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4月,隨著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批文的下發,由香港餐飲企業美心集團和當時的中國民航總局共同投資設立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為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中國引進外資的大幕由此拉開。美心集團創始人伍沾德的長女伍淑清也因在其中發揮的關鍵作用而被評為香港「十大拿破崙商業奇才」。40年後的今天,伍淑清接受本刊專訪,回憶克服重重困難創建「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的經歷,也回顧40年來企業的成長及其所映射出的國家發展變化。

 

本刊記者      左婭

伍淑清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本刊記者 羅愛詩 攝)

不要各佔50%,我們只佔49%

記者:

我們知道,當時伍沾德先生在考慮是否到內地投資時,您的意見起到了重要作用,您也全程參與了「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的創建過程。能否介紹一下當時的情況?

伍淑清:

1978年12月10日,新華社香港分社組織我們12位港商到成都、重慶等地考察訪問。我在火車廣播裏聽到鄧小平先生說:現在我們剛剛開完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央決定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歡迎外商來中國投資。

1979年3月,新華社香港分社時任社長王匡先生找到我爸爸,說中國民航總局想和我們談點合作,希望我們到北京做點事情。我爸爸問我的意見,我想到在火車上聽到的鄧小平先生的一席話,就對爸爸說,我們應該去走一走。於是我到北京與民航總局的人見面,瞭解到因為中美直飛航班即將開通,急需符合國際標準的航空配餐,他們希望合資建一個航食公司。

1979年6月,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再次去北京,正式和民航總局領導見面,提出我們的具體想法,也詳細介紹了我們的條件。民航總局也在貨比三家,當時他們也在和日本、北歐及新加坡的企業談。

1979年6月到9月,我和爸爸都去北京跑了幾次,商定一些條件。9月份我們再正式去談合同章程和內容。我們把香港的合資企業法和投資法從英文翻譯成符合內地閱讀習慣的中文,並且是簡體字,拿給民航總局看。然後我們就草簽了諒解備忘錄。

記者:

談合作的過程中,您印象最深的細節是什麼?

伍淑清:

在商談的過程中,我爸爸首先提出,原中國民航總局佔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股份的51%,港方佔49%。但當時內地還沒有什麼合資的概念,對方曾反問我們為什麼不是各佔50%?我們是不是有什麼特別的考慮?我爸爸就詳細給他們解釋說:「這是為你們好,為國家好,免得日後有爭議。你們佔了大頭,權益自然更有保障。這是國家的生意,你們理應多佔一些股份,當然也多操一些心。」

爸爸當時真的完全是出於報國的情懷,後來他還每年出讓10%的股份給國家。也正是這種報國情懷,使得上海、青島、廈門、海南等10家航空公司隨後都與我們簽訂了合作協議,與民航總局的協議更是由一開始的8年,先後兩次分別續簽了15年和20年。

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第三屆董事會會議留影(資料圖片)

我們「握手為憑」

記者:

我們留意到1979年雙方就簽訂了中外合資協議書,但是批文是1980年4月21日纔拿到的。這期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伍淑清:

我爸爸1979年一年內數十次往返京港,雙方草簽了3次合同,各方面的內容都已完善,但因為這是第一次合資,直到1979年11月,距離1980年5月中美預定通航的日子只剩下半年時間,仍然沒有上級敢批覆,合同還是晾在那裡。

為了趕上通航的時間,迫於無奈,我爸爸和原民航總局局長沈圖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兩人「握手為憑」。沈圖繼續在京奔走審批之事,我爸爸自己墊資500萬港元訂購機器設備。500萬港幣在當時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可以在香港樓價最高的中環買下好幾層寫字樓了。但是我們雙方都有同樣的目標,都是為了國家好,也都相信改革開放一定會令國家有大發展,所以我們彼此信任,甘願為此冒險。

同一時間,位於北京首都機場的北京航食廠房擴建工程也在沈圖的「默許」下開工了。幾個月內工人日夜趕工,廠房迅速建成,令我深刻領會到鄧小平先生所說的「效率就是生命」,也讓我對內地在短時間內所爆發的強大生產力驚歎不已。

 

1979年,伍沾德(前排右二)與北京民航局簽訂中外合資協議書(資料圖片)

想了點辦法、冒了點風險

記者:

購買設備的過程好像也遇到了不少困難?

