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你吧,我在陝北插隊三年,去年又回了一趟陝北。現在的情況和過去大不一樣噢!我插隊的時候,因為缺水農業是廣種簿收,在塬上一畝地也就是百十來斤麥子。溝裏種點玉米、高梁。基本上餓不著,但也是窮的叮噹響。農民沒的柴燒,只有燒草和草根了。把草根都燒了,就別提種樹了。頭年種上,第二年就當柴燒了。去年我又去了一次,大不一樣了,滿山的果木樹。棗、梨、蘋果。以前進村是羊腸小路,現在是栢油路了。發一張去年拍的老鄉照片。為了不打擾他們,我沒告訴他們在這個村插過隊。這老鄉當年全是娃娃。


你指的光禿禿不長草不長樹的地方不是整個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地處半濕潤到半乾旱的過渡區,降水量不算少,可以長草長樹,所以大部地方不會光禿禿的。

你說的不長草不長樹的地方應該是指黃土高原北部陝西、山西、內蒙古接壤處的地方,那裡分佈著大片的砒砂岩,砒砂岩是種結構鬆散的岩石,它沒有發育成土壤,所以不長草不長樹也不長莊稼。

砒砂岩被稱為地球的癌症,這種岩石風一吹就變沙、水一泡就變泥,很容易造水土流失,加上沒有養份,不能長植物,人們認為它似砒霜一樣有毒,所以叫砒砂岩。


黃土高原過去植被茂盛,叢林遍地,鬱鬱蔥蔥。只是由於人類過度放牧、砍伐、開荒,加之氣候變化,這一廣袤地區降雨量減少,才造成後來很多地方的荒山禿林。如今,隨著廣泛開展退耕還林還草,人工植樹造林,小流域治理,牛羊等圈養,建設美麗山川和家園,面貌已大為改觀,尤其是陝北地區成效顯著,綠色在這塊土地上越來越多。當然,與南方地區相比,由於黃土高原生態比較脆弱,要徹底改變這一「面貌」,還需付出更大努力,持之以恆,做長期的「攻堅」打算。


因為都是聽說的,都沒來看過。


沒去過黃土高原,但去過更遠一點的甘肅河西走廊,最遠到達瓜州。回來時是五月十日陽曆。現在這個時間瓜州縣附近正是弱柳飄飄。除綠洲之外卻毫無生氣,別說山了,就是平地也是一眼望不到邊的荒涼,著不到一點綠色遠山呈灰黑色,千山一色。不到西北真的不知道一眼望不到邊是升麼概念,因為沒有樹木,房屋之類的阻擋,你一眼可以看到很遠處白雪覆蓋的山峯如在眼


很多時候都是聽別人說的,對於看習慣了祖國南部的四季常綠的環境,在面對黃土高原時,放眼望去第一感覺確實很荒涼,那裡沒有幾棵常綠的數或綠植,但是仔細去看,圖層上是有一些蒿草的,由於黃土高原一年四季乾旱少雨,蒿草長不大很難覆蓋根部的黃土層,感覺眼前一片黃。


陝北是我家鄉!我有發言權!陝北山上不是長不起樹,是力度不夠!以前是農田不能栽樹,現在人都走光了,更沒人栽樹了!不存在栽不活一說!我們村就滿山都栽了棗樹,夏天是一片綠!


走南撞北,去過甘肅定西才知荒涼至及


砒沙岩不會種沙棘嗎連這個都不知道好好學習吧


黃土高原的土是比較細膩的土壤,一般情況下樹木的根系扎不下去,不容易存活,草本植物必須要有適量的雨水,才能存活,然而黃土高原的降水量太少了,看看隴西一帶荒涼的溝壑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