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朝篡位起家的皇帝除了王莽,還真有不少個,例如鼎鼎有名的曹氏家族,司馬家族,南朝的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一脈相承的篡位,北朝的宇文泰(宇文護)、高洋、楊堅,五代十國的朱溫、郭威、趙匡胤、李昪。

第一個謀朝篡位成功就是王莽,不過由於他自己舉措不當,最後身死國滅還身敗名裂。

最後一個謀朝篡位成功的是趙匡胤,因為他手段了得,讓他的王朝延續幾百年,後人看到他就是白蓮花。

這些篡位著對待前朝最好的,還是王莽和曹丕、司馬炎,往後是一蟹不如一蟹,把趕盡殺絕斬草除根演繹的淋漓盡致。

個人認為這些篡位者中,最兇殘的就數李昪,其他篡位者要麼像曹丕司馬炎那樣,給個封爵,派人監視你,老實本分就不找你麻煩,要麼像劉裕蕭道成之流,殺光殺靜,人死如燈滅也一了百了。

但李昪篡位後,怎麼對待前主子的,他把老楊家男女老幼遷居到海陵,圈禁到永寧宮,嚴兵把守,阻止外人出入,就是把楊家的人圈養起來,禁止和外人接觸,這樣囚禁十幾年,直接導致他們變成原始社會,男女自為匹配,老百姓們聽說後都很可憐他們。

到後來,周世宗郭榮南征,下詔安撫楊氏,李昪的兒子李璟擔心郭榮利用楊家,就派人把圈養的楊氏全部誅殺,力大無比能夠日行三百里的楊行密英雄一世,被李氏弄的斷子絕孫。

還不如你篡位時就把人殺光呢!

就是這樣。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透過表象尋找歷史真相,以史為論,訴說個人見解。有喜歡遼夏金元的朋友可以關注猴格,不會讓您失望!當然,還有後宮八卦。

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有一點很關鍵,那就是「篡位」,說得更加直白一點就是給江山改姓,而不僅僅是在皇族內容進行輪換。

那如果是針對這個問題的話,在中國歷史不同姓氏之間的「政權」的案例應該說是數不勝數的,如果要具體一些的話,我想最早從戰國時期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只不過,戰國期間「國家」之間的兼并戰爭,更多的是通過武力,而不是通過朝廷內部的結黨營私和陰謀詭計。

不過,其實通過戰國的案例,我們可以發現,凡是在天下處於「紛亂」之中,這種政權被「篡奪」的現象就變得十分明顯,正所謂「天下亂,政權變」。

在中國歷史上紛亂的時期,除了戰國時期之外,一本都是出現在一個大一統王朝的末期,最早的便是西漢末年,王莽通過結黨營私而篡奪「漢室江山」。

接下來的話,便是東漢末期,董卓「挾天子以令諸侯」,雖然他還沒有走到「稱帝」那一步,但其實他早就有了「稱帝」的打算。

而在三國時期,最為典型的一個「篡權」事件便是「曹丕代漢」了,曹丕在他父親曹操去世之後,還是按捺不住徹底地取代了「漢室」。

緊接著,曹家的江山便被「路人皆知」的司馬昭給「篡奪」了,建立了「司馬氏」所統治的大一統王朝——西晉。

......

總之,我最後再之前總結的那句話上再加幾句的話,就是「天下亂,政權變,心不古,人不善」,我想這也是對亂世最為真實的一種寫照。


看了本樓的答友回答了各個朝代,比較籠統,我單說元朝。這朝代簡直是奇葩,謀朝篡位層出不窮。看元朝的皇位繼承歷史,看得我這個吃瓜群眾一愣一愣的……

先說元朝的前身,蒙古帝國。

蒙古貴族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庫里爾台大會,推舉鐵木真為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建國大蒙古國(即蒙古帝國) 。

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由幼子拖雷監國。兩年後於1229年召開庫里爾台大會,窩闊台被推舉為蒙古大汗,後尊稱元太宗。

1241年窩闊台汗去世,由皇后乃馬真脫列哥那監國。1246年3月的庫里爾台大會由窩闊台兒子貴由即位,後追尊稱元定宗。

1248年8月貴由汗去世,皇后斡兀立海迷失立孫子失烈門並監國。然而在1251年7月的大會,因為拔都與兀良哈台大力支持拖雷之子蒙哥,使得窩闊台系的失烈失去汗位。

蒙哥繼承汗位,後尊稱元憲宗。

這是元朝第一次政變。

1259年,蒙哥在釣魚城斃命。

蒙哥汗去世後,他的兩個弟弟:在南宋打仗的忽必烈和留守蒙古的七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