伍淑清:

是的。美國航線對航空配餐的要求十分嚴格,特別是在質量與保鮮問題上,要求絕對衛生。而要達到這些標準,在當時技術條件下,航空配餐的生產設備只能從歐美進口。但歐美當時仍對中國實施禁運,購買歐美機器設備的關卡森嚴,即使明知中國購買的設備是為了實現中美通航,可美國商務部就是不予通融。

好在爸爸沒有被困難嚇倒,用他的話說就是「想了點辦法,冒了些風險」,逐一攻克了難關。

購買一整套美國製造的不鏽鋼廚房設備需要90萬美元,這在當時絕對不是小數目。爸爸去找美國駐港領事館負責人商談此事,對方很是猶疑,因為美國對華禁運令仍在,他不能擅作決定。爸爸雖然一肚子氣,但是並沒有放棄,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有交情的美國駐港領事,對他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鄧小平領導的中國開放在即,中美也將通航,你若從中協助促成此事,對中美兩國都有好處,功勞很大。」見對方還不為所動,爸爸當場拍拍胸脯,一口承諾:「我是香港人,美國產品賣給我總行吧?只要你們同意,我立刻就在香港訂貨、香港付款。而且貨到了香港,你們交給我就行了,最終能不能進入內地,如何進入內地,是我的責任,我自己來承擔!」就這樣才終於買到了設備。

設備運到香港已經是1980年2月,時間相當緊迫了,我爸爸立即付清全部貨款,而且一早就和內地的船運公司聯絡好,以「船過船」的方式,分秒必爭地轉運到天津。可船到了天津港,卻因為這批貨是香港訂的,中國民航總局沒有提貨單,在天津不能上岸,爸爸和沈圖又馬不停蹄地去拜訪當時的交通部長錢永昌,說明個中原委,錢部長立即批准上岸,20多箱設備隨後再用火車運到北京。

記者:

當時中國剛剛改革開放,世界對中國還不瞭解,甚至還有些誤解。創建「001」號中外合資企業的難處,還不止這些吧?

伍淑清:

確實還遇到過不少困難。比如,當時牛奶公司是香港機場唯一的配餐公司,技術上我們必須得到他們的協助,因此爸爸邀請他們一起合組一家新公司,資金200萬美元,牛奶公司佔50%、東亞銀行佔18%、我們佔32%。牛奶公司表示合作沒有問題,但一定要看到中國官方批准的合約,否則就不參與、不出錢。我們當時對國家非常信任,爸爸深信合作之事必成,於是承諾如果合約出現問題,股東的錢由我們全數奉還。

200萬美金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一旦項目稍有差錯,我們就要傾家蕩產。我的伯父伍舜德同樣支持投資內地的航空食品事業,但此時他有責任考慮美心集團股東利益,無法對風險置之不顧,只好一再提醒爸爸凡事小心謹慎。

事實證明,爸爸的決定非常冒險,卻也十分正確。合資合同文本經過原計劃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建設委員會等多個部門連續三次研討、逐條斟酌、20多人簽字蓋章後,1980年4月15日,在距中美通航只剩半個月時,北京航食公司終於拿到工商局牌照。

 

從「走後門」求工作到招工不易

記者:

北京航食公司40年發展,本身就是國家改革開放40年變化的最直接體現。在生產經營過程中,讓您最有感觸的變化是什麼?

