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

宋詞,在中國詞壇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座高峰,一顆耀眼的明珠。

詞與詩不同,有長有短,有詞牌,曲子詞,樂府樂章,便於歌唱。詞的押韻,平仄,字句數字比詩放得更松。唐詩宋詞因此並稱為中國文學史上雙絕。

中囯古代詞壇上,代表頂尖人物有李煜,李清照,蘇軾,辛棄疾,柳永。誰能稱為中國古代"詞王",應看他出彩的作品,對詞壇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力。

蘇軾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蘇詞不受傳統觀念的束縛,不局限於旖旎溫柔和艷情膩語的範圍內,將詞從狹小的範圍中解放出來,擴大了它所代表的天地。如弔古傷今,感嘆人生時政,描繪山川景物,田園風光,以至哲理等題材都納入詞中,開拓了題材新,竟境遠,豪放風格一派。

《念奴嬌一赤壁懷古》中曰:「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是何等之豪邁。

《水調歌頭一明月幾時有》尾結句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希望人們可以長長久久的在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賞這美好的月亮,在中秋詞中,這獨具極富浪漫主義色彩中成為絕唱。

巜江城子一十年生死兩茫茫》中寫到"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他把婉約派的詞風發揮到極致。昨夜我在夢中回到家鄉,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妝。我們倆黙默相對,慘然無語,只有淚流千行。

綜上所述,中國古代詞人能稱"詞王"者應是蘇軾。


說一下我的認知。要稱詞王,必須有拿的出手的作品來服人。還要對詞的發展有開拓性的貢獻。

詞至李清照,終於擺脫了詩的束縛,成為一種獨立的文學體裁,流傳於世。

成詞從唐中晚期,至北宋末期,大約四百年的時間。至元初,又傳承了二百年。期間出現的詞人,作品作者出現不少,但名家就那麼幾個。

李煜,前期詞以花間派為主,作品與晏殊,馮延己的水平差不多。後期摻入家國情懷,在詞的內容上有了擴大,但可惜作品不多。

柳永在詞的格調,平民話,口語話,音律方面有突出貢獻,對詞的形成有突出貢獻,但名作太少,作品境界沒有達到入室。

辛棄疾受到李清照的影響,此時詞已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學樣式,他的詞既有愛國情懷,疆場馳騁,又有兒女情長,田園風光。但他只是一個傳承者,發揚光大者。

我認為蘇軾的作品,境界比較高遠,對人生的感悟,家國情懷的表達,歷史滄桑的感悟,都有名作。儘管他還沒有徹底擺脫詩的影子。但他把詞的內容,境界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開豪放派之先河,他的詞風也影響了後來的李清照,為詞的形成起到不可磨滅的貢獻,影響了很多後來的詞人。

要選一個詞王的話,我覺得非蘇軾不可。


謝悟空邀請。這個題目十分有趣,若只論「詞王」,大家可能會想到蘇東坡和辛棄疾,柳永、晏殊或周邦彥。偏偏引了「千古才女」李易安為「後」,這一下讓答案變「窄」了。小舸以為,李易安和「蘇辛」尚有咫尺距離,柳永等的影響力又不及李易安。小舸想到一個合適的人選—南唐李後主。無論從作品的藝術水準,還是對後世的影響,均與李易安不分伯仲,李易安為「後」,李後主稱「王」,合情合理。

先看李後主的作品,無論是「春花秋月何時了」的《虞美人》,還是「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浪淘沙》,又或是「無言獨上西樓」的《相見歡》,再到「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的《相見歡》。這幾首千古名作,我們就算背不出全篇,其中的千古名句定能隨口吟出。

再看後世對李後主的評價:

《人間詞話》有云:「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為士大夫之詞。「

王鵬運《半塘老人遺著》有云:「詞中之帝,當之無愧色」。

沈謙有評:「李後主拙於治國,在詞中猶不失為南面王。」

更有很多學者將李清照和李煜放在一起評價:

卓人月《古今詞統》有云:「後主易安,直是詞中之妖,恨二李不相遇。」

沈謙《填詞咋說》有云:「男中李後主,女中李易安,極是當行本色。」

小舸以為,若是稱李清照為「千古詞後」,則「千古詞王」的稱號非李煜莫屬!


王者,文武兼資也!

