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問題看你們用什麼角度看,從《三國演義》的角度看,那是羅貫中的歷史觀決定的,這也是三國歷史上一個天大的誤會。如果從歷史的真相看,諸葛亮是很器重魏延的,根本沒有所謂的架空魏延和留遺言殺魏延的事情。

魏延在蜀漢的軍方中地位僅次於五虎將,是漢中集團的首腦。在荊州集團實力被大幅度削弱後,漢中集團是諸葛亮最大的後盾,也是劉禪能夠長期壓制益州集團,掌控蜀漢大權的重要基石。直到後來北伐造成漢中集團實力下降,又被曹魏方面屢次擊敗,益州集團才有了重新掌權的機會。

漢中集團的崛起是諸葛亮和劉備扶持的,也是專門用來壓制益州集團的手段。當初攻下漢中後,幾乎所有的軍方將領都推舉張飛為漢中太守,只有劉備堅持用魏延,而諸葛亮也是持支持態度的。羅貫中在小說中的寫法完全是被傳統歷史觀誤導的結果,不能作為看待魏延的證據。

劉備去世後,趙雲和魏延是諸葛亮最大的支持者。不論南征孟獲,還是六出祁山,魏延和趙雲都是最重要的將領。而趙雲死後,魏延更是成為軍方第一將領,是諸葛亮北伐的副帥。諸葛亮在戰爭的很多方面都諮詢了魏延的建議,除了沒被採納的子午谷奇謀外,很多地方都有魏延的影子。

提問的人說魏延不受諸葛亮賞識顯然是被《三國演義》誤導,實際上諸葛亮遺言殺魏延的事情並不存在。諸葛亮臨死前最看重的將領就是姜維和魏延,他安排這兩人斷後便是這種考慮。在他心理只有這兩人能夠信任,並有能力阻擋司馬懿的追兵。

從魏延之死的多部史料來看,這是三國時代最大的冤案,沒有之一。傳統歷史觀認為,魏延因謀反而被殺,這也是《三國演義》的觀點。但從史料看,魏延謀反沒有切實的證據,反倒是楊儀、費禕和姜維三人之中貓膩很深。

諸葛亮去世時,只有上述三人在場,因此諸葛亮遺言是否如三人所描述,這是個大問號。而正好這三人又是魏延謀反案的受益者,這裡面很多事情便說不清楚了。

他們上書劉禪說魏延造反,證據是魏延沒有遵照遺言斷後,燒了棧橋提前返回漢中。但是從司馬懿追擊漢軍的歷史紀錄看,棧橋並沒有被燒毀,他帶兵還追到了斜谷中段。更奇怪的是,司馬懿的追兵並沒有看到姜維斷後的隊伍,難道姜維不遵諸葛亮遺言就不是造反?

三人組上書劉禪告狀的信和魏延告楊儀的信件同一天抵達成都,這顯然是很矛盾的事情。假設棧橋被燒毀是真,那麼魏延從漢中發出的信應該比姜維等人信件更早抵達成都。從兩封信同時抵達成都看,姜維等人的信件比魏延提前至少半個月發出,而且還需要信使有飛過棧道的本事。

從最後姜維、馬岱、王平等人圍攻漢中的情況看,戰事也非常蹊蹺。魏延回到漢中後並沒有做出謀反和戰爭的準備,對姜維等人軍隊的進攻完全無所適從。如果魏延預謀造反,怎麼可能不做戰爭準備。而姜維等人圍攻漢中的軍隊來得也太快,快到魏延都反應不過來,從這點也說明棧道多半沒有燒毀,否則姜維等人行軍不可能如此迅速。

由於戰爭準備不足,被突然打上門的姜維等人搞了個措手不及,漢中城被攻破。魏延只能出逃,最後被馬岱追殺斬首。然後楊儀和費禕就向成都報捷,說平定了魏延的叛軍。但是成都方面連魏延的面都沒見著,全部是那三個傢伙說了算。

如果魏延真的要反叛,他最好的就是北上接應司馬懿追到斜谷的大軍,又何必返回漢中?魏延帶兵多年,蜀漢少有的名將,這點道理都不懂?而且回了漢中後不做戰爭準備,這得是多蠢的人才幹得出來的?

