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當然不需要西方的節日,中國有這麼多好的節日,每一個節日都蘊含著濃厚的傳統文化。都是非常有意義的。為什麼不過自己的節日反而去過外國人的節日呢!外國的月亮又沒有比較圓。就像當年我們熱衷於學習英語。卻忘掉了自己的母語。這是很可悲的現象。我們要堅守我們自己的傳統文化。同時向外輸送我們的傳統文化。應該讓外國人來過我們中國人的節日。那時我們的文化力、文化自信就提升了。


感謝邀請!年輕人都喜歡追求新潮的事物,也比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西方節日在中國盛行,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很多人過西方節日的熱情遠遠超過傳統節日。西方節日的流行對中國傳統節日造成了一定的影響,為什麼我們會這麼喜歡過西方節日呢?下面,一起來看看原因是什麼吧。

  一方面,現在中國經濟發展了,人們錢包漸漸鼓了起來,國外物質的和精神的產品流入中國,極大的豐富了中國人民的各種需要。享受外國商品的好處的同時它們也漸漸改變著我們這個民族,本民族的文化傳統漸漸流失,取而代之的是從國外引進的所謂新鮮事物。接觸外部世界本身 沒錯,錯誤的是接觸外部世界時分不清「何去何留」。

  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商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在五一、十一黃金周以及春節、元宵等傳統節日的大蛋糕幾乎被瓜分完的情況下瞄向這種新興的、未被徹底瓜分的利益增長點,即外國節日,於是不斷炒做,造成每到情人節、聖誕節與此有關的廣告隨處可見的現象。同樣這點也有好的方面,那就是可以擴大內需,提高消費,拉動經濟增長。但同樣 具有負面效應,加速傳統文化流失。

  外國節日火爆的緣由還有這麼幾點: 

 1、中國人嚴重缺乏信仰。伊斯蘭教徒就絕無可能慶賀聖誕,佛教徒也不會參與,只有沒有信仰的人,才會去慶祝無關教派的節日。

  2、貪大崇洋的心理在中國作祟。聖誕幾乎遍布世界,此謂大;聖誕是歐美流行的,此謂洋。

  3、中國人背離傳統的現象嚴重。春節逐漸被淡化,而端午、中秋等 傳統節日更不值一提。

  小結:我們應該理性看待西方節日的盛行現象。有的人覺得是因為中國傳統節日不夠吸引人,西方節日更熱鬧更有趣。其實這是錯誤的想法,中國跟西方文化不一樣,我們的傳統節日有豐富的內涵和精神,一點也不比西方節日差。


中國和西方傳統節日的首要不同是給節日命名的方式。通過觀察那些節日的名字,我們可以很容易地發現這些差異。中國的節日多數都是以季節來命名的,而西方的節日則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們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由於天氣和季節在農業里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最初為農業豐收慶祝而創立的那些傳統節日都和季節有關。以季節節氣來命名也很容易讓農民們記住這些節日。通過節日的名字,農民們就可以適時打理莊稼。例如,春節是適宜播種的時節。還有中秋節、夏至、冬至等等。儘管有些西方節日也是以季節來命名,如歷史上芬蘭的施洗約翰節,但是在宗教傳播之後,特別是基督教的傳播之後,節日都相繼以宗教來命名。與中國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裡佔了主導作用。上帝和耶穌在他們的腦中已經根深蒂固,當我們得知絕大多數節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後就不會大吃一驚了。所以,就有了耶穌誕生日、耶穌受難日和聖周六。

2、文化差異的價值

西方人十分尊敬人與自然。他們強調個人價值,並且追求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西方國家的人道主義重視個人價值,強調個人的權利與自由。但在中國,人們尊重集體並把個人投入集體當中,他們重視集體而不是個人價值或個人的自由發展。所以在傳統文化中,西方人強調個人,宣揚個人主義。然而,中國人繼承了儒家的集體主義,因此表現出對整體情況的考慮。以中國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節為例,兩者都與內心情感相關並有著深刻的文化內涵,但是相比較而言,中國的七夕著重對民間牛郎織女傳說的追憶而非對他人情感的表達,而西方人則借著情人節自由地傳遞情感,從而豐富現代人的生活。慶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瑣,但食物同樣是主題,因此七夕偏離了現實,並逐漸被人們遺忘。而西方的情人節卻充滿了現代人文主義和浪漫色彩,營造出一個美好的生活氛圍。情人節表現的不同之處反映出了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性格差異:中國人羞於表達情感,而西方人則大膽又不拘小節,強調方式的簡潔與浪漫,而非吃吃喝喝。

顯然比起接受中國傳統節日,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都覺得接受西方節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節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曆,而中國傳統節日用的是中國特有的農曆,因此其他國家的人就很難與我們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還展現出對人權的尊敬和對個人發展的重視。可以從西方節日中看出這一點,再次舉出情人節的例子,它已成為全世界的節日,並已不再僅僅為戀人們而設。在情人節當天,人們可以向所愛之人毫無保留地傾述愛意。這是人類的天性,不論他或她來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愛。情人節因此能為全世界所接受,並在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籠罩在封建主義的陰影下,中國人很難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觸彼此的時代發展這樣一個節日。由於大部分中國傳統節日都是在封建統治下發展的,外國人很也難接受這些思想。

結論: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也是我們學習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時,文化交流也越來越受歡迎,因此了解傳統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對我們來說十分重要。節日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獨具特色而豐富多彩的活動保存了國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儘管中西文化中存在著許多差異,它們卻都代表了愛與自由。因此,我們能從一個國家的節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徵。節日不屬於只是屬於特定國家的,它也同時屬於全人類。對於中西傳統節日起源和慶祝方式的了解能夠幫助我們理解更深的國家文化。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慶祝西方節日,尤其是聖誕節和情人節。而西方人也對中國傳統節日產生了興趣。因此,我們相信中西方人民將會對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這個我記得高二政治書第二本《文化生活》有詳細解釋。

不過吧,互聯網發展的那麼快,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洋人不也有唐人街嘛,主要圖個開心。

歡度洋節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自己的民族節日才好。莫失莫忘,傳統節日也有它的亮點特色嘛


不要再有西方和東方之分了,喜歡就過,不要動不動就拿愛國與不愛國強壓國人,自由自由。過個西方節日,國人都要上綱上線。中國年全世界這麼熱鬧,是不是西方也要抵制,不讓中國人在他們的國家過,這樣好嗎?


為什麼年輕人喜歡過西方節日?主要就是:西方節日都有一個好聽的名字,比如情人節,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反觀中國的傳統節日就沒有特定的內涵,不知要怎樣過,就是吃吃喝喝而已


西方節日我們不需要,我覺得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多彩多樣,節日也有很多,還是先把中國傳統文化發揚下去吧,當然,湊湊熱鬧還是可以的


不需要,我們有自己的節日,何必別人開心,我也必須開心,別人想過,也不勉強,他開心就好,你好,他好,大家都好,不就更好嗎!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