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點意思。特意去搜了搜我小時候見過的3種,發出來,全博一笑。

第一種就是很普通的那種,學名嘛,不知道....我們那裡就叫 節溜 (就是這個音),沒脫殼的叫節流猴。樣子嘛,大約長這個樣。叫聲好像是「哇 哇 哇 」的那種叫聲。這種是最多的,也是我們喫的最多的。對,不僅喫脫殼之前的它,也喫這種硬硬的,不過說實在的,硬硬的口感不行。不過這種後期交配之後會,怎麼說呢,我們本地叫做 「瘋了」。在樹上落的很低,也很好抓。不過沒人喫,據說對人有害,不明白為什麼。

數量:☆☆☆☆☆

口感:幼蟲☆☆☆☆,如果是下圖這種的,三星吧,☆☆☆,實在太硬了。

還有一種是我們那叫做 節流完 的。對,你沒看錯, 就是「完了完了」的叫的。它出土最晚,基本上它活躍的時期就是其他節流都瘋了的時候。基本上它出現,再過幾天就沒有節流了,或者節流基本上都瘋了,所以可能因為這個,叫節流完。

它的體積比上圖的蟬要小很多,大約只有上圖的三分之二那麼大。顏色好像是帶點綠。由於出土最晚,所以幼蟲我小時候是沒抓到過,也沒喫過,不敢喫。

樣子嘛,大約就是下圖。隔得太久了,而且很多年沒見了,大約就是下圖吧。

數量:☆

口感:O

第三種我們那裡叫 津津,也是音譯。很小,加上翅膀也很小。體積上,最多就是第一個圖的四分之一那麼大,或者稍微大點。以前的時候數量也不少,它的叫聲是 「津~津~」 那麼叫的。可能以為這個才叫津津吧。不過個人認為它的口感是最好的,因為一下子就炸透了,很香,很酥。

樣子嘛,大約就是下圖的樣子。飛的很低,可能是因為體型太小,飛不高。

數量:☆☆☆

口感:☆☆☆☆☆

多說一句,現在也不是小時候那個環境了。小時候的蘋果園現在全沒了,路的兩邊的那些榆樹也沒了。所以在我們那裡,蟬也很少了。加上上學,工作的原因,很久沒有在老家長時間呆過了,所以偶爾回去一次,基本上也見不到這種東西。加上其他一些因素,感覺蟬是越來越少了。以前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夏天弄點面,洗了麵筋去粘知了,晚上就打著燈去找。不過現在應該是體會不到了。還有捉螞蚱。有種很大的那種螞蚱,叫 蹬倒天。很大很綠的一種。現在估計也找不到了....有點可惜....


蟬,每個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樣,如:知了龜、知了猴、爬杈、知拇吖、螞知了。我老家那塊叫「weng ying」,但是我不知道怎麼寫,尷尬。每到夏天,中午出去的時候,旁邊大樹上「we ying we ying ~ying~」(大家自行體會啊),但是隻聞其聲,未見其影。那時候就對這種東西很好奇,想見見是誰在叫~然後見了,感覺還挺好看的。他有兩對翅膀:一對大的,一對稍微小點的;通體是黑的,一雙大大的眼睛像那中黑的發亮的石頭一樣(現在想想應該有黑曜石一般吧);然後腹部有節,腿還挺多,這就是我對蟬的最初印象!唯一可惜的是那隻蟬死了,然後我就把它的翅膀取下來壓在了我的字典裏,好像再看一眼啊!

近年的一個夏天在書上找到了兩個蟬蛻

後來學了生物之後蟬是節肢動物門六足亞門昆蟲綱有翅亞綱有翅目蟬科的一種。蟬一生經過卵、幼蟲、成蟲三個階段。夏天他們在地下的受精卵會孵化成幼蟲,然後鑽入土壤中以植物根莖的汁液為食,他們一般在土壤中生活好幾年。幼蟲成熟後爬到地面褪去外骨骼,然後就變成了我們所見的「蟬」,但是成年的蟬僅能存活幾個月。

蟬蛹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在有的地方會人們會在晚上去捉來炸著喫。而蟬蛻則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宣散風熱、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風止痙。用於風熱感冒,溫病初起,咽痛音啞,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急慢驚風,破傷風證,小兒夜啼不安。」