從上述不合理之處可以判斷。諸葛亮遺言多半不存在,很可能是三人組為了奪取魏延的軍權而搞出來的陰謀。魏延對於對方的陰謀沒有警惕性,所有被搞了個措手不及,最後冤枉被殺。而諸葛亮對魏延所謂的不信任,不賞識是完全不存在的。


這個觀點基本上是扯蛋,魏延是孔明北伐時軍事上最得力的助手,官封征西大將軍、假以符節、爵南鄭侯,還不算重用?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作為劉備的私人武裝隨劉備入蜀,屢立戰功,升牙門將軍。劉備晉漢中王,遷治成都,劉備有識人之能,破格提拔魏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全軍皆驚。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現在委你重任,你有何打算?魏延豪邁地答道:如曹操親率天下兵馬殺來,請允許我為大王抗擊他;如由偏將帶十萬兵來,請允許我為大王吃掉他!語驚四座,劉備稱帝後,升魏延為鎮北將軍。建興元年,託孤大臣、丞相、益州牧孔明已執掌朝綱,奉旨全權裁決政務,魏延封都亭侯。孔明是武鄉侯。建興五年,孔明駐軍漢中準備北伐,魏延是先鋒,兼任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令魏延西進羌族地區,在陽溪大敗魏將郭淮,升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以符節,晉封南鄭侯,南鄭侯是縣侯,魏延爵位至少和孔明平級,孔明的武鄉侯是鄉侯、還是縣侯,至今存疑。

孔明北伐之時,魏延實際上是武將中地位最高的,孔明是北伐軍總司令,魏延是北伐軍副總司令,趙雲這還不叫重用?趙雲在劉備當家時是翊軍將軍(雜牌),建興元年,才任中護軍、征南將軍,爵永昌亭侯,再遷鎮東將軍。後還在北伐中貶為鎮軍將軍。兩人在軍界地位相差較遠。

之所以有魏延不被孔明重用的說法,一是因為魏延每次跟孔明出兵,都想請得一萬兵馬,仿韓信故事,與孔明分兵會師於潼關,孔明總是不允許。魏延總以為丞相膽怯,嘆息未能全部施展才能。其實是孔明謹慎性格所至。這就是網友們熱議的所謂子午谷奇謀。其實,這奇計如成功確有出敵不意之效,但曹魏軍中名將奇士較多,萬一被設破,魏延這一萬人馬定會全軍覆沒。魏延作為當時蜀軍中名氣最大的將領,一旦陣亡或被俘,必定挫動蜀軍精銳,對蜀國而言,全國野戰部隊也就十萬之眾,死一萬,必定舉國皆驚。一生謹慎的孔明不劍走偏鋒,情有可原。

二是魏延之死,孔明確實脫不了干係。但有一點,魏延被害絕不是孔明的本意。

孔明兵出祁山,病逝五丈原。作為且老忠臣,他唯一應該做的就是遺命讓人帶回北伐軍,如再私自安排魏延代理總司令北伐,恕我直言,孔明就有欺君的嫌疑;孔明五伐中原,戰果寥寥,他對北伐的艱臣性有深刻了解,知道北伐非一朝一夕就能奏功,這一點從他安排主張對魏有限北伐、以守為主的蔣琬丶費禕相後接班,可以印證。況且自己作為蜀國的「定海神針",猝然離世,全軍怮痛,軍心思歸,無心再戰。魏延是蜀軍先鋒,他如甘做後衛,撤回本土是大有希望的,可惜他政治上太幼稚,目中無人如關羽,不願替對頭、蜀軍北伐總參謀長、代總司令楊儀斷後,還意氣用事,先是燒毀所有山谷間棧道,繼爾搶佔南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人,阻其南歸,最終被馬岱砍下首級,還被楊儀當球踢,夷三族,怎一個慘字了得!魏延的結局印證了一句名言: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孔明憐惜魏延的勇、楊儀的智,身前孔明能充分發揮兩者的才能,兩人在孔明管理下、費禕調解下,尚能和平共處,孔明一死,這兩個孔明北伐的左膀右臂全部悲劇收場!此兩人均不適宜擔任北伐軍總司令啊!


