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2年,劉邦稱帝,建立大漢王朝,定都長安。到公元8年時,王莽建立新朝,歷經13個皇帝的西漢王朝就此玩兒完。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西漢在歷史上非常的強盛。但是,有起就有落,該來的還得來。

元帝玩兒的太狠了,沒幾年把體內的能量都耗盡了,於是就嗝兒屁啦,沒多久領盒飯退出了劇組。之後劉驁登基為帝,是為漢成帝。

這貨整天就是玩,就是樂,就是作,反正除了不理朝政,什麼都愛幹。他以好色聞名於歷史,一次外出撩貓逗狗的時候,看上了陽阿公主家的舞女趙飛燕。

這姐們兒是個十足的心機婊加綠茶婊,仗著自己長得beauty,把個色鬼漢成帝給迷得不要不要的,一刻也離不開她。後來她又將自己的妹妹趙合德也一起發給了成帝,兩個心機girl上演了一場昏天暗地的後宮爭寵記。而與此同時,王政君乘機掌握了漢家的大權。

其實,西漢有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外戚政治。

從第一代掌門人劉邦就開始了,重用呂雉清除隱患,輔佐後帝,之後的文帝、景帝,甚至武帝皆是如此,如衛青、霍去病,霍光等人都是外戚。 外戚在西漢長時間的居於權力的中心,是皇帝依靠的主要力量。

王政君得勢了,自然要犒賞自己母家王氏的家族子弟,作為侄子的王莽當然享福了,最後被封為大司馬。

漢哀帝時期,連續兩代都沒有子嗣,瞧這老劉家混的,一代不如一代。沒有子嗣絕對是不祥之兆,說明這個王朝或者家族快完蛋了,例如滿清王朝的後期就是這樣。太皇太后王政君為了好擺弄,居然立了個9歲的劉衎做皇帝(漢平帝),還一股腦兒的把中樞機關尚書臺、調動軍隊的符節都交給了王莽。這下,王莽可就牛逼帶閃電了。

外戚的女人政治就是這樣,當發現王莽篡漢的野心時,王政君也不情願,但已經是有心殺敵,無力迴天了。不久,王莽直接毒死了平帝,立了更小的娃兒劉嬰為帝,才2歲。隨後還覺得不過癮,在公元8年12月時,自立為皇帝,改國號為"新"。從此,延續兩百多年的西漢滅亡了。


謝邀!

對王莽這個歷史人物,我想用兩個詞來形容:復古和超前!史河風rain今天就來講講王莽的故事。

先介紹一下王莽所處的歷史背景。大家都知道漢朝分為西漢和東漢,而西漢和東漢的中間,還存在一個朝代:王莽建立的新朝。也是我媽她王家人建立的唯一朝代。

話說西漢末年,外戚干政嚴重,漢朝的皇帝都是小兒童,於是當時的太后就帶著孃家人一陣子瞎折騰,把持朝政。這個太后就是歷史上出名的王太后,王莽便是王太后的孃家人(侄子)。王莽在太后的孃家人裏地位很低,從小爹就死了,心裡知道拼爹不行,就使勁的拼人品。王莽對外謙卑好學品德高尚,對內孝順檢點無微不至,伺候長輩比親兒子還親,比起王家其他兄弟絕逼是純天然有機生態男神。至少有兩個王氏大佬臨死時向王太后極力推薦王莽。於是王莽一路高升做到了宰相。

當上宰相的王莽終於心機婊實質暴露,一面繼續營造自己慷慨知禮的完美形象,一邊盯著皇帝的位子流口水。最後在大家都看好他的時候,順勢踹開小皇帝自己上位,建立了新朝。然後……折騰了15年就讓人給捅死了。

下面來看看王莽是怎樣復古又超前的折騰的??