亦如神龍在天,變化無端,任意雲雨,莫窺全貌。

兩宋以來,論風格之多樣,語言之新奇,布局之精妙,典故之契合,唯有濟南二安。

若易安為後,則幼安為王。

優秀詩人的詩作一定是多變的,婉約,豪放,清新,嫵媚,幽靜均可信手拈來,毫無限制。如果將其普通作品挑選出來,再掩去作者之名,世人難辯真身,即為大家。

東坡詞開創一時之風,但行文究有跡可循。柳永,秦觀,晏氏父子亦不能為。而且按李易安所言,寫詩要有鋪敘,有典重,有故實。否則必為貧家美女,雖極盡妍態,卻終乏富貴氣韻。

南唐君臣氣度文雅,詞文奇妙,惜「亡國之音哀以思」,唯一「哀」字,便落了一籌。而北宋諸家,雖時有妙語,但全篇存缺,正所謂「破碎何足名家」。易安評東坡永叔詞為句讀不葺之詩爾,即指其詞作不協音律,不可歌矣。正所謂文章似西漢,小詞絕倒之。

小可曾數次回復,稱幼安詩詞有易安之法,更曾做《醜奴兒》效易安體以致敬,觀幼安其應酬詞作,均可見易安《長壽樂·南昌生日》之典雅,而其用典之法,亦可從李易安《多麗·詠白菊》中微見端倪。

幼安以文為詞,以豪放稱雄。但仍然有清淺口語之作,如《青玉案》(東風夜放)、《西江月》(風月亭危)、《菩薩蠻》(西風都是),與易安不分彼此。

近於易安,而出於易安。此幼安之王者氣。

「滿座衣冠似雪」可謂其詞中主旨,但其論事,摹景,敘事,行文,懷古,用典,修辭、意象均開一時之風,並且其創作技法古人未用未有未全。其文風或蕭瑟,或悲壯,或激烈,或綺麗,或清幽,或雅緻,或幽逸,不拘於心,不泥於物,宗師氣度,可見一斑。

宗師者,非創新不可為也。

兩宋之間,唯有易安,幼安。東坡,美成亦能抗手,惜東坡曠世高才,不屑雕琢,而美成法度森嚴,卻少人間閱世。終不能問鼎帝王之座。

詞,唯二安也!


雖然沒有邀請,但是看到這個題目有回答的衝動!

在宋詞壇上活躍許多名家,其中任何一位都可以開宗立派。從五代末到宋初的花間派詞人,他們的代表有溫庭筠,韋莊,馮延己等代表了花間派的最好藝術水準。無奈在詩詞轉型過程中,花間派受燕樂影響,填詞題材相當的狹隘,把詞這種藝術形式弄成了士大夫和達官貴人酒足飯飽後消遣的一種玩樂!所以大多表現的是閨房,艷情方面的內容。但在同時期卻有南唐烈祖李璟,後主李煜父子把詞的內容,境界擴大了,雖然小令居多,但是表現的手法出現了多樣化,除了風花雪月以外出現了傷情,離別,憂國憂民和個人理想和追求。

詞到了北宋時期詞壇湧現出了一大批名家,從初期的張弁,范仲淹,晏殊父子,歐陽修,周邦彥,柳永,王安石,蘇軾父子三人,蘇門四學士,張先,宋祁等均是才高八斗滿腹詩書神級般的人物的加入,把詞這個小眾文化推廣普及,於是乎北宋詞壇出現了唐宋八大家六家有五家填詞的盛況,他們的加入把詞這種藝術推向了高峰。

北宋末期至南宋初期的名家有辛棄疾,陸遊,皇帝趙佶,李清照,姜夔,吳文英等人。詞的內容從小令轉向中長調,慢詞的出現使詞從單純的演唱功能邁向文學藝術創作的一種流行文體!