蜀漢第一武將魏延,武藝精湛才能卓越,為何從未受到諸葛亮賞識?

是啊,魏延這個人蜀漢後期可謂是個無人能出其右的人物,按說魏延是個智勇雙全的大將,為什麼諸葛亮就是不重用呢。因為魏延是個非常聰明的人,他提出了一個子午谷奇謀,子午谷奇謀在當事人看來是非常冒險的行為,不過對於我們已經熟知歷史的後人來說,那確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當時諸葛亮北伐曹魏,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他親自率領5000精兵,帶上少量的糧草,穿過子午谷,趕到長安直接破城,一舉拿下長安和潼關,諸葛亮呢就率領大軍走大道,出斜谷進兵長安、潼關,兩軍異道會師於潼關。

所以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雖然很冒險,但的確有很大可能打敗曹魏集團,但是諸葛亮這個北伐吧其實也是有私心,諸葛亮必須北伐,北伐才能把軍政大權把在手中,如果不北伐打仗,大家都知道就算是元帥,在和平年代也會被皇帝冷落旁置。

所以諸葛亮只求北伐,而不是冒險求北伐勝利,因為勝利了就和平了,諸葛亮又會大權旁落,你們看那個出師表,諸葛亮教訓皇帝阿斗跟訓孫子似得,事實上劉備死後,諸葛亮成了蜀國實際掌權者。

魏延提那麼個子午谷奇謀出來可謂擊中了諸葛亮的軟肋,所以諸葛亮對魏延恨得咬牙切齒,必除之而後快。


魏延作為蜀漢中後期重要的武將,特別是在趙雲去世以後,魏延的武藝和能力在當時的蜀漢陣營當中幾乎是沒有人能超越的,然而很多人都認為魏延不受諸葛亮的賞識,這是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演義當中的影響,諸葛亮沒有採納魏延的子午谷奇謀,還有就是諸葛亮臨終前把自己平生的本領和理想傳給了姜維而不是魏延,其實真正的原因並不是這樣的。諸葛亮不但沒有不賞識魏延,而且對魏延是很信任很嬌慣的,魏延的經歷也是幾乎和關羽是一樣的,在蜀漢陣營當中是被一個寵壞的孩子。筆者在參考一系列的典籍之後,把一個真正的魏延帶到大家面前,並一一剖析大家心中的疑點。

對於羅貫中先生在《三國演義》中塑造魏延這個人物的時候,用背主和反骨給魏延打上了標籤,大概是因為作為一個降將在當時歷史背景下是不能被歌頌和讚揚的,用魏延作為一個典型來警醒世人,對於羅貫中先生為何這樣來塑造魏延這個人物,我們是不用持懷疑態度的,當時的言論自由可能和現在是沒有辦法相提並論的。對於求證魏延這個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況,在《三國演義》這本書中是不能給出正確答案的,在正史當中尋求結論是最好的選擇。

劉備和諸葛亮對於魏延是非常信任和賞識的。

在《三國志·蜀書·魏延傳》當中對於魏延記載,魏延率領部下跟隨劉備入川,建立了戰功被封為牙門將軍。劉備在漢中和曹操爭奪地盤的戰爭取勝之後,自立漢中王要回成都,但是要留一個人鎮守漢中,當時的大多數人都以為是張飛來擔任鎮守漢中的重任,張飛也以為是非自己莫屬,但是劉備讓魏延來擔任漢中太守,當時在軍中所有有的人都一片震驚。劉備大會群臣的時候,讓魏延對於工作進行一下表態,魏延當時就說:如果曹操舉傾國之力前來,我請求為大王擋住他,如果是一偏將率十萬大軍前來,我請求為大王吞併了他。魏延的這番話劉備聽到以後是很滿意的,大家也都稱讚魏延的豪壯。