折騰一:文化上復古

王莽是一個純粹的儒家主義者,儒家最突出的表現便是復古,什麼學周禮、改制度、建大同社會是儒家人最喜歡做的事。而且王莽還是一個完美主義者,非得把社會變成心目中的完美楷模周王朝,於是大興儒學,看不慣的就改,直到改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做什麼事都要符合周禮精神,這就是著名的「託古改制」。然後……一套制度用幾天又變,用著用著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說話、怎麼行禮、怎麼做人了。

折騰二:制度上超前

不得不說,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王莽真的擁有一個超級大腦,然而,超級大腦和政治不一定搭配……我們來看看王莽統治國家都用了哪些制度:

1.貨幣改革。到了新朝,肯定不能用漢朝的錢,得換用新幣。換就換吧,你倒是想好了再換啊,隔三差五的換,到最後布條子也是幣、王八蓋子也是幣……本來想通過貨幣改革劫富濟貧,結果玩灑了,玩成了通貨膨脹,換一次錢家產縮水一半,誰受得了。

2.人人平等。一上來就廢除奴隸制,非要搞人人平等,可是他又不妥善安排解放的奴隸,導致奴隸沒人敢用無事可做,奴隸主不敢用奴隸無人做事,得,富人窮人都得罪了。

3.土地改革。說是要恢復「井田制」,土地國有、均分田地,這可是新中國解放後的事啊,是不是太超前了。但是什麼事實施起來都得有個過程不是,你非得一上來就動地主老財的命根子,人還不跟你拚命!

4.市場改革。這個就不得了了,國家管製鹽、鐵、酒等,市場一波動政府就出手幹預平衡物價,整個就是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牛不牛逼?可是你的國家囤貨進貨都得抱人家商人的大腿,你這樣折騰搞毛啊!

完美男神做起事來完全不靠譜啊,改革改得百姓怨聲載道,劇情到了這裡,妥妥的百姓造反。於是,南北兩大勢力——綠林軍、赤眉軍紛紛反水,全國形勢一片不太好,正趕上那幾年全國各地還鬧饑荒。於是突然有一天,起義軍衝進城裡把王莽給捅死了,王莽個人和他的新王朝就這樣完了……

對王莽這個人,褒貶不一,他的很多思想和制度用現在的眼光看起來,是相當先進的,但是放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中,完全就是不靠譜,所以只能說,王莽你莫不是穿越過去搞事情的?

我是史河風rain,換個風格答題不知道會不會更受歡迎!如果你也喜歡歷史,覺得史河風rain寫得還不錯,不妨給個關注、來個轉發怎麼樣???????


王莽是個很神奇的人。如果你已經習慣了當前各種網路紅文的設定套路,那麼看王莽當年的行為,你一定會深深的覺得,這是個穿越者——只是到底是從後代穿回到西漢末年的,還是從更早之前穿出去的,這個倒是可以商榷。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此人身上有各種各樣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表演:他醉心於復古,以一千多年前的西周為標杆;他激進的進行社會改革,所做的事情幾乎是兩千多年後某些改革的翻版。他以一種不作不死的神經質式折騰,置整個國家和社會於反覆動蕩之中,直到最終,身死國滅。

但是,拋開其具體的行為不論,我們簡單的回顧王莽的生平,可以發現,此人以篡權為分水嶺,人生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在前一個階段,他把一手爛牌,打出了王炸的華麗效果。但到了後一階段,他卻又把一手好牌毀的一乾二淨。

先按照慣例回顧王莽的出身:

王莽是有一個好姑媽的。漢元帝駕崩以後,其子即位,是為漢成帝。王莽的姑媽王政君,就是漢成帝的親媽。按照慣例,外戚輔政,於是王政君的哥哥王鳳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大司馬大將軍。

