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說.「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孟子說:"萬物皆備與我」。管子說「法天"、「用道」的天人統一思想,即遵循和運用天地自然的客觀規律,如《形勢》篇說的:「其功順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違之。天之所助,雖小必大;天之所違,雖成必敗。順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懷其凶,不可復振也。」是一樣的道理。可見,順從自然規律和違背自然規律,其效果截然不同。我們今天為什麼要搞生態恢復?因為人類已經違背自然規律而明顯嘗到了苦果,所以才反省。馬克思指出:「人是類的存在物。這不僅是說,人無論在實踐上還是在理論上都把類一一既把自己本身的類,也把其它物的類一一當作自己的對象」。

「道生一"作為宇宙衍化的第一步,是從無形質向有形質的過渡,可稱為是氣化階段的第一期。「一生二"是宇宙演化的第二步,可稱為氣化階段的第二期。「二生三"由陰陽和合和天地和合,從而產生萬物,這即是《老子》說的「三生萬物",是宇宙演化的第三步,可稱作物化階段。關於宇宙的衍化過程,解釋得最明確的是《莊子.天地》篇:「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謂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無間,謂之命;流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老子》又說:「孔德之容,惟道是從。」事物發展的具體規律,無論天道好、地道好、人道也罷,都要符合這個總規律。
地球上的一切生物,需要很多生存、生活的條件才行。如果氣侯太熱必因枯乾而死亡,太冷必因僵凍而死亡。沒有水份和空氣不能生存,沒有太陽也不會生長。所以人和宇宙萬事萬物的關係正如《莊子》所講的那樣:"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我想是有科學道理的。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我恐怕理解不透,它不是僅僅「天人合一」解釋得了的。我的感覺,這一句彷彿是」宇宙本人」的自我認知的話語。

老莊、老莊,老子的《道德經》多多少少、恍兮惚兮,或敢讀、還想悟。但莊子的境界太過高大,實在太怕自己瘋狂,或想死亡。

大抵老子任過周朝圖書館、博物館長的實職,《道德經》雖據教誨帝王之高而言宇宙萬物之道、之德,但也止到去年10月才懵懵懂懂,以為人的靈魂或可對《道德經》進行領會、感悟。而莊子以《莊子寓言》留世,莊子並未擔負周朝實職,逍遙遊於世外,靈飛九宵,神遊四海,魂魄以氣散飛寰宇,及達天地與萬物。雖曾神交莊子,卻深感靈魂氣息虛短、元神力量枯竭,無能觸達,生命不能承受。

老莊之後,更有烈子。古文有記,烈子「御風飛翔」,客觀與否,不作妄議。因對莊子思維思想,已有體會,力所不及,魂魄不堪承受,生命無法企及。

因此,對您的邀請問答,只好請您理解見諒!不是不恭不答,實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主要還更怕對經典誤言妄解,不可以謬論誘引他人。好吧!見諒吧!??????


莊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家中,最具有思辨精神最具有哲學思考的哲學家。他的哲學思辨,遠遠超過同時代的哲學家。他的哲學體系,是建立在老子的道的哲學的基礎上的。老子認為,道是世界存在的起源、運行的根據,是形而上的規律上的規律。老子認為,道是無形的,但是又在起作用。世界上的一切,當然包括人類,也是在道的支配之下。那麼道是按照什麼規律運行的呢?老子認為是道法自然。就是一切都是他應該有的樣子。沒有人為干涉,一切都是自然行為。

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莊子也認為,道是「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道是無窮無盡的,是無處不在的,是支配一切的。是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莫知其高,莫知其終」的境界。道支配一切,所以人也在其中。人的價值應該在道中實現,人的社會價值觀、生死觀等,也應該是道法自然的。

