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樓主這個問題到底是在提問什麼形式的注釋?

如果說是指現代意義上的白話文注釋帶翻譯,我推薦臺灣三民書局的那套「古籍今注新譯叢書」裡面的《漢書》,這套書的好處在於,將許多我們忽略的重難點辭彙注釋了出來,特別是關於《漢書》尤其難懂的志書注釋得十分詳盡。我使用過其中《律曆志》《天文志》的部分,體例和術語解釋非常好。


如果是古代意義上的注釋,那麼推薦的毫無疑問是中華書局本的《漢書》,也就是樓主所展示的這一套綠皮的。

二十四史整理本是當年根據毛澤東主席的指示,由顧頡剛先生牽頭,集合一大批當時最有學術實力的學者點校整理的,是國家團隊的產物,代表的是一個時代的學術水平,而這個標準至今仍然沒有過時。

再來說《漢書》顏注。與《漢書》同行於世的是唐代學者顏師古的注,簡稱《漢書》顏注。顏師古是北朝著名學者顏之推(就是《顏氏家訓》的作者)的孫子,同時和孔穎達主持修纂過《五經正義》,是貞觀時代學問最負盛名的學者之一。其注《漢書》選擇自漢代服虔、應劭以來二十餘家的內容,擇善而從,加上自己在經史方面的學術見解,以接近五年的時間完成《漢書》注釋,自顏師古注釋行世,其他諸家盡廢,唐代甚至出現了專門的「《漢書》學」。

今人治《漢書》,言必稱顏注,遇有疑難,也必然從顏注中去找尋問題根源所在。可以說研究和閱讀《漢書》,顏注是一條必由之路。


唐代李善注《文選》,加之詩賦作為考試的主要內容,遂興起了「《文選學》」,《漢書》研究也就隨之衰落下去。到了清代,《漢書》研究重新達到一個高潮,形成了並行研究的局面。而其中最值得稱道的是王先謙的《漢書補註》。

《漢書補註》(全十二冊),上海師範大學整理小組整理本

王氏尊崇顏注的基礎上,又對顏注進行增補,形成了清代《漢書》研究的一個高峯。


目前比較好的大致這樣。另外,國家圖書館還出版有《百衲本漢書》,再造善本中還有《宋本漢書》(再造善本買不起可以參考「 國學基本典籍叢刊」,這是再造善本的平裝本,灰度印刷,我們稱為「貧民版再造善本」):

《宋本漢書》

大致這樣,這是目前比較通行的,希望對您有幫助。


《漢書》為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以西漢一朝為主,上起漢高祖元年,下終王莽地皇四年,共230年的史事。《漢書》體例上多承襲《史記》,只是改「書」為「志」,把「世家」併入「列傳」,全書有十二「紀」、八「表」、十「志」、七十「列傳」,共一百卷,八十餘萬字。

由班彪開始著,班彪死後,其子班固繼承父業。班固著《漢書》未完而卒,其妹班昭續寫。卒後,馬續(班昭的門生)補七「表」及「天文志」。

唐代,顏師古集註《漢書》認為《漢書》卷帙繁重,便將篇幅較長者分為上、下卷或上、中、下卷,成為現行本《漢書》一百二十卷。

推薦版本

1.《漢書(套裝共12冊)》一百二十卷,是由十二本紀、八表、十志和七十列傳組成的。由中華書局1962年出版,是以《漢書補註》為底本的點校本,但是刪除了補註的內容。一般這個本子可以滿足大部分讀者的要求。

2. 清代,王先謙的《漢書補註》。其個人發明雖不多,但旁採諸家之說,成就斐然,至今無可替代,是閱讀《漢書》最基本的參考書。其缺點是對錢大昭、周壽昌等人的觀點,採摭均有未備。

3. 陳直《漢書新證》。系統利用居延和敦煌出土的簡牘、碑刻、銅器、漆器、璽印、封泥和瓦當等文字,多所發明。其中對《百官公卿表》的發伏疏證,尤為精當。

參考文獻:百度百科

圖片來自百度,侵權請刪

感謝閱讀,歡迎關注、點贊、評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