這是一次正常的新老交替,但在這當中,也有一些不同尋常:漢成帝一口氣封了他的五個舅舅為侯,令時人側目。

只是可惜,這堆舅舅們全是王莽的叔叔伯伯,卻沒有王莽他爸——因為他爸死早了,沒趕上好時代。

這個事就很尷尬了。大家本是一樣的出身,可現在呢,叔伯兄弟們驕奢淫逸,喫香的喝辣的;王莽卻只能守著寡母過苦日子,真是寶寶心裡苦,寶寶不能說。

這時,王莽的第一個優點便體現出來了。面對這種巨大的落差,他並沒有憤世嫉俗,也沒有擺出一副你看不起我我也看不起你的屌絲嘴臉,而是謙恭無比,繼續保持著往叔叔伯伯們府上走動。去了,也不說什麼,就是正常的打個招呼,問家裡的各位長輩安好,然後就乖乖地回家讀書,從來不提給自己謀個營生之類的話。

日子就這樣不鹹不淡的過著,終於,大將軍伯伯王鳳生病了。這一次,王莽迎來了真正出頭的機會。

王大將軍這次病得不輕,久病牀前無孝子,自家孩子們這兩年享受慣了,都躲得遠遠的。病到後來,眼看著沒救了,願意來服侍的人就更少了。但王莽不這樣,這時候,他又展現出了自己的又一個優點。他從伯伯生病開始,就在牀邊伺候——反正他不像兄弟們一樣還掛著個官身,有的是時間。到後來,王鳳的病越來越重,王莽動不動就在牀邊守上一個多月,嘗葯喂飯,衣不解帶,蓬頭垢面。

眼見著來看望的人越來越少,不知道王鳳心裡是否會生出人走茶涼的感慨。這種時候,王莽的孝行,深深地感動了他,他很後悔自己當年對這個侄子太差。最終,王鳳在臨死前,鄭重向王政君推薦了王莽。這便是王莽的仕官之始:黃門郎,射聲校尉。

// 即便不瞭解王莽日後那些神經質式的表演,我們也很容易發現,年輕時候的王莽「素懷大志」。他並不像一般外戚一樣喜歡聲色犬馬,而是虛心好學,接近儒生。明明是個外戚出身,學問卻比五經博士都大。坐為外戚中僅有的好儒之人,王莽「爵位益尊,節操愈謙。散輿馬衣裘,振施賓客,家無所餘。收贍名士,交結將相、卿、大夫甚眾」。

// 此外,王莽還是個知行合一的典型,是那個年代的道德楷模。如果上面的例子說服力還不夠,那麼在下再舉兩個事例:

王莽後來官至大司馬,又一次寡母生病,達官顯貴和他們的富太太紛紛前往探望。他們驚恐地發現,那個穿著粗布衣服,到處端茶送水的老媽子,竟然是王莽的正妻。——如果你要說貧寒時候的道德高尚說明不了什麼問題,那麼王莽發達以後的一如既往,就真正值得稱道了。

例二:

漢哀帝即位以後,王莽給董親親騰位子,被罷官回家。回家以後,王莽懼禍避災,閉門謝客,力求低調。但是,他的兒子卻一點都不低調,失手打死了一個奴婢。

當時,奴婢只是主人的一種私有財產,即便官司打到了皇帝那裡,也只是賠錢罰款。但王莽卻以至聖的標準要求自己——以及家人。國法不管家法管,他硬生生地把他這個兒子給逼自殺了!

這兩件事,我們如今已經無從考證王莽到底是出於真情還是假意。但即便是作偽,是為了在世人面前扮清高,事情做到這個份上,狠辣程度也遠非常人所能及了。諸位不妨試想一下,易地而處,你要是王莽,這種事情你是不是能做得出來?

就這樣,在那麼一個道德淪喪的年代,王莽憑藉著這些「出格」的舉止行為,成為了人間的一股清流。

成功還需要有些好運氣。

王莽在經歷了早年的種種不順之後,好運終於隨著時間一點點的到來了:他陪著他的姑媽王政君,耐心地熬死了那些個叔叔們。十四年後,整整過了十四年後,綏和元年,時年三十八歲的王莽終於就任大司馬大將軍,站到了歷史舞臺的中心。

故事的主線講到這裡,一定有人會疑惑:王莽這出身、這經歷,怎麼就是「拿到了一手壞牌」?這明明是難得的好牌好嘛!外戚出身,修身為儒,官做得辣麼大,還要怎麼樣?