所以在莊子的道的哲學思想下,莊子有幾個部分的哲學思想。其中最為核心的是齊物論。齊物論中又包括了齊萬物、齊物我、齊生死、齊人我、齊吾我等思想。

具體來講,莊子認為,既然世界萬物包括人都是道的一部分,那麼從本質上講,萬物的每一個物體、人之中的每一個個體,都是道的體現。雖然他們在具體形態上有所不同,但他們的本質是一樣的。就像你站在太空看地球一樣,那些原來差別很大的東西,就變得一樣了。莊子用他的齊物論告訴我們,這世界和人,本來沒有差距,沒有界限,我與別人,也沒有差距沒有界限,再繼續延伸到社會價值觀上,所謂的是非榮辱、成功失敗富貴貧賤,在本質上看,也沒有差距。我與物本來就是天地的一部分,沒有差別。但是某種觀念讓我們和天地、人類發生了區別,這就像是人為地把天地和我,關在了一個籠子里。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謬論,是困境。而自然大道是無限的,人為地劃定了標準,這就是束縛了人的心,阻斷了人與天地的交流合一。

很顯然,莊子這是在批評儒家思想。因為在莊子看來,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於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範,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調。人類修行的目的,便是"絕聖棄智",打碎這些加於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於自然,就能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原文:

夫天下莫大於秋豪之末,而太山為小;莫壽乎殤子,而彭祖為夭。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這裡基於一個莊子的基本理論,即天地詩歌無窮的開放的系統,人也是天地的一部分。人不是活在什麼別的地方,他就是在無窮無盡的受到道的支配的自然中。莊子說你看野獸身上的秋天長出來的細毛,看起來那是很細小的。但要是和那些小到我們根本看不見的東西比起來,那肯定是大的,泰山是大的,但是要無窮無盡的宇宙比,就是極其渺小的。夭折的人是短壽的,但要是和那些蜉蝣的蟲子比起來,是長壽了,同樣彭祖活了800歲算是長壽了,但要是和那些生長了萬年的大木比起來,又算是短壽了。所以,世界上的所有物體的差異性只是相對的,而同一性則是絕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就是與天地同在,萬事萬物與我沒有任何差別了,我就是萬物,萬物就是我。

事實上,人永遠也不可能做到這種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但莊子為何還要追求這種境界呢?莊子是強調人的靈魂和精神的自由的,要自由就不能受到限制,就要擺脫有所待,這樣才能實現逍遙。問題是,世界是無限的,是沒有界限的,人本來應該與天地同在,而被認為的觀念畫了一個框,把我們都圈起來了,所以人生得不到自由,只有齊物才能拯救我們,讓我們跳出觀念的牢籠,實現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的境界。


要理解莊子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這句話,首先要了解道家哲學思想的基本觀點,在對於「道」的理解上,老子與莊子沒有根本性的區別,他們都主張道為世界的本源,哲學家、政治權謀家老子的說法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老子看來,道是萬物的本源,而道的運行規律是自然而然的,天、地、人都一樣,都是道的體現,都是自然而然的。

而莊子是富有藝術氣質的哲學家,或者叫藝術哲學家,他的說法是「齊物」,天地萬物包括人,雖然具體顯示出千差萬別,但終究齊而為一,是道的體現,天與人是合一的,莊子云:「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而道,或者它的體現者天或人,其運行方式是「逍遙遊」,是「無待」的,不憑藉任何東西,是無所依憑而游於無窮,自然而然地運行。

那麼,莊子《齊物論》講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從根本上理解,便是天、地、人皆是道的體現,都是以自然而然的方式運行,一方面,天、地與「我」是同存的,「我」不是天地的一部分,天地也不是「我」創造的一部分,互相都不是所屬關係;另一方面,天地與「我」又具有統一性,是通屬於道的表現,所以,是「為一」的,是「道生一」的反向統一性推論,即天地人(我)皆生於道。莊子的這一句話,還包含著「齊物論」和「逍遙遊」的意味,人與天地齊一,人的最高境界,亦是應「無待」,即無所依憑地遨遊於天地間,與天地同逍遙。

莊子認為,不必為是非大小多寡壽殃等進行沒有必要,沒有意義的爭執,因為他們本質上皆是道的表現,沒有質的區別,只有量的差別,人與天地契合才是重要的,道法自然,「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貴在能自然而然,能處於「逍遙遊」的狀態。