當時的諸葛亮在成都總督糧草不在漢中前線,但是作為蜀漢集團的軍事將軍,對於軍情是肯定熟知的,諸葛亮也並沒有對魏延擔任漢中太守提出什麼質疑,隨軍的法正、張飛都沒有說什麼,特別是張飛喜歡罵人,如果魏延真的沒有能力的話,張飛是肯定要出來罵人的,而且張飛也認為自己可以擔任漢中太守的,而劉備卻選擇了魏延,也證明了在張飛眼中魏延是稱職的。劉備稱帝之後,就冊封魏延為鎮北將軍,劉禪登基之後又封魏延都亭侯,一直到諸葛亮北伐之前,魏延鎮守漢中八年的時間做到了盡職盡責,沒有辜負劉備的厚望和重託。

諸葛亮在整個北伐過程中是非常看重魏延的

建興五年(227年),諸葛亮進駐漢中準備北伐曹魏,用魏延總督前部兵馬作為整個軍隊的先鋒,封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在建興八年(230年),魏延率領一支軍隊進入西邊的羌中地區,在陽溪這個地方打敗了費瑤和郭淮的軍隊,由於魏延獲得的勝利,被諸葛亮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南鄭侯,對於魏延的封賞,充分的體現了諸葛亮對於魏延的賞識和提拔,但是賞識和提拔是有原因的,魏延的武藝和能力自然是不用說的,最主要的是就是魏延在漢中鎮守了八年時間,在漢中地區有很深的關係積累和聲望積累。而諸葛亮要發動的北伐戰爭,是必定要以漢中為跳板的,而在漢中地區最有名望的人就是魏延,而且魏延也確實是有能力的一個人。

一個子午谷奇謀,給魏延留下了不受重用的千古烙印

對於喜歡討論三國的朋友,子午谷奇謀是有很大爭議的一個話題,是否可行大家都是眾說紛紜,對於諸葛亮沒有採用也是說法頗多,也因為諸葛亮沒有採用這個計劃而讓後人都認為諸葛亮是不重用魏延的一種表現,其實真是情況不是這樣的。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當時的條件下是可行的,可行的原因有兩個,首要的就是鎮守長安的主將是夏侯楙,換成是張郃都不行;其次就是魏延鎮守漢中八年,對於漢中的地理是很了解的,而諸葛亮對漢中地理的了解程度肯定是不如魏延的。

諸葛亮沒有採用這個計劃,在實質上看並不是對魏延的輕視,而是諸葛亮本人自身的原因導致的,演義對諸葛亮描述的足智多謀是出於文學創作需要,其實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突出在管理上而不是在軍事上的,這一點易中天老師也是如此評價諸葛亮的,對於用兵諸葛亮是很謹慎的,《魏略》中記載了諸葛亮對子午谷計劃的評價:

亮以為此縣危,不如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

所以說魏延的計謀沒有被諸葛亮採納,主要是因為諸葛亮不願意冒險用兵,行軍作戰喜歡穩紮穩打,並非是不重用魏延或者是對魏延有偏見。

綜上所述:魏延在蜀漢陣營當中是一直都處於受重用的狀態,魏延在蜀漢陣營當中一直都是恪盡職守的,演義中的描述是對魏延的偏見是出於文學創作需要而並非事實,諸葛亮沒有採用魏延的計謀是因為兩人的作戰理念不同而並非是諸葛亮不賞識魏延,而諸葛亮在整個北伐過程當中,對於魏延是非常重用和依賴的,所以很多人認為諸葛亮從未賞識魏延這樣的結論也是不存在的。

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論,不正之處歡迎評論斧正,你的關注是我最大的動力,謝謝。


