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邀請。首先我們簡單介紹一下這位唐朝的牛人。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渭南華州區)人,唐代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據說,郭子儀年輕時,是個1.80米以上的大個,力大無比,武藝高強,參加武舉考試,成績優異,獲得武狀元,而任左衛長上(從九品下),相當於上尉排長的小官。但憑藉他的軍功逐漸升至桂林都督府長史、單于都護府副都護、振武軍使、安西副都護等。天寶八年(749年),升任左武衛大將軍(從三品上)、天德軍使、安北副都護,成為帝國的高級將領。754年,兼任了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不久,回家為母守孝。

公元755年,這一年郭子儀已經58歲了,安史之亂爆發,對於大唐來說是一場災難,但對於郭子儀來說卻是他揚名立萬的天賜良機。郭子儀守孝未滿,即被召披掛上陣,率領朔方軍東討安祿山。一出山,初戰告捷,收復靜邊軍、雲中、馬邑,開通東陘關。因功加封御史大夫。

756年,郭子儀率軍出井陘關,與李光弼收復了藁城、趙郡、常山。隨後又與李光弼、僕固懷恩、渾釋之等在嘉山大財敵軍。八月,趕到靈武勤王,唐肅宗加封郭子儀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朔方節度使。757年,收復西京長安、東都洛陽,加封司徒,代國公。762年,郭子儀平定太原、絳州兵變,又加封汾陽王,不久被解除兵權。763年,以66歲高齡,被重新啟用,打敗吐蕃入侵。

大曆十四年(779年),郭子儀被尊為「尚父」,進封太尉、中書令。781年,去逝,追贈太師,謚號忠武。

郭子儀一生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七朝。在安史之亂爆發之際,國家危亡之時,以58歲高齡,毅然挺身而出,東擋西殺、浴血奮戰,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平定安史之亂,郭子儀可以說是居功至偉。後來又平定了幾次小規模叛亂和外敵入侵。

郭子儀在幾次被解除兵權,受到處分的時候,也沒有氣餒,始終保持一種高昂的鬥志。國家一但有難,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即勝。這種愛國、愛民的精神,是千百年來,值得讚頌的。

郭子儀死後,當時的皇帝唐德宗,將郭子儀的畫像掛入凌煙閣,與那些開國功臣們一起供奉,這是何等的榮光啊,也是對他光輝一生的褒獎。

在中國歷史上獲得如此高的評價,是理所應當的。

本文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探討,點評。


「功蓋天下而朝不忌,權傾朝野而主不疑」,唐朝名將郭子儀平定安史之亂和擊退吐蕃對大唐可謂有再造之功。「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在靈武繼位之初朝廷的基本部隊就是郭子儀的5萬人馬,另一位名將李光弼也在這支隊伍裏。肅宗的兒子代宗在位時吐蕃和回紇入侵,已經年老退休的郭子儀被再次起用,因回紇人素來尊崇郭子儀,稱他是「郭公」,而且也是聽信了郭子儀已經去世的謠言纔敢發兵的。於是郭子儀只帶了幾個隨從前往回紇軍營裏,安撫聯合了回紇人,共同擊敗了吐蕃,這就是「郭子儀單騎聯回紇」的大功加奇功。

不過皇帝和朝廷對郭子儀當然是免不了有猜忌懷疑的。唐肅宗時,皇帝每有召見,郭子儀馬上晝夜兼程風塵僕僕從前線趕回,搞得皇帝都不好意思,再也不大願意聽有關郭子儀的讒言了。大宦官魚朝恩多次明裡暗裡構陷打擊郭子儀可郭子儀既不反擊也不記仇,弄得魚朝恩也不好意思了。郭子儀因軍功被封汾陽郡王,王府每天大門敞開,任人進出。郭子儀的兒子兒子們不願意了,郭子儀說這樣光明正大誰還敢說我包藏禍心?而實際上自「安史之亂」後皇權衰微,藩鎮割據,郭子儀只要在一天,藩鎮軍閥們就不得不有所顧忌,朝廷也需要郭子儀的威望和影響力


有人不是講嘛,位極人臣而善終者唯郭汾陽,他是按照中國唐以後的政治理念中,雖然功高震主而沒有篡位或是被皇帝殺掉的大臣,就他一個,水平相當高。其實他論戰功的話,李光弼和僕固懷恩都不比他差,但是那哥倆都沒善終,就他保全了一家,也算是本事了。


郭子儀的一生可以用幾個數字勾勒出來:戎馬一生,為國平亂,二復西京,八子七婿,盡仕朝堂,八五高齡而終,墓加十尺,生前死後,哀榮始終。作為歷史上「富」、「貴」、「壽」、「考」四字俱全的極少數名臣之一,史書對郭子儀的評議是:「功蓋天下而主不疑,位極人臣而眾不嫉,窮奢極欲而人不非之。

我們看史書,隔幾頁就有一個「子儀入朝」。呼之即來,且主動要求被呼之即來是表白自己不擁兵自重的重要方法。當時的方鎮節度常常數年不入朝,朝廷也不敢召。政敵、大太監魚朝恩約郭子儀出去玩,別人都覺得危險,怕魚對郭不利。郭子儀孤身一人就去了,把魚太監感動到不行。郭退休後奢侈是奢侈,但聽說朝廷任命了一個勤儉節約的京兆尹,立刻把自家的樂隊減少了四分之三。

郭子儀明哲保身的本領不僅是小心謹慎,更是防微杜漸。汾陽郡王府從來都是大門洞開,販夫走卒之輩都能進進出出。郭子儀的兒子多次勸告父親,後來,郭子儀語重心長地說:「我家的馬喫公家草料的有500匹,我家的奴僕喫官糧的有1000多人,如果我築起高牆,不與外面來往,只要有人與郭家有仇,略微煽風點火,郭氏一族就可能招來滅族之禍。現在我打開府門,任人進出,即使有人想誣陷我,也找不到藉口啊。」兒子們恍然大悟,都十分佩服父親的高瞻遠矚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