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獻情況

先秦諸子散文的主要文獻有:《論語》、《老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

(1)《論語》:《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漢書》)西漢時,《論語》有今文《齊論語》、《魯論語》和《古文論語》三種本子。西漢末張禹以《魯論語》為基礎,綜合《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為《張侯論》。今本《論語》基本上就是《張侯論》。何晏《論語集解》是現存《論語》的最早注本。此外,朱熹《論語集注》、劉寶楠《論語正義》也很著名。

(2)《老子》:與先秦其他諸子著作多出於一個學派合力編纂不同,《老子》主要由老子自撰,只有少數語句出於後學增補。《論語》、《墨子》等已見引用《老子》之語,故其成書年代不會晚於戰國初期。《老子》上下卷,上卷以講「道」開始,下卷以講「德」開端,故又稱《道德經》。1974年在長沙馬王堆漢墓發掘出兩種帛書《老子》寫本,則是以「德經」為上卷,「道經」為下卷。王弼《老子注》是千年來流傳最廣的注本。

(3)《墨子》:《墨子》是墨家學說總集,不是墨子自著,而是門人弟子撰述。《漢書·藝文志》記載《墨子》71篇,今本只存53篇。關於這53篇的時代和作者,情況頗為複雜。大約《尚賢》、《尚同》等《墨子》10論24篇,是墨子講學的記錄,集中反映了墨子學說和其說理文的特點,而被稱為《墨辯》的《經上》、《經下》、《經說上》、《經說下》、《大取》、《小取》是後期墨家作品。《耕柱》、《貴義》、《公孟》、《魯問》、《公輸》系語錄對話彙編。《親士》、《修身》、《所染》、《悟儀》、《七患》、《辭過》、《三辯》是弟子們發揮墨子學說的雜論。《備城門》第11篇討論防禦術和守城設施。孫詒讓《墨子閑詁》是今見最好的注本。

(4)《孟子》: 《孟子》是孟軻及其弟子共同寫定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載,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漢書·藝文志》則著錄《孟子》11篇。趙岐《孟子章句·題辭》:「又有外書四篇,《性善辯》、《文說》、《孝經》、《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與內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後世依仿而托之者也。」(《孟子正義》)今本《孟子》7篇,偽出的4篇已佚。東漢趙岐《孟子章句》是最早的注本,朱熹《孟子集注》和焦循《孟子正義》也很有影響。

(5)《莊子》:司馬遷稱莊子「著書十餘萬言」(《史記》),《漢書·藝文志》稱「《莊子》五十二篇」。晉時郭象在古本52篇的基礎上,刪去十分之三,並為之作注,流傳下來,成為定本,即今本《莊子》。古本唐以後散佚。今本《莊子》和古本《莊子》司馬彪注本,都有內、外、雜篇之分。內、外、雜之劃分,一般認為是郭象所為,或認為是淮南王劉安及其學者門客,或認為是劉向。持此說者認為內七篇的篇名也出於劉向之手。

(6)《荀子》:《荀子》32篇,《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都記作《孫卿子》。唐楊倞為之注,始稱《荀子》,從《勸學》以下至《賦》26篇,是荀子自著。《大略》以下至《堯問》當是荀子門人弟子輯錄。王先謙《荀子集解》、梁啟雄《荀子簡釋》是通行的較為完備的注本。

(7)《韓非子》:《漢書·藝文志》載有55篇,今本亦是55篇。大部分都出於韓非自著,但也有少量竄入的篇章。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陳奇猷《韓非子集釋》等注本可參看。

二、體裁變遷

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覺醒的背景下和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中形成並繁榮起來的。《尚書》中的記言文字,已初具說理文的論說因素。我國古代說理文體制的逐步形成,跟百家爭鳴以及諸子散文的出現和發展相一致。

諸子散文的體裁變遷大體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1)春秋戰國之交:以《論語》、《墨子》、《老子》為代表。《論語》以語錄體的形式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動。其文學成就主要體現在高超的語言運用水平。《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後學的著作的彙編,反映的是墨家學派所代表的小生產者的思想。其藝術特點是文質意顯,富於邏輯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他以玄深的哲理思辨和精妙的詩一般的語言相結合,顯示著獨特的藝術風格。

(2)戰國中期:以《孟子》、《莊子》為代表。《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戰國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體現著語錄體向專題性論文的過渡,其突出的文學成就在於高超的論辯藝術。《莊子》是莊周及其後學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經典,其文章以獨特的藝術造詣絕響於先秦諸子之中,奇妙的構思、汪洋恣肆的語言、浪漫的風格,都體現了在諸子散文中的獨特地位和輝煌的文學成就。《莊子》對對話體有所突破,開始向專題論文過渡。

(3)戰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為代表。《荀子》一書多為荀子自作,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是儒學的進一步發展。其文章多為結構嚴謹、論說周詳的專題性論文,標誌著先秦說理散文進入了完全成熟的階段。《韓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鋒銳、質樸無華,體現著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呂氏春秋》是呂不韋集門客的集體創作,體制宏大,內容博雜,兼收並蓄,是先秦學術思想的一次大規模的總結,也具有較強的文學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