諸葛亮不用魏延是因為諸葛亮妒賢忌能,任人唯親,小心謹慎,缺乏大局觀所決定的。所以他不是一個好的統帥,所以他六齣歧山北伐無一成功,所以他害死魏延後除姜維外再無人可用終至蜀漢滅亡。

魏延是五虎將之外第一猛將,曾一箭射掉曹操兩顆門牙,差點要了曹操的老命。要說魏延要叛漢降魏那真是鬼話。殺掉魏延,大傷了蜀漢元氣。諸葛亮死還辦了件仇者快親者痛的蠢事。

做為統帥,要學劉邦用人,用人長處。韓信曾受跨下之辱,用為大將。陳平被人污為受金盜嫂,劉邦照用不疑。都得了大濟。反觀諸葛亮,誰也信不過,事無巨細,事必躬親,用毛主席話說,叫不會彈鋼琴,結果把自己累死了,蜀漢也完了。


這個問題有些偏頗,魏延並非沒有得到諸葛亮的賞識,或者換一句話說,也談不上被諸葛亮賞識不賞識。魏延是劉備的愛將,深受劉備重視,所以魏延在諸葛亮眼中,同樣是一個極具才華的武將。而在劉備死後,魏延的仕途依舊順暢,封侯拜將,儼然蜀漢軍中第一人。即便是在魏延與別人爭執的時候,諸葛亮也是站在魏延這邊的, 舉例來說,建興十年(232年),魏延與劉琰不和,言語虛誕,諸葛亮責備劉琰,劉琰其後作箋道歉。

-

之所以很多人說魏延不受諸葛亮賞識,那完全是三國演義的誤導。其中最核心的,無非就是諸葛亮認為魏延有反骨,因此死後設計擊殺魏延的情節。但事實上,這純粹是胡說八道。諸葛亮與魏延在軍事戰術上有巨大的差別,因此兩人在統軍方面,的確多有矛盾。正因為如此,在諸葛亮死前,與楊儀等人密謀退兵的時候,所說的不是殺魏延,而是隨他便。

引《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這裡說得很明白,令魏延斷後,如果魏延不聽命令,大軍便自行撤退。由於壓根兒就沒有擊殺魏延的想法,所以那句【軍便自發】,根本不能理解成大軍自行討伐,而是根據上文判斷,自行撤退才合理。

-

而關於魏延反骨的問題,原文引《三國志》:十二年,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出亮營十里,延夢頭上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延曰:「夫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自破之象也。」退而告人曰:「角之為字,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凶甚矣。」

這裡也說得很明白,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而賊欲破之象】,也就是魏延作為前鋒,這一戰會出現未戰自敗的荒謬結果。一句【其凶甚矣】,不是說他對我們有危險,而是他有危險。

所以聯繫這部分才知道,諸葛亮之所以會隨魏延的便,那是因為他覺得魏延可能會倒大霉,如果聽話撤退,那就幫一下,如果不願意撤退,那活該自己愛誰誰了。

-

所以看過三國,最後的結論,諸葛亮與魏延,官階雖有高低,但是在軍中,實際上是相互尊敬,並非是完全上下級的關係。兩人固然有戰術意見分歧,但是彼此並沒有什麼大恨,諸葛亮也從不認為魏延會反。但正因為如此,所以當諸葛亮死後,魏延成了蜀漢軍中第一人,這才是楊儀等人謀殺魏延的關鍵。

所以謀殺魏延的鍋,和諸葛亮扯不上任何關係。


在人才匱乏蜀漢後期,魏延的存在確實很搶眼,表現也很出色!魏延是行伍出身,武藝精湛,統兵方面的才能更多的是來源於摸爬滾打的實踐經驗得來;上兵伐謀,魏延的戰術能力也非常突出。

為何從未受到諸葛亮賞識?