我們這麼看問題,是因為在我們的思維裏,位極人臣,封妻蔭子,已經是個人所能追求的事業有成的最高點了。

但問題就在於,這是王莽自己的追求嗎?

再看看王莽後來幹得那些莫名其妙的神奇故事,我們不難發現,他要的,遠遠不止這些,他心裡有一個宏大的抱負,他充滿了想要作為的激情,他在腦海中構建起了一個偉岸的「理想國」。只有得到帝位,以皇帝的身份,以皇權的力量,才足以支撐他去施展、去發揮,去實現自己的宏圖偉業。

這樣再看王莽前半生的奮鬥之路,你才會恍然大悟,那不是一個臣子追求逆襲的上位之路,那是一個普通人向皇權發起衝擊的轉變之路。

在一個承平年代,王莽的這種行為,是有一個專有名詞進行描述的:謀反。而謀反也是有標準套路的,軍功是必要條件。

但王莽,卻在沒有軍功的情況下,獨闢蹊徑,別出心裁,走出了一條前無古人,後亦無來者的路。回過頭再來看,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苦心經營和巨大付出。

首先,把握每一次機會,哪怕可能微乎其微

王莽早年出身貧寒,雖然本家叔伯們俱是當朝顯貴,但並不大關心這個貧苦的侄子。誰家還沒有個窮親戚不是?哪能個個都照顧得過來呢?王莽早年裝模作樣地跑到叔叔伯伯們家裡問安,言下之意無非就是我也是王氏一族,請大人們不要忘了我。可是誰又真的在乎他呢?還不是請完安,繼續乖乖(灰頭土臉)地跑回家,捧起書本。

雖然真正的轉機來自於王鳳的生病,但這只是因為王莽成功了而被寫入史書的那一次。在當時,王莽對親戚們的曲意逢迎,肯定是不止於此的。那些沒有記錄進史書裏的事,必然是一次次的獻殷勤失敗,受人白眼。當面、背後,無數的人極盡嘲諷之能事,這其中的辛酸滋味,只有王莽自己能明白。

每一個能抓到機會的人,都曾經被撞得頭破血流。

其次,人無我有,人棄我取

王鳳的推薦只是契機,真正讓王莽有了後來地位的,是他的德行和操守。

我們稍微捋一下王莽出仕以後的事:王鳳推薦王莽進了王政君的法眼。於是叔叔們突然發現,呀,原來我們家還有這麼個品行優良的窮親戚啊!叔叔王商率先表態:把我的封地讓一部分給王莽吧!——當然了,大漢朝並沒有把封地私相授受的傳統,王商實際上什麼也沒給。最終,朝廷給王莽封了新都侯,食邑一千五百戶。大漢王朝出鈔票買了單,王商白白賺了個好名聲。

很快,王莽認識的儒生朋友和朝廷名士,也加入了推薦大軍的豪華午餐——反正我只要動動嘴皮子,就能撈個人情。最後花錢的,還不是你老劉家,這麼划算的買賣,不願意是傻子!

但王莽並沒有志得意滿,而是在德行上對自己的要求愈發地嚴格了起來。——這,纔是王莽真正的殺手鐧。

大凡王朝初創之時(如漢初)、或者急劇的擴張期(如武帝時期),能力大小總是官爵高低的優先考慮因素,尸位素餐者極為少見,沒那個能力在那個位子上根本待不住。但一旦進入天下穩定的和平年代,能力這種東西,慢慢的就會變得可有可無了。畢竟政績這種東西不是軍功,很難用量化指標考量。況且政治一旦穩定,該做什麼事、怎麼做什麼事,都是有成例在先的,照舊循例即可,並不需要發揮什麼主觀能動性。大司馬的位子,你做得,我也做得,換個屠夫照樣做得(東漢末年的大將軍何進就是屠夫出身)。