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蒙古宗王和蒙漢大臣的擁立下於開平(後稱上都,今內蒙古多倫縣北石別蘇木)自立為蒙古皇帝(又稱蒙古大汗)。

阿里不哥也不甘示弱,在蒙古帝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庫里爾台大會,被宗王和大臣推舉為蒙古大汗,並獲得欽察、察合台與窩闊台汗國的支持。

這是元朝第二次政變。

但由於忽必烈汗位取得不合蒙古的忽里台大會,使得蒙古宗室不承認忽必烈的汗位,四大汗國有三國不奉忽必烈的命令,蒙古帝國完全解體 。後窩闊台系的海都出兵爭奪汗位,造成漠北地區動蕩不安,史稱海都之亂。

1264年,忽必烈擊敗阿里不哥兵敗,一統長城內外。

1271年,忽必烈 將國號由大蒙古國改為大元,建立元朝,即元世祖。

1278年,南宋亡,元朝統一天下,混一宇內。

1294年元世祖駕崩後,由於太子真金早死, 真金的三子鐵穆爾經過一番爭鬥奪權,繼位即元成宗。

1307年正月,元成宗駕崩,由於太子德壽早逝,左丞相阿忽台擁護皇后卜魯罕與信奉伊斯蘭教的安西王阿難答(元世祖忽必烈之孫,忽必烈三子秦王忙哥剌之子)監國,並有意讓阿難答稱帝。

海山,忽必烈太子真金次子答剌麻八剌之長子,回來為元成宗奔喪。

海山之弟愛育黎拔力八達與右丞相哈剌哈孫發動大都政變。他們斬殺阿忽台,控制大都局勢,擁護海山稱帝,即元武宗。

這是元朝第三次政變。

元武宗因愛育黎拔力八達擁立有功,冊封他為皇太弟(即未來的元仁宗),相約武宗系與仁宗系交替稱帝,即武仁之約:約定愛育黎拔力八達死後,再傳位給元武宗的兒子和世?,史稱武仁之約。

但這種事吧,總有問題,比如前有宋朝的金匱之盟,後有明朝明英宗明代宗的約定,結果都扯犢子了……

1311年元武宗因縱慾和酗酒過度而死,由皇太弟愛育黎拔力八達繼位,是為元仁宗,這次是元朝首次和平繼承帝位 。

真不容易啊。

1320年元仁宗駕崩後,違背武仁之約,讓自己的兒子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為元英宗。

1323年英宗去上都避暑之際,在上都以南15公里的南坡被叛臣所殺,史稱南坡之變。

這是元朝第四次政變。

仁宗系自此未能再奪得皇位。

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孫、元裕宗真金之孫、元顯宗甘麻剌之子、鎮守和林的也孫鐵木兒率兵南下,殺掉行刺元英宗的叛臣然後稱帝,即元泰定帝。

1328年泰定帝崩於上都,太子七歲的阿速吉八為帝,是為元天順帝。

而鎮守大都的燕帖木兒擁立元武宗長子周王和世琜於漠北,伯顏擁立武宗次子懷王圖帖睦爾於江陵。圖帖睦爾先至大都繼位,是為元文宗。

燕帖木兒率軍攻入上都,天順帝不知所終。

這是元朝第五次政變。

來年和世琜於漠北和林稱帝,即元明宗。

元文宗放棄帝位,迎元明宗繼位,並且被立為皇太子。然而燕帖木兒毒死元明宗,元文宗複位,改元天曆,史稱天曆之變。

這是元朝第六次政變。

1333年元文宗去世後,遺詔立年僅七歲的明宗次子懿璘質班為帝,是為元寧宗。但元寧宗僅在位不到兩個月即去世。

元明宗的長子妥歡貼睦爾被立為帝,是為元惠宗,又稱元順帝。

元朝在十三年內,換了八個皇帝。

1367年,明軍開始北伐,元惠宗倉惶北逃回蒙古,元朝滅亡。

元惠宗北遁,朱元璋認為他順天明命,給他上謚號為「順帝」。

*

*

吐槽一下,元朝的皇位繼承真不是一般的亂啊,90多年的時間,六次政變,平均十幾年就一次,看資料看的我頭都大了……


古來只有禪讓、征誅二局,其權臣奪國,則名篡弒,常相戒而不敢犯。

王莽不得已,託於周公輔成王,以攝政踐阼,然周公未嘗有天下也。至曹魏則既欲移漢之天下,又不肯居篡弒之名,於是假禪讓為攘奪。自此例一開,而晉、宋、齊、梁、北齊、後周以及陳、隋皆傚之。此外尚有司馬倫、桓玄之徒,亦援以為例。甚至唐高祖本以征誅起,而亦假代王之禪。朱溫更以盜賊起,而亦假哀帝之禪。至曹魏創此一局,而奉為成式者且十數代,歷七、八百年,真所謂奸人之雄,能建非常之原者也。