莊子"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這一觀念,不需要宗教信仰作依託,卻能天地人契合,人與天地能為友,人與萬物協和,這比慈悲之心更自然順暢,比仁愛之心更自然真實,莊子追求的是自然而然的逍遙狀態,而不是未來天國的希望,或克己去欲的仁心,在莊子哲學理念里,天不是核心,人不是核心,人與天地齊一,皆是自然而然,逍遙才是境界。

國傳統哲學思想中最核心的「天人合一」思想,儒釋道便不約而同地作出了自己的解釋。雖歷代廟堂之上,多推崇儒家思想。後代文人多以儒學,或者說再以後的人,以宋明理學來研究「天人合一」,總結起來,推崇以「人」為核心的「天人合一」。而莊子的「天人合一」則把「天」置於核心。


謝邀!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直接翻譯過來就是:天地與我共同生存,而萬物與我渾然一體。

這句話出自《莊子.齊物論》,要進一步理解這句話,需要對《齊物論》篇章有個基本的了解。

齊物論包含了兩個分論點:

齊物:萬物齊同——生與死、壽與夭、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都是無差別的一回事。

齊言:是與非、對與錯、好與壞都是一個樣。

莊子提出「齊物」的觀點主要是為了進一步推出「齊言」的合理性。

推出「齊言」的合理性主要是為了否定「百家爭鳴」。到此為止,莊子提出振聾發聵的「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齊物論命題。這個振聾發聵的命題成為整個《齊物論》篇章的「眼睛」。在這個「眼睛」之後,莊子有用兩個寓言故事進一步論述「萬物化而為一」的結論。總之,在《齊物論》中來了一個三級跳結構的模式:用「齊物」推導出「齊言」的合理性,用「齊言」否定「百家爭鳴」的合理性。


這裡莊子《齊物論》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既已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謂之一矣,且得無言乎?一與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比以往,巧曆不能得,而況於凡乎!故自無適有以至三。而況自有適有乎!無適焉,因是已。……」譯成現代文:「……天地萬物與我同生於無,都合為一體。既然合為一體了,那還有什麼可以說的呢?既然已經說合為一體了,那還能說沒有要說的嗎?萬物一體加上所說的話便成了二。二加一就成了三。照這樣算下去,再好的計算家都算不出發展下去的數字,何況普通人呢?從無到有,已經產生了三種名物了,又何必從有到有呢?別再推算下去了,就這樣順其自然罷了。……」

這是對老子的「道」的一種思想延伸的解讀。說明了事物對立統一的關係。從事物的「無」(事物的命名)到事物的「有」(客觀存在)二者合一為事物的實體。這種實體的無限延伸,我們就叫做順其自然。

事物由對立,轉變為統一,完成了事物質的轉變,這種轉變是質的轉變,由質變,發展成無限的量變,這實際是解釋,由質變發展成量變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辨證法理論。


樓主好!《莊子》是《道德經》的發揮論,故先懂後者,再讀前者,容易領悟,這是古人講過的老經驗,值得參考。當然,解讀標題這句莊子語的方法,也早寫在《道德經》里,簡介如下,供參考。

【1,字面意思】

注意三點:(1)在前句里,「我」也指人,故「天地人」構成世界,也是後句的「萬物」。(2)「並生」在暗示時空的一致性、同體性和永恆性。(3)「一」在暗示一體性、整體性、統一性、不異性、無差別性,引申指共同的「道性」。看懂這三處,即知此句可淺解為「天地與我本是同生、同在和永不分離的,萬物與我也是一體、同時和永不分離的」,可見前後句含義相同。

【2,莊子的隱義】

很豐富,主要有三個:(1)天、地、我(人)是同體,不分彼此,即天就是地,地就是人,人也是天、地,三者只有名稱的區別,其實是同一個。(2)天地人(萬物)互攝、互在、互顯,天中有地、人,地中有天、人,人中有天、地。(3)天、地、人(萬物)都是「道」的化身,歸源於「道」,同根、同生、同存。