德行的重要性,就在這時候體現出來了。雖然在後來的百官萬民勸進之中,王莽使了不少小手段,但王莽自身的修養,在當時的確是受天下敬仰的。

王莽的執政能力如何,在史料中我們並未發現,他真正能唬得到人的,一直是他的德行和操守。當他正直到了一塌糊塗、無可指摘的地步,和他做朋友就簡直成了每個人的光榮。認識的不認識的,交情深的交情淺的,每一個人都恨不得對王莽掏心掏肺,在朋友圈展示自己那奮不顧身的愛。

王莽真的有這麼完美嗎?當然不是。私下裡,他陰謀詭計樣樣精通,坑蒙拐騙玩得比誰都溜。

在上位的路上,他曾遇過兩個攔路虎,叔叔王立和表哥淳于長。對這兩人,王莽表面上方正君子,正直無私;私底下,卻在王政君和漢成帝那裡各種挑撥離間,造謠生事。

最終,王立被遣歸國(回到封地居住),淳于長死於獄中。

但是,在表面上,王莽的潔身自好卻已經到了舉世皆知的地步。

都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王莽的能耐就在於,他把自己變成了一棵足夠大的樹。在大到一定的程度以後,根足夠深、冠足夠密,根本就不怕風。對待反對者,王莽以異己誅之;對待不合作者,王莽以財富祿位塞之。終於,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小,直至消失;粉絲的數量越來越多,裹挾天下。

從董賢死後,丞相孔光便發覺王莽有異心,但卻不願意牽涉其中,欲以病辭。對此,王莽及時示好,先晉孔光為太傅,後又晉為太師,最終,孔光在糾結中去世。而在王莽篡位的整個過程中,因示好於王莽,得加官進爵者不下千人。

王莽的行止,似乎也不見得有多少過人之處,說白了,無非就是抓住每一個機會,在王朝末世裏,準確把握住當時人的道德需求;外加施點小恩小惠(還不用自己掏腰包,比如陞官的時候,把朝廷的封賞拿出大部分來施恩於別人)。這些很難嗎?不見得。但是,卻也不簡單。為了把握住每一個可能會失敗的機遇,他浪費的付出不知凡幾。而在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標準大儒的過程中,他的痛苦更非常人所能體會。

這就是一個人的逆襲之路,既要認清時勢與機遇,更要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

而且,王莽的要求還絕不是如此之低。誰都有那麼幾個喜歡加班給老闆看的同事,但對於王莽來說,這種演技就太low了。要是王莽來演,他能做到不管老闆在不在,天天晚上加班到九點。任誰不管什麼時候到了辦公室裏,都永遠能看得到他忙得焦頭爛額的身影。

戲能演到這個份上,真和假還重要嗎?

而且,行為固然真假難辨,但至少人家的努力,是真的。

出生時帶在手裡的那把爛牌,既是挫折,也是砥礪。最終,王莽以自己卓絕的勤奮、努力和聰明,把這手爛牌變廢為寶,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蛻變。

但接下來,王莽的轉變卻又是令人瞠目結舌的。他光怪陸離、讓人咋舌的種種表演,讓他從人生的頂端急轉直下,直到最後徹底墜入深不見底的懸崖。——這也是接下來要說的:何為把一手好牌打爛。

我們從王莽的改革說起。

王莽改革的具體內容,《資治通鑒》裏並未多加引述,可能是司馬光覺得種種神經病式的行為,寫進自己的書裏完全就是一種污染。但班固就沒有辦法了,不想寫也得寫。為了表達自己在政治原則和寫作原則上的痛恨,他把王莽的傳記放在了《漢書》的最後——至於為什麼要說寫作原則的痛恨,諸位往下看就知道了。

《王莽傳》篇幅較長,但有關王莽改革的內容,卻還是不在其中——大部分被放入了《漢書·食貨志》,少部分則歸入了《漢書·地理志》。為什麼《地理志》中會有這部分內容?因為王莽喜歡改名。各種地名,不管是國內的還是國外的,他基本上全部都改了一遍,有的還不止改了一次。為此,班固在修《漢書·地理志》的時候,只能在每一個地名下面附註一行小字,「莽曰XX」。

