组装便是增值最低的那一点。

除了原制造生产工厂转型做MIT自有品牌外,那些强调MIT的品牌业者在持续成长茁壮的过程当中,能否以设计力或需求导向来进行产品的生产以提升商品的附加价值,让中间端的制造业伙伴(那些所谓的老师傅) 收入也能够随著品牌价值的提升收入也跟著提升呢?

原本的家庭式鞋业代工或格子场,老师傅靠的纯粹是个人的手工技艺与劳力,做的是珍贵少量的"艺术品",然当产品的需求量变大了,不再能再倚靠个人手工慢慢生产而需工业化时代的产物机器设备来进行快速生产时,此时老师傅的投入成本就不再只是个人的劳动力与手工艺了。当小型家庭代工厂无力承接原本名不经转但如今日益壮大的品牌订单而被要求增加设备与产能时,这对靠手工艺及劳力吃饭的老师傅而言便是个不小的门槛。

机械化的代工设备投资回收快则3~5年,迟则10多年,管理上的变革,加上生产流程的改变,机器设备的重新熟悉…等等。家庭式代工厂要转型小型机械化工厂其间的风险,诸如产能增加后,品牌商能否供给足够的订单让代工厂快速回收设备投资? 或品牌商是否愿意承诺或能否撑过小型代工厂的转型期而不进行抽单,不将订单移至单价更低、品质或来源更为稳定的地方? 订单的移转对品牌商来说没有任何的损失,但对代工厂来说却会是致命的一击,试问有多少老师傅有辨法承受这样的风险? 品牌商的承诺或能否以产品设计力来增加商品附加价值进而增加制造端的收入或将成为制造业代工转型能否成功的关键点。

IMG_6603.JPG

品牌商在撑过默默无闻的阵痛期之后产品的价值会随著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而提升,然中间的代工厂、制造商,靠的是劳动力,且产品单价只会随著订单数量的增加而降低而已。代工,永远都只能拿微薄的固定利润,在全球化的单价竞争下,大型代工厂只能以无止境的迁徙到劳动力更充沛更便宜的地方,以扩大产能来分摊机器与固定的管销成本,或大量投资全自动化机械设备来降低劳动力的使用方可增加利润。然竞争力不足,资本不够充沛的中小型代工厂则渐行凋零。

最终,代工厂大者恒大,中型厂渐渐凋零,然具有精湛手艺老师傅的小型厂转型少量、多样的高单价精品手工业或将是不可逆的趋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