伍淑清:

最開始時國家是計劃經濟,覺得外面來的都是資本家。後來人們又感覺來北京航食上班收入比較多,條件也比較好,又有很多人希望擠進來。我們那時要堵很多想「走後門」進來的人,也不太容易。這是一段很短暫的經歷,卻也反映了一個發展的過程。

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食品行業的工作相對還是比較辛苦,大家都希望工作越輕鬆越好,勞動密集型行業招工就不那麼容易了。現在已經從人家來求工作,變成我們要積極尋找不怕喫苦的人來做這份工作了。

同時我們也儘量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水平,也就是常說的「機器換人」。一開始我們每天的產量是幾百份,現在每天要有十萬份左右,我們不僅為中國的航空公司、也為國外航空公司供應航食,以後可能產量還會越來越多。如果單靠人手操作,時間上不可能來得及,所以現在很多食品生產過程都是流水線半自動化生產,洗碗也都是用機器清洗消毒,這樣食品質量控制也會比較好,食品更安全衛生。

這是在用工上的變化。

另外對食品的要求也在變化,不僅僅是安全衛生、麵包不掉渣,而且還要品種豐富、口感好,還要少油少鹽少糖更健康。我們的員工也會經常去國外考察,確保我們的水平是與國際接軌的。

食品行業成本越來越高,單純從投資回報率看並不是最好的生意。但我們投資北京航食從來不是單純考慮利潤,從一開始主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能夠提供更好更優質的服務,更好地滿足國家在這一塊的需求。

 

從「輔導員」到「服務員」

記者:

改革開放40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港商的角色也在慢慢變化,您常形容為從「輔導員」轉變成「服務員」。是什麼讓您有這樣的感觸?

伍淑清:

改革開放之初,內地很多法律法規都不健全。我們就把香港的企業法、投資法、國際會計制度、食品工廠衛生安全標準甚至員工操作守則等等都引入到內地。內地幾乎是從零開始,一步步跟著香港對國際標準的理解來做的。所以當時我們培訓人才的角色比較多。

這幾十年內地年輕人受教育水平很高,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獲取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多元了。以前是學習什麼是國際標準,現在是要和國際標準接軌。這個時候我們的角色就是「服務員」多一些,提供一個平臺,讓內地企業可以有更多機會和國際標準接觸,並與時俱進。

伍淑清女士(右)展示外資審字(1980)第一號批文(圖:麥田 /視覺中國)

香港居民應該繼續配合

國家的全方位發展

記者:

對國家新一輪改革開放,您有什麼期待或建議嗎?

伍淑清:

為什麼我們會搞改革開放?因為我們明白,中國人口越來越多,靠計劃經濟是不可能發展的。什麼是改革開放?就是改革以前的計劃經濟體制,改革以前閉關保守的做法,開放自己的思想,順應和把握國際發展趨勢,接受外面的新的有益事物,接受新的企業及事業的管理方法。而且不光是市場的開放,更重要的是人要理解,世界是往前走的,我們在標準等各個方面都要和世界接軌,跟著整個世界一起往前走,就不會落後。我們要為老百姓提供一個更好的安居樂業的環境,這就是改革開放的目的。

現在為什麼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因為不深化改革不行。還像40年前那樣簡單地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已經不夠了,我們需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光是買外國進口設備是沒有用的。我們提出中國製造2025,就是要強調加強自己的核心研發能力。現在離2025年還有7年時間,要讓年輕人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才華,通過香港更好利用國際上的信息,攻克更多核心關鍵技術。

記者:

作為改革開放最早一批參與者,您對香港居民繼續參與國家改革開放有什麼建議或期待嗎?

伍淑清:

香港居民應該繼續配合國家的全方位發展。國家有粵港澳大灣區、有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有環渤海經濟區,還有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西部大開發等等,香港可為所有這些地方因地制宜地提供支援和服務。

對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地區這些經濟相對發達、被國際社會瞭解相對多的地方,香港可以發揮「一國兩制」優勢以及各方面發展的獨特優勢,向他們傳遞全方位的國際信息,以及對外交往、發展的有益經驗等;對雲貴川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區及東北地區,國際社會對他們的瞭解相對少一些,香港可以作為重要的服務平臺幫助這些地區和國際對接。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 2018年10月號

責編:莫潔瑩

編輯:胡越、趙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