詞壇出現了流派繼承和追隨風格,猶如辛棄疾繼承和發揚了范仲淹憂國憂民填詞風格,他的詞成就直接與蘇軾並列,合稱蘇辛之風!周邦彥則是皇家音樂機構大晟府最高長官,他的詞風繼承了晏殊,歐陽修的衣缽,但是遣詞造句,用典更為嚴謹,更加符合樂理。強化了詞的演唱功能!所以周邦彥詞一直到清末都視為正統,一直是士大夫階層高雅追隨的主要代表。

在詞的發展中有一個不能忽略和不能邁過的一個人,那就是——柳永!柳永把詞從小令發展成中長調,詞的內容更是豐富多彩,從羈旅,思念,離愁,風景物化,愛情等等納入創作範圍!柳永是能自制詞牌為數不多的幾位名家之一。他的詞加入俚語,方言,站在社會底層為妓女代言!以女人的角度控訴男人對愛情的淺薄,不負責任!有自省式的追悔!

人物鮮活,語言淺顯,感情真摯,意境深刻!金典名句層出不窮,深受當時人民的喜愛,相傳有井水的地方都歌柳詞!以此說明當時柳詞流傳之廣,影響之大,平民百姓之喜愛可見一斑。如果李清照可封后,那麼個人認為柳永可為平民詞王!


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收辛棄疾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辛棄疾,開一代詞風的偉大詞人,也是一位勇冠三軍、能征善戰、熟稔軍事的民族英雄。在中國文學史上,辛棄疾是一位令人敬仰的文武全才。愛國詞派。後世每當國家、民族危急之時,不少

從辛詞中汲取精神上的鼓舞力量。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

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鬥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不斷重複對北方的懷念。在《賀新郎》《摸魚兒》等詞中,他用「剩水殘山」、「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等詞句諷刺苟延殘喘的南宋小朝廷,表達他對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滿。

胸懷壯志無處可用,表現在詞里就是難以掩飾的不平之情。他擅長懷古之作《水龍吟》,面對如畫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壯志被激發的同時,他也大發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感慨。

理想與現實的激烈衝突,為他的詞構成悲壯的基調。辛詞在蘇軾詞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了題材範圍,他幾乎達到了無事、無意不可入詞的地步。他將豪放詞推幟至一個頂峰。  

抒發報國之志時,辛棄疾的詞常顯示出軍人的勇毅和豪邁自信的情調,像「要挽銀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調歌頭》),

「馬革裹屍當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說」(《滿江紅》),

「道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賀新郎》)等,無不豪情飛揚,氣沖斗牛。

對那些與自己一樣勇於報國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讚美,與之同聲相應,彼此勉勵,如《水龍吟·甲辰歲壽韓南澗尚書》的慷慨熱情,全然不同於一般俗濫的祝壽詞:  

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綸手?

長安父老,新亭風景,可憐依舊。

夷甫諸人,神州沉陸,幾曾回首?

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況有文章山斗,對桐陰滿庭清晝。

當年墮地,而今試看,風雲奔走。  

綠野風煙,平泉草木,東山歌酒。

待他年,整頓乾坤事了,為先生壽。  

而對於庸俗圓滑、面對民族危亡無所作為的官僚,辛棄疾有一種出於本能的厭惡,在《千年調》中他勾勒了這類人物的醜態:「卮酒向人時,和氣先傾倒。最要然然可可,萬事稱好。」  然而正是這樣的人充斥官場,把持權位,引導著一條苟且偷安的道路。

他憤慨地寫道:「千古李將軍,奪得胡兒馬。李蔡為人在下中,卻是封侯者。」(《卜運算元》)  

當辛棄疾帶領不多的人馬衝過戰場烽火來到南方時,懷著滿腔熱血,渴望一展宏圖,卻不料從此陷落在碌碌無為的境地,這使他感到難以忍受的苦悶和悲憤。在他南歸的第十二年重遊當年南歸的首站建康時,他寫下了著名的《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

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

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

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

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這是對山河破碎的悲哀,對壯志成空的悲哀;歲月無情地流去,因這種悲哀更顯得怵目驚心。

然而即使詞人在寫他的孤獨和悲哀,寫他的痛苦和眼淚,我們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許、絕不甘沉沒的心靈。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為「蘇辛」。

辛棄疾在詞史上的一個重大貢獻,就在於內容的擴大,題材的拓寬。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詞作,寫政治,寫哲理,寫朋友之情、戀人之情,寫田園風光、民俗人情,寫日常生活、讀書感受,可以說,凡當時能寫入其他任何文學樣式的東西,他都寫入詞中,而隨著內容、題材的變化和感情基調的變化,辛詞的藝術風格也有各種變化。雖說他的詞主要以雄偉奔放、富有力度為長,但寫起傳統的婉媚風格的詞,卻也十分得心應手。

