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國際兒童圖書日”和“廣州讀書月”來臨之際,2019年“國際兒童圖書日”暨“廣州讀書月”少兒閱讀嘉年華活動在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拉開序幕。當天活動現場發佈了《2018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少兒閱讀報告》,報告顯示,小學生是未成年人閱讀羣體主體,其中又以10歲讀者最愛看書。從0歲至18歲讀者人均借閱量分佈圖來看,平均每年每個孩子看35冊書。18歲高中生羣體人均借閱量達50冊,是0-18歲年齡段中的最高量。

  這份調查是根據公共圖書館登記註冊的小讀者借閱情況來進行統計的,我看到有新聞標題寫“廣州每個孩子每年平均看35本書”,這個標題可能不太確切。但恐怕很多家長看到這個數字,還是會捏一把汗:一是大人自己一年下來未必讀得了這麼多書;二是怕自家孩子拖了後腿。從全國水平來看,年均35本也是一個很高的數字。據前兩年發佈,調查範圍爲北京、上海、廣東、四川、湖北和山西6個重點省市的《中國城市兒童閱讀情況調查報告》,除教科書外,3-14歲兒童年主要閱讀量在11-30本之間。

  即便如此,一山更比一山高。美國伊利諾大學閱讀研究中心主任裏查德·安德森教授曾深入研究中國兒童的課外閱讀,並與美國的兒童閱讀做比較,得出結論:一箇中國普通家庭和一個美國普通家庭爲孩子提供閱讀材料的經濟能力大體相當,但美國兒童的閱讀量卻是中國兒童的6倍。這個調查結果被國內不少媒體報道,令國內父母感到緊張。

  兒童閱讀的重要性,怎麼強調都不爲過。當然,作爲參考指標,借閱量只是衡量青少年閱讀水平的一個方面,其他如閱讀質量、閱讀能力,還有家庭投入、父母影響、老師指導……都是培養兒童良好的閱讀習慣不可或缺的環節。如果中美兩國兒童閱讀量差異巨大這個結論成立的話,有幾個原因幾乎是可以想見的。比如課業負擔不一樣,國外的孩子有更多的時間投入閱讀,又比如中國父母陪孩子讀書的時間比美國父母少(美國2016年的數據是,56%的0-2歲幼兒的家長,62%的3-5歲孩子的家長,能堅持每週共讀5-7天),而國內家長更看重作業完成情況。此外,公立圖書館的方便程度、童書出版發行的市場發育程度不同,可能都是差距產生的原因。

  因此,依我看家長們沒有必要被35本的年均閱讀量嚇倒。反而可以想一想,自己可以做哪些事來幫助孩子儘快成爲“經常閱讀者”(frequent reader)。有位作家說得好,“孩子是在家長的腿上成爲讀者的”。家長與其把大量時間、金錢花在送孩子參加各種培訓班補習班上,不如從小就堅持親子共讀,根據家庭和孩子的實際情況,跟孩子一同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並且幫助他們一起來完成這個計劃。按照書單或者自己的想法給孩子買一堆書,不如坐下來,選一本孩子感興趣的書,念給他們聽,或者陪他們從第一行讀到最後一行。就像小時候手把手教他們走路一樣,等到孩子成爲獨立讀者的那一天,家長就可以完全放手,讓他們在求知的道路上自己走路了。果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