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落黎。

勾踐是春秋時期吳越爭霸的最終贏家,在這場曠日持久的諸侯爭霸中,越王勾踐憑藉堅強不屈的毅力和忍辱負重的耐力最終獲得了勝利。因此,他也留下了許多故事,其中最著名的當屬「臥薪嘗膽」的故事。關於勾踐是否真的臥薪嘗膽的說法眾說紛紜,有人說,臥薪了沒有嘗膽,有人說沒有臥薪嘗膽。今天,我們就好好聊聊越王勾踐到底有沒有臥薪嘗膽。

據史書記載,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的積怨已久。公元前吳王闔閭率軍攻打越國,卻被越國打敗,闔閭死於敗逃途中。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後,時時刻刻提醒自己,為父報仇,一雪前恥。經過幾年的精心準備,夫差率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軍迎敵,結果大敗。越王於是派文種前去議和,議和的結果是越王必須去吳國當做僕人,侍奉夫差。對於戰爭失敗的勾踐,他沒有權利和夫差講條件。最終以僕人的身份前往吳國。

在吳國期間,夫差為了羞辱勾踐,就讓他住在一個小屋裡,每天守墳,喂馬,除糞。然而勾踐知道自己的處境。每天把這一切整理的井井有條,毫無怨言。夫差騎馬出行的時候,他恭恭敬敬的獻上韁繩。有一次,夫差生病了,他前去問候,為了討得夫差的信任,他直接打開馬桶去嘗夫差的糞便,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問疾嘗糞」的典故。最終,勾踐經過三年的忍辱負重終於得到了夫差的信任,放他回國。

回國之後的勾踐,想起這幾年受到的屈辱他就喫不下飯,睡不著覺。據說為了激勵自己,他堅持睡在柴草上,還在屋頂掛了一個苦膽,無論站著,坐著,還是喫飯,睡覺。他都要先嘗嘗苦膽的苦問,以此激勵自己。最終經過幾十年的勵精圖治,最終打敗了吳國。這也是我們熟知的「臥薪嘗膽」的典故。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現存最早記載吳越爭霸和勾踐事蹟的典故是《左轉》,《國語》。而且這兩本書的成書時間距離當時的歷史較近,因此記載的史事具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然而,這兩本書均沒有提到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行為,這的確讓人生疑。

那臥薪嘗膽的典故是怎麼來的呢?

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這麼一段話:「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司馬遷的話非常明確,勾踐確實有「嘗膽」的行為,然而對於「臥薪」一事,卻沒有給出詳細的交代。並且東漢時期的趙嘩所寫的《吳越春秋》也僅僅提到了「嘗膽」一事,仍然沒提「臥薪」一事。

最先把「臥薪」,「嘗膽」連在一起的是蘇軾,他在《擬孫權答曹操書》這一帶有遊戲色彩的書信中,說孫權曾「臥薪嘗膽」。但最終把「臥薪嘗膽」用在勾踐身上的則是眾多的文學作品。例如,《浣紗記》,《綱鑒易知錄》中對越王勾踐臥薪嘗膽一事進行了大篇幅的描寫,正是由於一些文學作品的描寫,使得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的故事家喻戶曉,廣為流傳。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吳越春秋》中有關於「臥薪」的記載,書中記載越王勾踐當時:「用蓼攻之以目臥」。「蓼」《古漢語詞典》中解釋為植物名,味辛辣。由此來看,勾踐當時準備了許多「蓼薪」來磨練意志。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吳越春秋》中的記載。勾踐冥思苦慮,日夜操勞,眼睛十分疲倦,於是用蓼薪來刺激自己,避免睡覺。由此來看,只是後人誤讀了「臥薪」的意思。

這樣看來,勾踐「嘗膽」確有其事,而「臥薪」一事則是後人誤讀了古人的記載。不是指睡在柴草上,而是用蓼薪來刺激眼睛,避免睡覺。從這個角度看,「臥薪」也是存在的。事實上,「臥薪」一事到底指的什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學習勾踐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幫助了勾踐打敗了吳國 ,而臥薪嘗膽的故事也成為了歷代華夏兒女的榜樣,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人義士建功立業,為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