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隻毛瑟手槍,那就是力量強大的象徵。盒子炮曾經是中國軍人的象徵,三十時年代的中國軍隊班長排長清一色配備這種手槍。我軍在紅軍時代、八路軍時代、解放軍時代,都大量裝備這種武器。八路軍新四軍在敵後的武裝,也對盒子炮極爲喜愛。獨臂將軍餘秋裏的手臂,就是被盒子炮打斷的,餘將軍曾在回憶錄裏讚歎:此戰我們繳獲8支盒子炮。我們從來沒見過哪一種槍的做工比它更精湛,真是藝術品,尖端技術!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盒子炮情節在我軍持續了30年,抗美援朝戰爭後期才正式從我軍退役,由蘇制託卡列夫手槍取代。但在隨後的幾十年,我國軍警和民兵仍然大量使用盒子炮。直到80年代,還有少數警察和民兵裝備這種自動手槍。80年代初期,當時出現了震驚全國的東北二王案件。一些公安民警在與二王交火時,仍然使用着老舊的盒子炮。

很多人會問,盒子炮在中國的服役時間如此之久,子彈從何而來?我們知道毛瑟自動手槍使用的是7.63x25mm子彈。我們建國後的手槍彈只有7.62mm和9毫米兩種口徑,國內不生產7.63x25mm彈藥,那麼到了七八十年代,盒子炮的子彈問題是怎麼解決的?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解決的辦法很簡單,直接用盒子炮發射國產7.62毫米51式手槍彈就行,該彈與原裝的毛瑟手槍彈完全通用,儘管口徑有0.1毫米之差。

國產51式手槍彈,7規格爲7.62x25毫米,是蘇聯7.62x25mm TT手槍彈的仿製品,而TT手槍彈是德國毛瑟7.63x25mm手槍彈的仿製品。毛瑟7.63毫米手槍彈是一種比較古老的手槍彈,特點是採用瓶型無底緣彈殼,彈頭爲圓頭平底,鉛芯銅被甲、高初速,彈頭重5.57g,初速400-455m/s,在手槍彈中是很高的。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這張圖左邊是64式7.63毫米手槍彈,中間是51式7.62毫米手槍彈,右邊是9毫米派拉貝魯姆手槍彈,可以看到64式手槍彈明顯小一圈。

使用毛瑟7.63毫米手槍彈最有名的武器就是毛瑟手槍,也就是駁殼槍。這種手槍不但在中國大量出現,也大量流入十月革命和內戰時期的蘇俄,所以蘇聯在上世紀20-30年代研發制式手槍的時候也考慮使用這種槍彈,蘇聯對毛瑟槍彈進行了仿製,換用蘇聯生產的單基發射藥,膛壓略下降但初速略高,命名爲7.62x25mmTT手槍彈,和毛瑟7.63毫米手槍彈互相通用。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口徑上的0.01mm之差沒有太大意義,只不過是命名不同,實際尺寸完全可以被公差喫掉。

51式手槍彈是中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的最主要手槍彈,廣泛的配用於54式手槍、79式和85式輕型衝鋒槍。該彈初速高,威力大、彈道在手槍彈當中比較平直,用在衝鋒槍上是很理想的,這也是蘇聯當時選定它作爲制式手槍彈的原因。但是在手槍上發射時,槍口噪聲較大、後坐也比較大,穿透力也顯得過大,容易誤傷,不過好處也有就是很多防護級別較低的防彈衣擋不住它。

建國後,鑑於中國民兵裝備有數千萬支各種類型的”萬國造“輕武器,口徑各不相同,彈藥來源複雜。我們國家曾統一將各類民兵輕武器改換制式彈藥。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1960年的全民皆兵。看看那一溜排開的五個孩子就感到親切,那個年代基本上都是間隔一兩年生一個鞋子。那幾杆鋼槍有研究,有日製三八式和俄製莫辛納甘步槍,54式衝鋒槍,另外可能還有M1卡賓槍。

槍械更改口徑和彈藥是很常見的。甚至重機槍都行,建國以後,重慶的456廠(也就是長安汽車)繼續生產仿製於馬克沁重機槍的民24式重機槍,但更改了槍管,將原來的7.92毫米98式毛瑟槍彈改爲發射蘇聯7.62× 54毫米有底緣機槍彈,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仍爲第一線部隊的主力武器。後來中國將庫存的大量民24式重機槍都改爲53式機槍彈,配發給民兵,該槍一直戰鬥到70年代。

這支德國槍從抗日戰爭一直用到90年代:子彈問題怎麼解決?

大量民兵使用的7.92mm版捷克ZB-26機槍也改成了使用56式7.62x39mm彈的版本,該裝後直接可使用56式衝鋒槍彈匣。建國後大量的民兵武器改口徑以後繼續使用,譬如毛瑟手槍,中正式步槍改用7.62毫米步槍彈,我軍曾大批繳獲並裝備的美製湯姆遜衝鋒槍,建國後都移交民兵使用,並改7.62毫米口徑51式手槍彈。

隨着54式手槍和79/85式衝鋒槍的逐步淘汰,這種子彈在軍隊和警察部門當中也已經逐步淘汰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