【3,莊子的教育目的】

主要有三個:(1)強調天地人(萬物)的「無差別性」,是共有一個「道性、道體」的,即天、地、人(萬物)的三者是「名異而體同」,若能覺悟到天地人(萬物)的這個共性(真性),而不迷惑在表面的假象區別中,就能「證道而智」。(2)天地人(萬物)=道,故天地人(萬物)彼此相通,天然不分,沒有對立,就叫「歸一」。若誤以為是三個,就叫愚、錯、邪、迷;若看做一個,就叫智、對、正、覺。(3)「道」是不變的、永恆的,故「道」生出的天地人(萬物)也是不變的、永恆的,而不是變化的、短暫的。換言之,天地沒有生滅變異,人也無生死禍福,萬物的矛盾態和變化態是假象,而背後的真相是永恆態和不變態。

【4,莊子語的啟示】

有五點:(1)人不悟道,只在於自迷、自惑,不懂自己就是「道」,自己永在「道」中。(2)天地人(萬物)是絕對平等的,天地是聖賢,人也本性是聖賢,故人生應該「覺道、守道、用道」,走聖賢之路,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3)見天地人(萬物)是「不同的」,人失智;見天地人是「變化的」,人失慧;見天地人是「在時空中的」,人有生死。反之,人要永恆,必須見天地人(萬物)的「道性之同」。(4)人的迷惑起於慾望,慾望起於私心,私心起於自我,自我起於與天地萬物的對立,故「我」有真假之分,真我是「道」,假我是「肉體」;人不識「我」,必不證道。(5)天地人(萬物)都是同一個「道體」,都受「道」的制約,故「道」是最高的法則,是最大的智慧,是天地人(萬物)的共母。人不明「道」,恆亡;國不順「道」,恆亡。


不囿於生活細節而注重於融於萬物確實是一種豁達的生活態度。但與天地共生,萬物與我為一所表達的卻是一種幻想,這種幻想在莊子看來認為是高超的,但實際上卻是把人降格了。天地如果也指有形萬物,天地與我共生到底是什麼意思呢?與天地與我同壽嗎?萬物與我為一是什麼意思呢?萬物和我本質相同嗎?如果就是指人與自然和諧的話,他的理論也就沒什麼高超了,因為大家都這樣存在。哲學家的特點就是想像力超過常人,語言能力超過常人。但思想理論不一定都是對的,之所以說莊子的幻想是把人降格了,是因為莊子也沒弄明白我是誰。所以才把我與天地萬物混同!人是天地萬物之間一種極特殊的存在,人管理不了天,但人卻有管理地和地上萬物的權力和使命。所以從這點說,人是高於有形萬物的存在。是誰賦予了人這種尊貴地位呢?當然不是石頭也不是猴子,因為猴子是歸人管理的。

如果人認識到自己是尊貴的,那麼就該確定是更加尊貴者賦予了人這種尊貴地位和本質。莊子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的理論對於人的來源和本質是模糊的。


這句話出自《莊子》的齊物論。

根據前後文的理解,莊子認為事物永遠在變化,同一事物有許多不同的理解。然而站在更高點看事物,萬物雖然不同,但他們的本質卻是一樣的。

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宇宙大爆炸之前,沒有天地,沒有萬物,沒有我。當大爆炸發生之後,有了最基本的元素,他們互相組合發生反應,不同的組合,產生了不同的東西。天地,萬物,我都是從中誕生。構成的最基本的要素是相同的,產生於同一個地方,同一個時間。

莊子的齊物論主要想論述的是每個人的是非概念是建立在自己有限的角度,所有觀念相對的,站在更高點都可以統一為一個整體。主要體現無用之用,不知之知,無競(無為)的一種思想。說通俗點就是不要自尋煩惱。


王者榮耀中通常莊周的口頭禪: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出裝《莊子-齊物論》。闡述的是道家思想——天人合一。

在道家經典《列子》中有詳盡解讀:「生物者不能不生,化物者不能不化。故常生常化。常生常化者,無時不生,無時不化。陰陽爾,四時爾」,「有生者復於不生,有形者復於無形。生者,理之必終也者。終者不得不生,亦如生者不得不生。」最終,「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

道家的世界觀就此產生——「萬物莫不尊道循德,莫命之而常自然。」

莊子此言,與佛家的『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異曲同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