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料有獎

  南都深圳報料電話:0755-82121212

  2019年的首場政協委員議事廳,昨天(31日)下午在中心書城正式上演,作爲2019年“首秀”,主題特別定爲了“核心引擎功能—攜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衆多市政協委員、專家聚集在一起,共同就目前深圳需要補齊哪些短板出謀劃策,指出目前來看國際化程度不足、基礎創新仍需努力、政策便利有待加強等等。同時,深圳市科創委相關負責人也進行了現場迴應,稱下一步深圳將重點打造“三個一”。

  通訊員供圖

  深圳國際化程度不足?委員建議解決要素流通問題

  全國人大代表、深圳市政協委員洪爲民說,深圳給他最大的印象就是開放、包容,創新精神始終流淌在深圳的血液中,但在目前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深圳顯得國際化程度不足,跟香港比也有一定差距,尤其是國際化人才比例不足,而且在灣區內的人才流動也受到一定的制度限制。

  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市中安傳媒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楊鵬則說,很多外國人比起在深圳生活更願意在香港生活,因爲香港的醫療、教育、交通都更加國際化,而深圳講英語氛圍還需要進一步加強,看齊國際一流城市。

  一方面,洪爲民和楊鵬主張打造城市軟環境,吸引更多外來人才,而深圳市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李子剛則主張培育本土人才。李子剛說,未來不僅要引進更多的高端人才,還要依靠本土培養自己的人才。

  面對如何吸引人才、吸引怎樣的人才這一話題話題,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則指出,首先還要解決的是流動的問題,讓大灣區內的人才自由流動,然後吸引世界高科技人才,讓這些人才能夠無制度障礙,實現全要素的流動和開放,粵港澳大灣區才能成爲世界級的灣區。

  重視產學研、引進晶圓廠……

  委員建議這樣解決技術卡脖子問題

  除了如何實現國際化和人才要素的流動,政協委員們還指出了更多的短板,需要突破與解決。李子剛說,深圳在過去四十年間涌現出了大量的代表性企業,但是在基礎創新方面,和國際一流城市還有一定差距。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國家高技術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文江則說,在源頭創新方面,ICE、機器人、無人駕駛等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新經濟研究所執行所長曹鍾雄也表示,深圳目前更需要關注的是科技創新,雖然目前高新技術已經處於國內領先的地位,但還有一些“卡脖子”的地方,不僅是原始創新還有關鍵零部件的問題。另外在產業轉型問題上,曹鍾雄說,深圳也需要進一步研究,目前深圳的實體經濟是呈鏈條式的,一旦涉及到產業轉型,打造國際化創新中心,這就帶來整體的挑戰。

  在此基礎上,洪爲民說要重視產學研的合作,利用好香港的產研和深圳的學,最終實現成果上的轉化,建議在灣區背景下,深圳做好牽頭產學研產業爲主的合作。楊鵬則建議,引進一些大型的晶圓廠,滿足深圳衆多電子企業的需求。

  李文江則說,現在目前深圳正在建設多個重大科技設施,包括國家基因庫、材料基因組等等方面,通過一些大科學裝置來實現科技發力,同時在集成電路、AI芯片、騰訊、新型顯示、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方面,科學界、企業界和政府都在做出共同努力,實現科技進步。

  科創委迴應:

  深圳將重點打造三個一,吸引更多人才資本

  針對現場提出的國際化、科技成果轉化等問題,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背景下,不少政協委員都表示應該做好跟香港之間的合作。洪爲民說,建議深圳利用好河套、前海這兩個平臺,破除體制上障礙,讓要素流通變得更加便捷,而在目前的情況下看來還要解決金融產業配套不足的問題,讓產學研能夠更加順滑的運作。

  陶一桃則說,改革開放40年,深圳取得的成就離不開香港,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背景下,還要和香港進行深度合作,實現區域經濟提的共建,不僅要打通基礎建設的便利,還要保障制度上的銜接,探索社會管理機制體制,讓灣區內實現共贏。

  深圳市科技創新委員會副主任、外國專家局長鄧曉俊,在聽完了激烈的現場討論後表示,目前來看,共建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深圳有優勢也有亟待加強的地方。主要分爲四點分別是:基礎研究的弱點;關鍵技術的痛點;人才流動、資金流動,人才國際化方面的難點;以及政府公共政策的銜接。

  而作爲科技管理部門,鄧曉俊介紹下一步深圳將重點打造“三個一”。第一個“一”是要打造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依託高新區、阪雪崗科技城等地的高新科技優勢;第二個“一”是建立綜合性的國際科技中心,包括河套深港合作區、光明科學城等地;最後一個“一”則是打造深港合作,依靠香港、深圳的產學研力量,來建設更多的科研機構,打造更多的企業。鄧曉俊說,相信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背景下,深圳一定會吸引更多人才、資本,以更高層次、更寬領域融入到全球的高新科技領域中去。

  採寫:南都·深圳大件事 傅靜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