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王朝時期,由於管控的地域大大的增加,為了加強一些邊緣地區的掌控,周天子開始冊封有功之臣和自己的宗親到這些地方成為一方諸侯,這就是早期的分封制。今日的史學家普遍認為:分封制使得周王朝的衰落走向一個無可逆轉的結局。

這個國家曾經很強大,一度成楚國北進的主要障礙,結果卻徹底亡國 【江山社】 自媒體 第1張

但是,在當時社會條件下,對於周天子來說,分封制的確算的上一個好方法。

首先,在當時人們生產技術已經取得的較大的突破,尤其集中在金屬冶煉這一塊。周王朝在擊潰商王朝之後,全面繼承了商王朝在青銅方面的冶煉技術,並且,將其進一步改善,使得青銅開始更加廣泛地應用於農業生產,以及重要的軍事行動上。

這就意味,相對於其它蠻夷之地,周王朝實現了對它們軍事裝備的碾壓。因此,在對外擴張方面,周王朝的速度是遠遠的超過了商王朝。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前所未有遼闊的領地給一個王朝的管理帶來了難度。

這個國家曾經很強大,一度成楚國北進的主要障礙,結果卻徹底亡國 【江山社】 自媒體 第2張

同時,對於一些重要的資源地區,像銅礦一類重要的金屬資源產地,周王朝必須保證對它們的絕對掌控。當時的周王朝,銅的主要產地位於現在的淮水上游和漢水地區,這裏不但是銅的產地,還是周王朝向南擴張的一條重要通道。

於是,周天子在此處冊封了數十個姬姓諸侯國,其目的,除了保證對這裏的掌控之外,還為了阻斷荊楚和淮水等地的聯系。這些姬姓諸侯都大有來頭,其中,領袖諸侯是周文王青年的好友南宮適,曾隨武王討伐商,立下了汗馬功勞。在周成王時期又徵戰南方,故被分封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諸侯國一江之隔的荊楚之地,還有一個小國,那便是:楚。祝融其孫季連,當時隨周滅商有功,被封為了四等子爵,封地便是荊楚。只不過,當時的楚地十分荒涼,人煙稀少。即便這樣,楚人立國後,與中原諸侯一樣,也必須按時述職進貢。

水網密佈的楚地,在青銅時代並不利於耕作。所以,楚地的物資相當匱乏,楚國國君在建完宗祠之後,居然沒有一頭大牲畜可以當做貢品,情急之下,他派人到淮水諸國中的鄀國偷了一頭小牛回來,這纔有了祭祀的貢品。因此,楚國在當時諸侯國裏算得上是十分窮苦的了。

據史料記載,在西周初年,當時淮水諸國中,隨國的面積要比楚國大上一倍有餘,在輩分上,隨國的國君更是要比楚國的國君大上兩輩,遇上節日他們還得向隨國進貢禮物。隨國靠着祖上蔭庇,同時,跟隨周王朝南下徵討,掠奪銅資源,國力日益增強。

他們以隨州為中心,將國土擴張到今湖北,山東以及河南等地,一時間風光無限。但是,好景不長,在周幽王為博紅顏一笑的烽火戲諸侯之後,犬戎入侵周王朝。沒有諸侯抵禦的周天子死於亂軍之後,西周就此滅亡。之後,為了避免重蹈覆轍,新即位的周天子東遷。

而這一遷,讓周王朝開始由盛轉衰,周王室永遠失去了軍事盟主的地位。同時,鐵的出現讓青銅成為了昨日黃花,失去了周王朝的庇護,隨國的重要位置不在凸現,而曾經的卓爾小國楚國則徹底翻身了。可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部隨國史,就是一部隨楚的關系史。

鐵器的出現,讓楚地的土地不再不利於耕作,密佈的水網,為農業提供豐富的灌溉水源。船隻技術的發展,也讓楚地暢通無阻。此時此刻,楚地真正的成為一片富庶之地,沒有周王朝的制約,逐漸強盛的楚國,開始將貪婪的目光投向了周圍。

東周時期,楚國不斷吞併自己周圍的小國,但是,楚國並不只滿足於此,周王室的衰落,讓諸侯都看到了希望,取而代之的慾望,在諸侯心中瘋狂生長。而一江之隔的隨國,則成為了楚國北進的主要障礙,在楚武王時期,兩國爆發了大戰。

但不幸的是,隨軍出征的楚武王死於營中,不得已之下,楚國選擇了退兵,並於隨國結盟。然而,它始終是擋在楚國擴張前的最大攔路石。在大戰過後,楚軍選擇繞過隨國,轉向攻打隨的周邊鄰國,其目的便是包圍隨國。面對氣勢洶洶的楚軍,式微的隨國,只得退守到隨棗走廊。

到了春秋中期,楚國多年來的攻打,讓楚國完全實現了對隨國的包圍。面對如此局面,不通外地的隨國只能窩囊地臣服於楚,成為了楚的附庸之國。到嘴的肥鴨子,楚國又怎麼會讓飛走,更何況,祖上曾遭到隨國欺壓的楚國,更是對隨國有着強烈的恨意。

到了戰國初年,楚國出兵,無力抵抗的隨國被楚所滅。曾經的淮水大國,在楚國面前作威作福的隨國,就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

原隨國貴族有人以隨為姓,隨姓得姓以後,在發展中還在清河一帶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當作隨姓的代表郡望。同樣,在分佈上,隨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東省最為集中,幾乎佔全國隨姓總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

隨姓在今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統計,隨姓居全省第412位,共有835人。

參考資料:

【《春秋左氏傳》、《史記·楚世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