「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這是刻在鉛山瓢泉瓜山山後的陽原山辛棄疾墓前郭沫若對他評價的楹聯。

1161年,辛棄疾22歲率領2000多家鄉父老兄弟起義抗金,便把洗雪國恥、收復失地作為自己的畢生事業,20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可是,中年卻屢屢蒙受讒劾,賦閑20年,直至憂憤而死。

從1181年到1207年,基本上是在上饒帶湖和鉛山瓢泉過著閑居的生活,其間有6年時間被起用又被罷官,來往於福建、浙江、江蘇等地的任上和帶湖、瓢泉之間;而居帶湖亦時往瓢泉小住。瓢泉,是這位愛國詞人南渡後的最後歸宿地。

1180年,41歲的辛棄疾再次任隆興(南昌)知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擬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

1181年春,辛棄疾來上饒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當年農曆十一月,由於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

鵝湖山、靈山、博山等地,都是辛棄疾常去尋古覓幽的地方。鵝湖山下的鵝湖寺,在通往福建的古驛站旁。1175年農曆六月初三至初八,著名學者朱熹、呂祖謙、陸九齡、陸九淵等在鵝湖寺舉行了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鵝湖之會」(第一次鵝湖之會)。鵝湖因而成了文化勝地。辛棄疾常去鵝湖遊憩。

1188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後來,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

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於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

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湧澎湃於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祖國奮鬥不止。

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正是這種豪情壯志的寫照。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後人為了紀念這兩位愛國志士,將這次會晤稱為第二次「鵝湖之會」,將期思村前的石橋稱為「斬馬橋」,並在橋旁建了斬馬亭。至今,當地還流傳辛棄疾和陳亮「斬馬盟誓」的故事。斬馬亭還在,雖經歷風雨,仍有不少刻有「斬馬亭」字樣的釉瓦覆蓋其上,為鉛山縣文物保護單位。

1194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回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1195年春,瓢泉「新葺茆檐次第成,青山恰對小窗橫」(《浣溪沙·瓢泉偶作》),瓢泉園林式莊園建成。

1196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1196年秋,辛棄疾生平所有的各種名銜全部被朝廷削奪得乾乾淨淨,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

《臨江仙·戲為期思詹老壽》、《浣溪沙·父老爭言雨水勻》、《玉樓春戲賦雲山》等等,都是辛詞中描寫瓢泉村居生活的代表作。「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沁園春·再到期思卜築》);「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賀新郎·邑中園亭》)。這些詞句表現了辛棄疾對瓢泉山水風物一往情深。

1203年,辛棄疾先後被起用為紹興知府、鎮江知府等職。

1205年秋,又被罷官,辛棄疾懷著滿腔憂憤回瓢泉。

1207年秋,68歲的辛棄疾,身染重病,朝廷再次起用他,任他為樞密都承旨,令他速到臨安(杭州)赴任。詔令到鉛山,辛棄疾已病重卧床不起,只得上奏請辭。這年農曆九月初十,愛國詞人辛棄疾帶著憂憤的心情和愛國之心離開人世。

平生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一生力主抗戰,所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又與南宋志士陳亮及理學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誼,與之砥礪氣節,切磋學問。

抗金復國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還以生動細膩的筆觸描繪江南農村四時的田園風光、世情民俗。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其詩文亦有足稱道者,特別是其文「筆勢浩蕩,智略輻湊,有權書衡論之風」。


宋詞是盛行於宋代的一種文學載體,是一種相對於古體詩的新體詩歌之一,標誌著宋代文的最高成就。代表人物主要有蘇軾.柳永.辛棄疾.晏殊.李煜.李清照……

蘇軾(蘇東坡)是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詞開放豪邁,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蘇軾在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蘇軾的詞不只柔情

似水,更多的是波瀾壯闊,積極向上。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古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古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首詞意境大氣磅礴,令人神往;構思巧妙,文筆收放自如,令人嘆為觀止,公認的宋詞第一傑作,而蘇軾創作了眾多的名篇佳作,我們心悅誠服的公認他是宋詞第一人。


就詞來說應該是柳永,


李煜


唐詩宋詞,要說詞王應是宋朝柳永。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