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病故之後皇太孫朱允炆即位為帝,當時鎮守北部邊疆的諸王已有很大的權勢,寧王朱權「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燕王朱棣更握有「節制沿邊士馬」的重權。這個時候,建文帝要想把皇帝的位置坐穩,就必須削藩,剪除各個藩王的勢力,甚至要除掉各個藩王。朱元璋有九個兒子,因此就有九個藩王,其中以燕王和晉王勢力最大,他們各自帶有十餘萬軍隊,可謂兵勢強大,還有個公認的打仗第一強人寧王,此人看似兵力沒有燕王和晉王多,但他手下卻有一支最為強大的武裝——朵顏三衛。但是這三人中又以燕王朱棣最有雄才膽略。

按照明朝規定,建文帝登基後,藩王應入朝晉見皇帝,由於當時建文帝已剪除了幾大藩王的勢力,局勢十分緊張,雙方戰事一觸即發,很多人都認為朱棣不敢如期拜見新皇帝,但大家萬萬沒有想到,他還是來了,還幹出了驚人之舉。居然在眾目睽睽之下「行皇道入,登陛不拜」。可見朱棣是何等的囂張。朱棣的無禮舉動引起了羣臣的憤怒,戶部侍郎卓敬多次上奏,要求就地解決朱棣,建文帝竟然以燕王是自己的至親為由拒絕了這一正確提議。這是建文帝第一次錯失擊殺燕王朱棣的機會。也許建文帝真的至誠至孝的人,也許是他政治經驗缺乏,還沒有估計到帝王權力鬥爭的殘酷性,以至於就這樣錯過了一次難得的機會。朱允炆書生氣太重,比起身經百戰老道的朱棣實在不是一個等級,所以,緊接著又接二連三的錯過幾次機會,隨後,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朱允炆任命耿炳文掃蕩叛軍,臨出發前,朱允炆下了一個愚蠢的命令,"毋使朕負殺叔父之名",就是雖然朱棣造反,但是不要殺害朱棣,不要使我背上殺叔的罪名。正是這條愚蠢的命令,使得朱允炆的部隊的火器不敢射向朱棣,最終北軍幾乎被全殲,而朱棣卻毫髮未傷。在以後的戰鬥中,朱棣利用南軍不敢殺他的漏洞,多次親自帶人去偵察敵軍布陣及軍隊情況,逐漸在戰場上掌握了主動,取得了天下,最終朱允炆也徹底失去了除掉朱棣的機會。


朱允炆是悲劇色彩很重的人物。但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人。

個人認為,朱允炆始終下不了決心下達誅殺朱棣的命令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朱允炆從小接受的是儒家正統的思想教育

和朱元璋,朱棣不同,朱允炆從小接受的是士大夫儒家正統思想教育。滿腦子都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仁義不是放在嘴裡說說的,而是真的這麼做的。

朱元璋軍閥起家,之後隨著局勢,像趕鴨子一般不斷被推動前行。當了皇帝,因為學識不高,所以處理起政事總帶著點恩怨分明的色彩,常常被自身喜好所左右。開國初期,也犯了一個又一個錯誤,但總算是自學成才,最後琢磨出點當皇帝的套路。

草莽出生的父親,自然對下一代的教育格外看重,更別說一直被人說沒文化的朱元璋了。太子朱標的性情就非常溫厚。可惜朱標早亡,之後立朱允炆為皇儲。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整天就陪在爺爺身邊,照顧爺爺。誠孝之名,朱允炆得治無愧。

但是如何治理國家,如何得殺伐決斷不是一個十幾歲的孩子跟在朱元璋身邊幾年就能學會的。而且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下,老一輩人很難對第三代孩子有嚴苛的教育的。

二.文臣集團的影響

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老子皇帝如果戾氣重,對文官集團下黑手,下狠手,那麼太子往往都比較寬厚懦弱。