演義的魏延腦有反骨,被諸葛亮認為日後必反。再加上魏延獻城時的一呼百應,這種在士兵中的威望更是讓諸葛亮忌憚。所以諸葛亮對魏延是有所防範的。【這只不過是演義小說而已】

  • 建安十六年(211)魏延以部曲身份隨劉備入川
  • 建安十七年(212)益州之戰打響,魏延分兵拿下廣漢郡,因功升為牙門將軍。
  • 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進王位,提拔魏延為漢中太守,鎮遠將軍。
  • 章武元年(221)劉備進帝位,魏延進封為鎮北將軍。
  • 建興元年(223)劉禪繼位,魏延被封為都亭侯。
  • 建興五年(227)諸葛亮準備北伐,升魏延為丞相司馬、涼州刺史。
  • 建興八年(230)魏延再次因功被提拔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

從魏延的生平升遷可以看出,不管是劉備時期還是諸葛亮時期,魏延都十分被器重的。常被委以重任,也總是屢立奇功。

真實的魏延根本沒有腦有反骨一說。而諸葛亮也沒有猜忌、防備魏延,更沒有在臨終前設下圈套計殺魏延【魏延死於政治,死於內部不和;魏延沒有背叛,也沒有謀反】

《三國志.蜀書.楊儀傳》記載:魏延和楊儀這一文一武就好像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一樣。諸葛亮也深知二人不和,但又確實愛才,不忍偏袒或打壓任何一方。

所以史料記載的諸葛亮是十分器重和賞識魏延的。

如果說魏延的缺點,那就是傲氣。魏延的那份傲氣絕不輸關羽。


魏延的能力的確還可以,但說蜀漢第一武將就誇張了,關羽張飛都要超過魏延,有關張在魏延只能是他們的小跟班。蜀漢第一武將非關羽莫屬。

魏延的確可以稱是「武藝精湛才能卓越」但要說完全不受諸葛亮賞識也是不準確的,諸葛亮北伐,前鋒基本都是魏延,第三次北伐魏延更是憑藉大敗郭淮被封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南鄭侯,並給了魏延假節的權利。《三國志-楊儀傳》有一句話說的比較明確:

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說的就是諸葛亮很珍惜楊儀的才幹,但是也很看重魏延的勇猛,一文一武相輔相成,可惜的是兩人不和,甚至鬧到不共戴天的地步,就連諸葛亮都勸不了。可以說此時魏延楊儀就是諸葛亮的左膀右臂,不能說不賞識。

真正讓人感覺諸葛亮不重視魏延的有兩件事,第一就是子午谷奇謀,以現代人的觀點來看這個計策的成功率依然不高,更不用說蜀國當時的實力只有魏國的四分之一左右,兵行險著的成功率只會更低,不會更高!雖然有成功的機會,但是一切都按照魏延設想的情況發生的概率應該不超過30%,即便是大國也要慎重考慮是不是能玩得起的,更不用說蜀漢這個小玩家了,而且諸葛亮一生謹慎,更不願意冒險,即便是換成各位自己,如果和諸葛亮換位思考也未必會同意這一冒險計劃!諸葛亮從全局考慮拒絕魏延的提議並不能算錯,當然也不能算作打壓魏延的證據。

另一件就是死後安排撤退時,準備把魏延當做棄子,這個之前就專門發文說過,諸葛亮這次真的是誅心之舉,魏延一心向漢,從未想過謀反,只是和諸葛亮一樣,想要對魏作戰,建立功勛,甚至幫助蜀漢一統天下,但是莫名的就被殺了,實在是千古奇冤。但是諸葛亮為何要如此呢?為何要把國之柱石自己拿掉呢?絕望!深深的絕望!本來諸葛亮北伐是信心滿滿的,特別是第一次,結果街亭之敗,後來又連續遭到陳倉之敗和司馬懿的阻擊,諸葛亮也終於明白以蜀國的國力去滅曹魏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了!裴松之註解《三國志》引用《魏略》說了諸葛亮在臨死之前交代的話:

「我之死後,但謹自守,慎勿復來也。」

為何這麼說呢?當時在蜀漢諸葛亮的能力第一應該沒有任何爭議吧,以諸葛亮之能尚且不能動搖魏國,其他人有這個能力么?包括魏延!我想大多人應該都和我想法一樣吧,魏延也不能,但是魏延卻是個主戰派,好戰派,那樣只會讓蜀漢速亡,所以諸葛亮太明白如果自己死後魏延會怎麼幹了,所以軍權必定不會交給魏延,那是為了大局著想,為了蜀漢著想,所以不得已整掉了魏延。

如果諸葛亮不死,依然會重用魏延,但是諸葛亮死了,為了蜀國卻不得不帶走魏延!只是缺乏政治頭腦的魏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及早準備,所以身死族滅!