在下隨手翻拍了《漢書·地理志》中的其中一段,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班固這個驚人的工作量。更要命的是,在驚完人之後,隨著王莽的被廢,所有地名又被改回了原樣,班固真是哭暈在廁所。

這個事對地方官吏和普通老百姓都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你想,你放暑假回家買火車票時候,突然就不知道該買到哪的了,只好回去查資料。好不容易查到了,售票員說不對,這是上個月的地名,這個月又改了,您得回去再找找。

至於王莽為什麼喜歡改名,我們只能猜測,可能是基於以下幾個原因:

1、強迫症

當時大漢朝有東海郡、南海郡、北海郡,王莽覺得不完美,於是硬生生地湊了個西海郡出來(這裡要多插一句,所謂的西海郡在今青海湖一帶,當時是羌人的地方。王莽為了湊夠一桌四海郡,強逼羌人「獻」出了這塊地方。為了讓這塊荒涼之地看上去像一個郡,他又強制移民,令大量的罪犯前去填郡)。

2、不順眼

王莽不喜歡負面的字,所以把很多地名都改成了反義詞。比如說,無錫改成有錫,東昏改成東明,亢父改成順父。

3、大國氣勢不能丟

當時,東夷西戎,南蠻北狄,怎麼破?王莽大筆一揮,北邊的郡,統統改成填狄、厭狄、仇狄;西邊的郡,那就改成伐戎、威戎、厭戎;東邊的,就叫填夷;南邊的,就叫填蠻。

國外的也得改。匈奴單於要改成「降奴服於」,高句麗要改成「下句麗」。

註:以上資料,參考自馬伯庸親王的《愛改名的神經病王莽》一文。原文寫的頗為有趣,諸位可找來一閱。

改名其實是個小事,亂歸亂,困難總還是能克服的。況且,王莽不光只改地名,他連官名也改。當官的都不說什麼,你一個小老百姓有什麼好嗶嗶的。在王莽所有的改制中,真正讓他喪失了民心的,在於改幣制。

從居攝元年開始,王莽先後改過四次幣制,老百姓的財產被洗劫一空。這裡可能很多筒子不理解,那在下打個比方來解釋一下:

王莽的改幣制,不是說從第四套人民幣換成第五套人民幣,而是某天突然宣佈,從現在開始,以前的銅錢不能用了!我們要用一種三角形的錢!

那就換吧。可剛換完,王莽又說,那個三角形的也不用了,要換正方形的!

1個三角形換5個正方形!

那就再換吧。沒想到剛換完,王莽又說,正方形也不用啦不用啦,改用五角星型的!1個正方形換5個五角星!

經過這麼幾番改動,天下大亂。大凡改幣制,不管名義上如何冠冕堂皇,最根本的目的,其實就是一個,洗劫普通人的財富。因為普通人的財富,大多都是貨幣財富。也因此,在任何的改幣制的政策環境下,最受傷害的,總是老百姓。

而老百姓的另一項財產——土地,則更是在王莽的改革中喪失殆盡——這也是我們要說的重點。

西漢末年,土地兼併問題已經相當嚴重。《漢書·王莽傳》中記載了王莽改制的詔書,詔書上就坦承:「是以兼併起,貪鄙生,強者規田以千數,弱者曾無立錐之居。」因此,王莽改制的初衷和目的是好的,就是為瞭解決當時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但王莽的問題在於他的改革目標太理想化:恢復西周的井田制。更為嚴重的是,改革方案又太輕率,幾近於沒有。是的,你沒有看錯,一項牽涉全國幾百萬畝土地、幾千萬人口,幾乎全部稅收來源的改革,完全沒有具體的執行方案。事後來看,在王莽改制的失敗中,西周的井田制是否能解決當時的社會問題,已經無關宏旨。缺乏可操作性的執行方案,纔是此次土地改革失敗的直接原因,正所謂步子邁得太大,扯到了蛋。