原因很簡單,文官集團在老皇帝這被整得七葷八素,為了自己今後的日子,自然要去影響太子,不然日子就沒盼頭了。

所以太子東宮的班底,歷來都是各派勢力角逐的戰場。安插自己人去教導太子,去培養太子的價值觀,篩選儒家經典著作給太子讀,講時弊,論古今,無非就是一個目的,把太子變成自己人,這樣以後太子登基日子纔好過。

朱元璋狠吧,朱允炆多溫厚。朱棣陰吧,朱高熾多仁順。就是這個道理。

三.朱允炆強大的自信

道理很簡單,朱棣造反,再怎麼樣也是以一隅而抗全國。不論從地盤,人口,資源和士兵數量來看,當時說朱棣造反能成功,是沒有幾個人信的。

哪怕李景隆被朱棣打敗,丟了六十萬大軍,當時朱允炆還是佔據絕對優勢的。所以朱允炆,纔敢下達不得誅殺朱棣的命令。

四.朱允炆比朱棣有底線

在朱允炆看來,叔叔是覺得心裡委屈,發動了靖難。怎麼看,這都是老朱家自己的事情。朱允炆覺得,即使朱棣發動叛亂,事情依然還沒到不可調和的地步。親叔叔畢竟是親叔叔,大家完全是可以坐下來好好談談的。

但是朱棣就顯得不擇手段了。裝瘋,偷襲,利用朱允炆下達的不可誅殺自己的命令,一次一次地以身犯險,刺探,誘敵,殿後,一次一次地幫自己挽回敗局。

朝史暮想


這就與朱允文的性格有關了,他和他的父親 朱標一模一樣,也這事這點,朱元璋才讓他當的皇帝。

如果和平時代,朱允文會是個明君或者最壞也成不了昏君。恰逢老朱以為會是個和平年代,把名將殺沒了,朱棣這個壞叔叔開始為無所畏忌了。

朱允文在於朱棣的開戰時候,他是這樣跟手下說的,戰場上你一訂不要傷害我這個叔叔,我不想背上殺叔叔的罪名。這下好了,將領傻眼了,這還怎麼打?

所以在於朱棣的作戰時候朱棣憑藉這點多次倖免於難,朱棣還用這個坐靠山,自己前去偵查。

註定了朱允文的失敗。


根子在孔子那裡。

孔子作《春秋》,從此有了「微言大義」;孔子言不離「孝悌」,朱棣是誰?和朱允炆什麼關係?這種人能夠輕易撼動嗎?

還有一個原因也使得朱允炆不敢對這位叔叔痛下殺手。這個原因是什麼?是他爺爺朱元璋啊!子承父業,纔是名正言順的皇帝繼承人。孫子輩承繼爺爺的大位總有點說不過!

慈不掌兵。朱允炆自幼熟讀儒家經書,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性情因此與父同樣溫文爾雅,即長皆與寬大著稱。

洪武二十九年,朱允炆曾向太祖請求修改《大明律》,他參考《禮經》及歷朝刑法,修改《大明律》中七十三條過分嚴苛的條文,深得人心。

朱允炆生來就是書生氣十足而溫文爾雅,但是缺少帝王應該有的殺伐果斷。據說他繼承了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

朱允炆也是生性靦腆,毫無理政經驗;不說與爺爺相比,就是比起他那些雄才大略各懷鬼胎的叔叔們,這個侄子也是缺乏自信和堅強的性格。

朱允炆嚮往的是孟子所說的「仁政」。當時,朱允炆也想改革,也要「削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

朱棣最後一把大火,燒掉了所有關於「建文帝」生平的記錄,乃至後輩學人對所有朱允炆的性格及喜好都無從說起。

歷史是勝利者寫的。不是嗎?


不僅你不明白,估計誰都不明白!削藩時不幹掉他,裝瘋時不動手,連正式對立時,居然下勿使朕有殺叔之名。唉,滿滿的愛啊!


這就跟楚霸王項羽,明明可以渡江回江東。卻礙於臉面。失了最後的機會。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