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艦島》是韓國的主旋律電影,主題就是抗日。

所以它有很多虛構的成本在裡面,比如最後一段越獄時勞工們起義的高潮戲,完全是抗日神劇的套路,很精彩,很熱血,很燃,但顯然這是主創們在帶情緒。

最有歷史意義應該是影片寫實的成分。

本片重點描述1944年11月(即朝鮮日據時期),在軍艦島內被日軍強制徵用的400餘名朝鮮勞工奮力逃離該島的故事。

影片前30分鐘的劇情,幾乎就是勞工們悽慘生活的真實記錄。

喫的是糙米和大豆,喫到煮爛的沙丁魚就算是改善生活了,如果飯菜裏找不到幾隻蹦躂的小強,那真是要謝天謝地了。

更可怕的還在後面——他們必須下礦井去挖煤。

最深的礦井有1000米,最窄的地方只容得下一個人作業,溫度卻高達45度。

這就是活煉獄。

關於勞工別奴役的鏡頭特別有歷史感,他們困在異鄉身不由己、朝不保夕,也許再也看不到明天的太陽,未來毫無希望。

從他們個體生命而言,現實就是如此殘酷,歷史即是如此無情,鬼子就是如此牲畜。

端島之所以俗稱軍艦島,因為遠遠望去,酷似一艘工業時代的軍艦。

明治天皇則親切地管它叫:不沉的軍艦。

這座地獄(軍艦)其實不大,南北長度也不過480米,東西寬約160米,海岸線全長1.2公里。

這麼小的地方,在日本戰敗前,卻容納了4000多人。

彈丸之地,卻離修羅地獄很近很近。

要知道這裡曾經也有不少中國勞工埋骨於此,雖說是一部韓國主旋律,卻提醒我們,大歷史我們要記住,但這些小人物的小歷史也不該被遺忘在滔滔洪流中。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