《漢書》裏記載,所有關於王莽土地改革的政策條文,就只有這麼幾句話:

今更名天下田曰「王田」,奴婢曰「私屬」,皆不得賣買。

其男口不盈八,而田過一井者,分餘田予九族鄰裏鄉黨。故無田,今當受田者,如制度。

敢有非井田聖制,無法惑眾者,投諸四裔,以御魑魅,如皇始祖考虞帝故事。

即使是好政策,也架不住沒有具體規劃方案的胡亂折騰,何況政策本身還是個殘次品。不足一百字的條文,給地方官員留下了極大的自由發揮空間,得以上下其手。於是乎,政策效果與初衷完全背道而馳。幾年之間,土地兼併問題更為嚴重,天下流民四起,民怨沸騰。最終,王莽被迫取消政策,但為時已晚。

在王莽改制過程中,王莽自身的認知能力、行政能力都暴露出了極大的欠缺。

1、一個讀書讀成傻子的人

「莽性躁擾,不能無為,每有所興造,必欲依古得經文。」——《漢書 · 食貨志》

讀罷王莽改制的整段歷史,在下最大的感覺是,王莽是一個標準的儒生。他相信所有的儒家經典均無可置疑,相信上古的「烏託邦」一定曾經真實存在過,而且,至死無悔。

長安城破前夕,王莽已無兵可用,只得釋放囚徒,寄望困獸之鬥。如果是你,你會給這些囚徒多少錢財珍寶呢?王莽可不這麼想,他相信的是精神力量。他鄭重其事地和這些人歃血為盟:「你們要是不為新朝效力,惡鬼就會找你們的麻煩的!」甚至於,在未央宮已經被攻破時,他依舊正義凜然的高呼:「天生德於予,漢兵其如予何!」

回顧王莽的改名運動,一個很大的特點,正是不顧實際,大量的以古籍為改名依據。

再到真正有毀滅性影響的土地改革,恢復井田制,也是「依古得經文」的產物。本來,王莽把土地制度改革作為整體改革的核心,是準確把握住了當時實際現狀的。但在改革的整個過程中,他並沒有能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而是盲目地完全依古改制,沒有任何規劃,不留一絲餘地。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必然是把路越走越窄,最後一條道走到黑。

2、缺乏高效的執行隊伍

如果說前文所總結的,土地改革失敗的一個原因在於執行層面,那麼接下來,我們再來說說這個政策本身的問題。也就是說,如果王莽當時有詳細的執行規劃,如果這項制度能夠解決當時的實際問題,那麼,成功的可能性如何?

答案依然是:沒有。

王莽的改革,基本上是要將土地國有化,然後再分給需要的人來種。這種做法,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我們都上過政治課,在講到上個世紀中葉的「三大改造」時,就有將土地國有化的內容。但是,你若翻看歷史,就會知道,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這是僅有的一次將私有制土地改為公有制的成功案例。

- 為什麼?

- 這個事太難。

大國有大國的好處,但也有大國的難處。在土地改革這樣牽涉到所有人利益的改革中,大國的難處就在於,協調成本太大。中樞永遠無法如臂使手、如手使指般,去指揮龐大的官吏羣體盡心盡職。龐大而高效的官吏集團?這只是一個傳說中的神話——尤其是在兩千多年前,在一個管理都還沒有成為科學的社會中。

土地改革這麼大的工程,對於組織能力尚且低級的帝制時代,根本就是個無法完成的任務。

而王莽時期,官吏行政效率的低下,在財政改革中也可見一斑。

財政改革,是除去我們上文提及的改革內容外,王莽的另一項改革。這項改革並無新意,無非就恢復武帝時的鹽鐵官營,在大城市設立平準機構。整體而言,基本上就是實行計劃經濟。