這是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對改朝換代的看法,簡單的說,古代的改朝換代只有兩種,一是禪讓,二是滅國。

而禪讓,便是篡位。

從夏商周到劉項滅秦,改朝換代從來都是滅國,而禪讓只存在於傳說中的堯舜禹時期。

第一個將禪讓付諸實踐的是主張一切復古的王莽,但成功實現了禪讓的是曹丕。

因此,謀權篡位,起於王莽,成於曹丕。

從此,篡位成為改朝換代的主要方式。

司馬炎竄魏建立晉朝,劉裕篡晉建立宋朝,蕭道成篡宋建立齊朝,蕭衍篡齊建立梁朝,陳霸先篡梁建立陳朝。

與此同時的北朝同樣如此,宇文泰之子宇文覺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歡之子高洋篡東魏建立北齊。

楊堅篡北周建立隋朝,李淵篡隋朝建立唐朝。

唐朝之後,後梁、後唐相爭,後唐之後,石敬瑭的後晉、劉知遠的後漢、郭威的後周也都是篡位而來。

公元960年,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位後周建立宋朝,這是我國古代最後一次篡位——禪讓。

也就是說,趙匡胤終結了篡位的傳統,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有能力篡位的,一是權臣,二是悍將。

1、通過撤了宰相的椅子終結了權臣的產生土壤

宋朝之前,宰相可以與皇帝坐而論道,離開的時候皇帝還要起身相送,地位極高,因此禪讓篡位的大多都是位列宰輔之人。

而趙匡胤撤了宰相的椅子之後,宰相便只能站著回皇帝的話了,拉開了皇帝與宰相的距離,堵住了文官之長——宰相的禪讓篡位之路。

2、以文統武,防止武將造反

另一個有能力造反的便是擁有兵權的大將,有鑒於此,宋朝最高的軍事長官樞密使必須由文官擔任,以文抑武,堵住悍將造反之路。

同時,宋朝大興科舉使普通士子上位,此前的世家大族們自然知道皇帝是怎麼回事,而通過科舉進入朝堂的寒門才子卻只能感受到天威浩蕩,從而對皇家感恩戴德,至於禪讓篡位,基本不可能了。


中國歷史上謀權篡位者不在少數,除了西漢王莽篡位,不得不提到三國時期篡位的曹氏和司馬氏。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漢室衰落、名存實亡!曹操更是獨霸一方「挾天子以令諸侯」,不僅做了丞相,還被漢獻帝封為魏王,手握實權,而漢獻帝只是個任由曹操隨意擺布的傀儡而已。

曹操早有篡漢之心,這是人盡皆知的事情,而且曹操既有篡漢的實力,也有治國的才能,但是出於種種原因的考慮,曹操至死都沒有邁開篡漢的最後一步。雖然曹操本人沒有篡漢,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就幹了!在漢獻帝面前,曹操還是要「假模假樣」的說一句吾皇萬歲之類的客套話,但是曹丕已經沒有了耐心。而曹操之所以沒有選擇篡位,綜其原因,還是不願意背上千古罵名。

但是他的兒子曹丕可就沒有他老爹那麼深謀遠慮了。曹丕繼任新魏王后,對登基稱帝,取代漢室已經是迫不及待了,為了逼迫漢獻帝退位,各種手段層出不窮,威逼利誘無所不用其極。曹丕的親信華歆帶領文武百官多次上書,要求漢獻帝退位,逼迫交出玉璽,為了保命,漢獻帝只能選擇屈服與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即延康元年(220年)十月,已經走投無路的漢獻帝昭告天下,宣布退位,並將皇位「禪讓」給曹丕,而「得了便宜還賣乖」的曹丕,故作推辭,在「三讓」之後才接受。曹丕稱帝後立國號為大魏,曹丕為魏文帝,尊曹操為太祖武皇帝,至此曹魏正式立國。

正所謂:「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作為曹魏「高級智囊團」成員之一的司馬懿,竟然是老謀深算的「老狐狸」,圖謀曹魏政權已久,經過幾十年苦心經營,曹魏政權竟然被司馬懿的後人司馬炎篡位。

公元266年,司馬炎篡魏,建國號為晉,定都洛陽,史稱西晉,曾短暫的統一中國。

曹氏原本是大漢臣子,而大漢最終被曹氏篡位取代,建立大魏。同樣司馬氏也是大魏臣子,而大魏又被司馬氏篡位取代,建立西晉。這在中國歷史上真是非常有意思的巧合,值得回味與思考!


司馬懿 朱棣


還有曹丕,司馬炎,楊堅,趙匡胤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