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固定影像的嘗試(二)

來自專欄 1stFrame

往期文章鏈接:我想告訴你的攝影史:固定影像的嘗試(一)

感光物質的發現

在前面的文章里我們了解了,在攝影術被發明之前,前人們試圖利用光學原理固定住影像的嘗試。但是,如前文所說,此時期對於暗箱技術的研究和發明主要服務於繪畫,使得畫家的創作可以有所依據。

然而,這樣的繪畫方式雖然效率提高了不少,但仍然不能滿足人們對於快速、準確地記錄影像的需求,人們需要一種能夠將暗箱投射的光線不需要畫筆就可以記錄下來的媒體,也就是感光物質。

對於感光物質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25年,此時距離暗箱繪畫技術被公諸於世已有近170年。這一年,德國紐倫堡的阿道夫大學解剖學教授休爾采(J·Schulze,1687-1744)無意間將粉筆粉末與硝酸銀混合形成白色懸濁液,裝在透光瓶子里。他將瓶子放在窗邊後發現,瓶子中液體受到陽光照射的一面顏色改變[注],未受光一面顏色則保持白色。

嗯......

為了證明這種變化不是由於溫度產生的,他將混合液體拿到火爐邊加熱,發現並沒有變色。後來他還發現,混合物中銀元素的含量越多,變色的速度越快。他又將裝有混合物的瓶子用紙蓋上,並在紙上挖出字形,結果瓶子的沉澱物中也顯現出清晰的字形。雖然字形很快就消失了,但是他的試驗結果驗證了某些銀鹽的感光性。

瑞典的化學家舍勒(Scheele,1742-1786)對休爾採的發現進一步研究。他發現,波長最短的紫色光使銀鹽變色的時間最短。1782年,瑞士日內瓦圖書館的一個館員又將舍勒的研究推進一步。他論述了各種顏色的光讓銀鹽變色的速度,他還進行了光對樹脂的影響的研究,發現樹脂在曝光之前,可以在松節油里溶解,曝光之後則不能。

此三人對於銀鹽感光性質的探索大大啟發了後人,在此後一段時間裡,出現了幾種具有獨創性的攝影方法都以此為理論基礎。

攝影術誕生的前夜

隨著銀鹽感光性的發現,攝影術誕生所需要的兩個條件——暗箱和感光材料都已經產生,但並不意味著攝影術就此誕生。

1800年左右,英國的著名業餘藝術家韋奇伍德(Thomas Wedgewood,1771-1805)向奇蕭爾姆(Chisholm)請教關於暗箱的使用。奇蕭爾姆曾經做過著名化學家路易斯(Lewiis,1714-1781)的助手,而路易斯是第一個將休爾采關於感光材料的研究引入英國的人。

韋奇伍德將不透明的樹葉放置在塗有硝酸銀的皮革上,隨後讓皮革在太陽下暴晒。皮革上未被遮蓋部分變黑,被遮蓋部分則是白色影子,然而他並不能阻止白色部分繼續感光。他的研究成果由其好友署名在1802年6月倫敦的英國學士院院報中代為發表。文章中他表示,他的最終目的是讓影像永久固定。

然而,直到1805年韋奇伍德去世,他也沒有達成永久固定影像的目標。不過,他的方法已經十分接近真正意義上的攝影術。

註:有的資料描述為變為紫色,也有的描述為變為黑色,本文嚴謹起見描述為「變色」。

另註:寫了兩篇才發現,為什麼在知乎編輯的文章段首的縮進都不見了?哪位知友直到怎麼解決?這樣排版很難受啊。


本期內容就到這裡,下期內容我將介紹攝影術發展早期出現的三種攝影術,敬請期待。

參考文獻

[1]一可.攝影術的歷史[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0

[2]李文方.世界攝影史[M].黑龍江: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1

[3]唐團結.世界攝影發展史:攝影圖片探索之旅[M].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1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註:

weixin.qq.com/r/wipeRn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