爬扎猴,為什麼我們那叫它爬扎猴,看過後就知道這個名纔是最貼切的!1.爬,很顯然就是它會爬樹,這個不多解釋。2.扎,因為它的爪子特別尖,而且放在手上,如果它夾住你的手指頭或肉,能扎的你生疼生疼的!3.猴,它在幼蟲開始一直到退殼之前,那都是彎腰駝背的,像個猴子一樣,所以又叫猴。把它連在一起就是傳說中的爬扎猴了!是不是被我們那的語言藝術所折服。成蟲蟬,我們那叫介個嘮子

一種翅膀薄而透明,以吸食植物汁液為生的昆蟲。種類很多,雄的腹部有發音器,能發出尖銳的聲音。常在夏秋之間出來活動,壽命很短,也叫「知了」

蟬是昆蟲綱同翅目半翅亞目的其中一科。蟬具有透明且有脈紋的翅膀和分得很開的小眼睛。雄性蟬身體兩側有能夠發出很大聲響的「鼓室」,他們趴在樹榦上,向前或左右扭動腹部來調節發出的聲響。雌的不發聲,但在腹部有聽器。蟬各地俗稱略有不同:山東南部稱姐溜;西南的泰安東平一帶,剛出土的叫爬叉,蛻皮後的叫嘟了,平陰、黃縣叫蛣蟟(jié liáo),棲霞叫蠽蟟(jié liáo);菏澤叫爬叉,鄄城叫堵了;青島萊西和河南開封、許昌、平頂山等地稱知了;江蘇徐州叫"jie gun";順天叫蝍蟟。

蟬的幼蟲期叫蟬猴、知了猴或蟬龜。最大的蟬體長4~4.8釐米,翅膀基部黑褐色。夏天在樹上叫聲響亮,用針刺口器吸取樹汁,幼蟲棲息土中,吸取樹根液汁,對樹木有害。蟬蛻下的殼可以做藥材。

最重要的是他是一道菜,雖說本人從來不喫,因為喫了過敏。

集贊做公益了!點最下面的贊,本人無任何收益,只是鍛煉自己組織語言的能力。


俺們這叫做老爬叉,小時候到了傍晚就和小夥伴拿著手電筒去樹底下捉老爬叉,-晚上能捉許多,到家拿盆子蓋好明天就變成馬第了(知了),肚孑底下有兩扇片的是浪叫的,沒有的不能叫喚我們叫它啞巴機。老爬叉皮是藥材,攢多了能賣錢(雖然賣不了幾角錢)。這也是我們童年的樂趣 ,現在這東西家裡少多了,孩子們也不去捉這玩了。 我們這兒種梨樹的地方,梨樹地裏有許多,人們拿膠帶纏在樹上第二天能沾好多,拿去賣價格比我們小時候翻了幾倍多,我們那時沒人收活的,現在炸爬叉可是菜桌上的美味佳餚,營養豐富被成為食品中的蛋白王。


在我們老家那裡,沒有蛻皮之前的蟬,方言叫老古蛹,它爬出土地之前會埋好卵,此時是可以喫的,可以用油炸著喫,如圖所示是可以喫的。

蟬蛻皮之後叫麻知了,蟬蛻稱為爬蚱皮,知了皮,是一種中藥,可以入葯。

此時蟬已經經歷了「金蟬脫殼」,成為會叫的麻知了,壽命一般是3-5天,會變成黑色的知了,據我所知是不能喫的。


在我這裡叫小溪牛(幼蟲),長大了叫小溪(成蟲)

不過在麥子熟了的時候還有一種小點的,叫麥小溪牛,這個圖就是麥小溪(這是成蟲了)


在安徽宿州蕭縣這邊叫蝶喇猴。


山東濰坊的,這東東有好幾種,體型較大的這種叫節流,大節流,沒脫皮的叫節流龜,成蟲黑色。還有一種叫問影娃子,成蟲綠色,個頭較大節流略小,不喜歡固定在一棵樹上,叫完一聲「wenyingwenying~wa~」後立即飛到另外一棵樹。還有一種體型更小的,叫聲為「dulaoerdulaoer~」身上為棕色花紋。最小的一種,叫吱吱,體型只比大蒼蠅略大


學名叫蟬蛹!方言叫法就海了去了,我們村跟隔壁村叫法都不一樣!

我們那管這東西叫做知了龜,還有叫知了猴的!

這玩意用油炸一下挺好喫的,價格也不便宜,農曆六月這段時間每天晚上都有人在地頭收,最貴的時候五 六毛一個,不過現在很多都是人工養殖的,喫起來就差了很多!


鄄城方言:嘟啦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