這件事,漢武帝做成了,王莽卻就沒有做成。究其原因,無非還是在於兩人對整個官僚集團管理的能力不同:任何政策的變動,都會給接近權力的官僚集團提供獲利機會,王莽並沒有能力將官吏們這條因公肥己的路堵死,自然就無法取得預定的效果。那漢武帝為什麼能把財政改革做成呢?嗯,現在你知道他養那麼多的酷吏是要用來幹嘛的了吧。

3、改革方向的不合理

繼續承接上文的觀點:王莽試圖恢復西周井田制的另一個不合理,在於這項制度本身。就是說,這項制度,根本解決不了當時的土地兼併問題。

王莽的土地改革,其實是一種單純的收入分配改革。而收入分配改革,事實上是一種零和博弈,甚至於,是一種負和博弈。就是說,你得到的,是別人所失去的,甚至於,你得到的,比別人失去的還要少。

舉例說明:村長說,你們家的錢太多了,分一半給隔壁老王吧!結果你拿了五千萬出來,村長又說,等一下,我們執法人員的辛苦是不是要體諒?然後硬生生地又從裡面拿走了一千萬。單純的收入分配改革,歷來為改革家所不取。為何?除了牽涉太廣、難度太大以外,另一個原因是,實際效果並不好——因為其中的漏出太大。而歷代成功改革的共同經驗,則是這些改革都是制度革新型改革。通過制度革新創造紅利,對弱勢羣體(或者說利益受損者)進行一定的補償,減少改革阻力,弱化社會矛盾。

而王莽,僅僅想簡單地以「均貧富」的土地國有化來解決問題,簡直就是too young too simple,勢必會遭到巨大的反對浪潮,直到把自己都給淹沒掉。

此外這裡還要補充一句,漏出太大,一般都是改革者有意為之。所有的收入分配改革,出發點可能都不像看上去的那樣美好,並非是口號裏所說的「均富」,實際上,都是「均貧」。

就是說,理論上,村長要把你的一億分一半給老王,但事實上卻是,村長給你和老王每人一塊,剩下的99999998,自己收進了腰包。

當我們今天說起王莽,他的面孔是有點模糊的。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來自於兩個方面。其一,是歷史對他的評價。王莽自身死到近代之前,其形象一直是篡位自立的首惡。然而到了近代,他卻突然被梁啟超、胡適等士林領袖重新發現,竟然又披上了一層勇往無前的改革家的外衣,前後差距之大,讓人無所適從。

其二,是因為王莽改革的內容。從胡適開始,認為王莽是個社會主義的改革家,這就讓對王莽的評價有了意識形態的因素。

說到最後,人都是複雜的。王莽在登基之前,手握一手爛牌卻成功逆襲,在貴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帝位之例。但此後,他又以種種令人瞠目結舌的改革,眼睜睜地把兩炸一順的好牌打到稀爛。

而王莽的死,也很是悲情。歷代亡國之君,投降者有之,被殺者有之;有的被迫禪讓,有的無奈自殺,還有的被改造為合格公民。但王莽不同,城破國滅之際,他最後一次展現出了自己的高貴:不降,也不逃,而是懷抱傳國玉璽,帶著百官,死於亂軍之中——至死,他都堅信自己沒有錯。

他死在一個商人的手上。這個商人轉眼又被殺。隨後,王莽的頭被割下來,和傳國玉璽一起,成了更始帝劉玄的戰利品。

王莽的身影,並沒有從此消失於史書中。《晉書·張華傳》記載,直到近三百年後,西晉八王之亂,洛陽武庫被焚。在衝天的火光中,王莽的頭才和漢高祖劉邦的斬蛇劍、孔子穿過的木屐等傳國重寶一起,化為無形。

其中,頭和鞋當然是被燒毀了。但劍,據在場當事人張華一口咬定,是飛、走、了。

而王莽的死,拉開了又一次天下紛亂、羣雄並起的大幕。眾多的起義軍先後湧現,割據一方,紛擾天下局勢。


他太莽撞了,隨便一撞就撞出來個新朝!因為太新潮,被另一個莽漢劉秀給推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