三國後期魏延對蜀漢可以說是忠心耿耿,戰功顯赫,但是魏延不但未受到重用而且下場還十分凄慘。

魏延最先是劉表手下的,魏延投靠劉備後,劉備在世時對魏延還是十分重視的,因為魏延確實很有能力。但是在劉備病逝後,諸葛亮掌權後,魏延的地位就一度下降,為什麼諸葛亮要如此對待魏延?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首先,魏延是在背叛了先前侍奉的君主後來投靠蜀漢的。對於諸葛亮來說,這個原因不得不讓他考慮究竟如何來用魏延,一向謹慎的諸葛亮是不可能冒險給魏延很大的兵權。

其次,魏延在軍事計謀上也很有自己的見解。魏延也曾屢屢向諸葛亮獻計,但因魏延的計謀風險太高,這與謹慎用兵的諸葛亮是相左的,所以都沒有被諸葛亮採用。於是魏延私下就是經常埋怨諸葛亮,說諸葛亮制定的軍事計策存有很大的錯誤。這就造成兩人的關係一度惡化,魏延更是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了。

最後,這就是與魏延個人的性格有關了,魏延雖然有才,但是非常驕傲自大時常看不起別的將領,特別是魏延與諸葛亮的親信姜維、馬謖等人關係十分不好,諸葛亮為了維護自己親信的利益,故意牽制魏延。

不容否認魏延自身存在很多缺點,但我們不能否認他的才能,特別他曾為蜀漢東征西伐立下的豐功偉績。對於魏延為什麼沒有得到諸葛亮重用的原因,希望你有更好的見解,歡迎下方評論留言。


答:魏延的問題與諸葛沒有關係,他的悲劇是與楊儀不睦產生的,諸葛對魏延不僅賞識重用,也當心腹。

楊儀與魏延的矛盾究竟是怎麼回事?這個問題我覺得與當時的世俗風氣有關:楊儀根本就瞧不起魏延,諸葛越是魏延加官晉爵,楊儀就越是添堵。為什麼?

這就要從魏延的出身來看,根據《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所述;「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這裡「部曲」很重要!本為軍隊編製及私兵之稱。後又為家僕之稱。 《唐律疏議》卷十七: 「奴婢、部曲身繫於主。」又卷二十二:「部曲、奴婢,是為家僕。」部曲經主人放免,即成平民。哈哈哈??!知道了吧,魏延就是一個家奴……。楊儀呢?《三國志·卷四十·蜀書十·劉彭廖李劉魏楊傳第十》:「建安中,為荊州刺史傅群主簿,背群而詣襄陽太守關羽。羽命為功曹,遣奉使西詣先主。先主與語論軍國計策,政治得失,大悅之,因闢為左將軍兵曹掾。」人家楊儀出身主簿!司馬懿、楊修咱們不說,就連呂布也是主簿出身,高貴呀!高不高貴反正不是家奴能比的了的。

事實證明,確實不是家奴能比的了的!魏延的智商,在楊儀面前就是個腦殘……楊儀公開與魏延叫號,魏延氣炸了,奈何不了楊儀,每次較量,魏延輸的一塌糊塗,若不是諸葛罩著他,楊儀早就把他給作了,諸葛一命歸天,魏延的災難就到了,可憐他還沒有一點數,要自己領兵完成北伐?你以為你是誰呀!楊儀分分鐘秒殺魏延,還不算完,朝魏延的人頭踢,「庸奴,復能做惡否?……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